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走了一茬学生,我又接收了另一茬学生——我成了高一班级的班主任。新班学生的成绩在年级居于中等,他们不愿意展现自我,积极性不高,集体观、荣誉感不强。在学期初没人主动承担班级工作,没人愿意参加学生会与团委竞选,也没人愿意申请助学金。面对这群孩子,我该如何引导呢?
集体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要迅速组建一个能够良性运转的新班级,首先得攻破这些陌生心灵的壁垒,让他们在新集体中找到依靠。为了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生活,激发学习热情,我借助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班级的积极风尚。
【案例】
2009年,为迎接60周年国庆,年级决定仿照阅兵式举行学生队列比赛。接到任务后,我愁眉不展。开学以来,班上的学生表现得特别“低调”“内敛”,信心不足,责任心不强。让这些学生参加一场团队竞赛,怎么可能呢?
思虑再三,我决定“攻心为上”,先在“心”上下工夫。为此,我先召集一批学生座谈,进行小范围的动员;然后,专门播放一些阅兵式视频,学生表现出让我意外的兴奋。视频一放完,我抓住学生心理,宣布参加国庆队列比赛事宜,并高调地喊起口号:“我们要拿第一!”
准备比赛的进展异常顺利,除了指挥员没有确定外,班级队列基本确定。我满怀信心,后面的训练只用交给体育老师搞定就行。没想到刚过一周,学生们就故态萌发,训练开始消极怠工起来。最后,体育老师直接向我发来了措辞严厉的投诉状——我再也坐不住了。
我把学生集合到操场上,在炎炎烈日下,发表了上任后的第一次“演讲”:“要么高昂头走上赛场,拿下第一;要么消极地走上赛场,来一场拙劣的表演;要么,就此放弃,躲到灰暗的角落艳羡别人。”
我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咆哮”后毅然转身离去,但心中却忐忑不安。稍许,身后传来一声声震天的呐喊,我转过身,看到全班学生正如我刚才一样在操场上咆哮,把脚用力抬起,又狠狠地踏下——这群孩子彻底爆发了!而且,一位小个子男生勇敢地站到了指挥员的位置,一位女生也主动承担起组织任务。
此后,大家都憋足了劲,用心训练。结果完全没想到,我班在比赛中拿下了第一名和“最佳指挥员”的奖项。对学生而言,那场比赛成为了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
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撰写周记,深化感悟。学生们开始认真面对高中生活,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感受新班级、新同学的魅力,内心的热情与班级的凝聚力由此渐渐被发掘出来。正如学生在感悟中所言:“这次活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新集体的团结与温暖。”更重要的是,经过各种活动的锻炼,一批学生凭借出色表现,成为了班级骨干,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班级建设步入了有序的轨道。
心理建设,找寻不一样的自信
由于班里的大多学生中考时都怀揣重点高中的梦想,但面对梦想无法成真的结局,心存遗憾,有的学生甚至破罐子破摔:“我成不了什么天才或好孩子,我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面对一群被挫伤自尊、丧失自信的学生,我该怎么做呢?
【案例】
小琳是我在新班最早认识的学生之一,原因不是她活跃、优秀,而是她主动找我要求换到另一个有熟悉同学的班里去。最初,我只是简单地劝说,让她安定下来。可后来,小琳却多次以不同的理由向不同的老师表明压抑的情绪。
我找到小琳曾提起的一位同学打听,才得知小琳很想考某所重点高中,但结果未能如愿,自然郁郁寡欢。后来,我发现不止小琳,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心情都比较“失落”。思虑再三,我开展了“不一样的人生,需要不一样的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活动。
首先,我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归纳名人成功的原因;其次,我让学生以“我美丽而青涩的梦”为题追述自己初三的奋斗经历,反思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最后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乐观、奋斗是成功必备的素质。通过反思,学生明白了,根源在于自己过去比别人多了些或散漫、或茫然的消极态度,少了些科学方法,现在,因为过去的“失误”,导致没能考上理想高中,但这并不能成为自己继续消极甚至沉沦的理由,更不能成为自己将来更落后的借口。我对学生说,我们来到这所非重点中学,没有可以享受的荣耀,但我们可以创造历史,让自己成为这所学校的荣耀,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成就,就必须有不一样的态度与方法,这种不一样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不一样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
“皮格玛利翁”效应表明,教师期望对学生成长具有正能量作用。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我的期望得到了有效传递,学生很快接受了现实,逐步树立起信心,以积极态度与科学方法迎接新的学业与生活的挑战,班级整体成绩稳步上升。
家校携手,共创班级新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和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开学伊始,家长与我的联系较少。中段考后,由于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我的联系逐渐增多。我决定利用这样的机会,寻找家长的支持,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案例】
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沉浸于读图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之中,缺少文化涵养,其根源在于文字阅读的缺失,以致思想匮乏,甚至正常的书写都存在困难。对此,我以“家校互助,重拾阅读”为主题,开展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借阅经典文学作品,订阅书报杂志。班级小书柜的所有书报在班内自由流动,营造班里的读书氛围。其次,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定期展示交流。同时,我发动家长开展同步阅读活动,要求家长做好两件事:一是支持孩子阅读,二是与孩子一起体验阅读,并写下读书感悟,在家庭里形成亲子阅读的氛围。
没想到活动开展得颇为曲折,家长虽说能支持孩子阅读,但却做不到亲身阅读,更不知道如何书写读书感悟。但在孩子的“督促”下,家长们基本完成了任务,尽管大都只有只言片语,但我从中体会到了他们为阅读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了亲子阅读的温馨与温情。一位家长说到:“我以前总是责怪孩子读书不认真,却从来没想过读书如此难。”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新班级建设效果凸显,班里形成了一支“呼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班干部队伍,呈现出了积极、凝聚、奋进的良好氛围。作为班主任,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因为班级管理是复杂的,我将继续且思且行,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广州科学城中学
广东广州 51053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集体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要迅速组建一个能够良性运转的新班级,首先得攻破这些陌生心灵的壁垒,让他们在新集体中找到依靠。为了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生活,激发学习热情,我借助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班级的积极风尚。
【案例】
2009年,为迎接60周年国庆,年级决定仿照阅兵式举行学生队列比赛。接到任务后,我愁眉不展。开学以来,班上的学生表现得特别“低调”“内敛”,信心不足,责任心不强。让这些学生参加一场团队竞赛,怎么可能呢?
思虑再三,我决定“攻心为上”,先在“心”上下工夫。为此,我先召集一批学生座谈,进行小范围的动员;然后,专门播放一些阅兵式视频,学生表现出让我意外的兴奋。视频一放完,我抓住学生心理,宣布参加国庆队列比赛事宜,并高调地喊起口号:“我们要拿第一!”
准备比赛的进展异常顺利,除了指挥员没有确定外,班级队列基本确定。我满怀信心,后面的训练只用交给体育老师搞定就行。没想到刚过一周,学生们就故态萌发,训练开始消极怠工起来。最后,体育老师直接向我发来了措辞严厉的投诉状——我再也坐不住了。
我把学生集合到操场上,在炎炎烈日下,发表了上任后的第一次“演讲”:“要么高昂头走上赛场,拿下第一;要么消极地走上赛场,来一场拙劣的表演;要么,就此放弃,躲到灰暗的角落艳羡别人。”
我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咆哮”后毅然转身离去,但心中却忐忑不安。稍许,身后传来一声声震天的呐喊,我转过身,看到全班学生正如我刚才一样在操场上咆哮,把脚用力抬起,又狠狠地踏下——这群孩子彻底爆发了!而且,一位小个子男生勇敢地站到了指挥员的位置,一位女生也主动承担起组织任务。
此后,大家都憋足了劲,用心训练。结果完全没想到,我班在比赛中拿下了第一名和“最佳指挥员”的奖项。对学生而言,那场比赛成为了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
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撰写周记,深化感悟。学生们开始认真面对高中生活,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感受新班级、新同学的魅力,内心的热情与班级的凝聚力由此渐渐被发掘出来。正如学生在感悟中所言:“这次活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新集体的团结与温暖。”更重要的是,经过各种活动的锻炼,一批学生凭借出色表现,成为了班级骨干,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班级建设步入了有序的轨道。
心理建设,找寻不一样的自信
由于班里的大多学生中考时都怀揣重点高中的梦想,但面对梦想无法成真的结局,心存遗憾,有的学生甚至破罐子破摔:“我成不了什么天才或好孩子,我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面对一群被挫伤自尊、丧失自信的学生,我该怎么做呢?
【案例】
小琳是我在新班最早认识的学生之一,原因不是她活跃、优秀,而是她主动找我要求换到另一个有熟悉同学的班里去。最初,我只是简单地劝说,让她安定下来。可后来,小琳却多次以不同的理由向不同的老师表明压抑的情绪。
我找到小琳曾提起的一位同学打听,才得知小琳很想考某所重点高中,但结果未能如愿,自然郁郁寡欢。后来,我发现不止小琳,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心情都比较“失落”。思虑再三,我开展了“不一样的人生,需要不一样的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活动。
首先,我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归纳名人成功的原因;其次,我让学生以“我美丽而青涩的梦”为题追述自己初三的奋斗经历,反思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最后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乐观、奋斗是成功必备的素质。通过反思,学生明白了,根源在于自己过去比别人多了些或散漫、或茫然的消极态度,少了些科学方法,现在,因为过去的“失误”,导致没能考上理想高中,但这并不能成为自己继续消极甚至沉沦的理由,更不能成为自己将来更落后的借口。我对学生说,我们来到这所非重点中学,没有可以享受的荣耀,但我们可以创造历史,让自己成为这所学校的荣耀,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成就,就必须有不一样的态度与方法,这种不一样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不一样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
“皮格玛利翁”效应表明,教师期望对学生成长具有正能量作用。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我的期望得到了有效传递,学生很快接受了现实,逐步树立起信心,以积极态度与科学方法迎接新的学业与生活的挑战,班级整体成绩稳步上升。
家校携手,共创班级新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和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开学伊始,家长与我的联系较少。中段考后,由于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我的联系逐渐增多。我决定利用这样的机会,寻找家长的支持,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案例】
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沉浸于读图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之中,缺少文化涵养,其根源在于文字阅读的缺失,以致思想匮乏,甚至正常的书写都存在困难。对此,我以“家校互助,重拾阅读”为主题,开展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借阅经典文学作品,订阅书报杂志。班级小书柜的所有书报在班内自由流动,营造班里的读书氛围。其次,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定期展示交流。同时,我发动家长开展同步阅读活动,要求家长做好两件事:一是支持孩子阅读,二是与孩子一起体验阅读,并写下读书感悟,在家庭里形成亲子阅读的氛围。
没想到活动开展得颇为曲折,家长虽说能支持孩子阅读,但却做不到亲身阅读,更不知道如何书写读书感悟。但在孩子的“督促”下,家长们基本完成了任务,尽管大都只有只言片语,但我从中体会到了他们为阅读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了亲子阅读的温馨与温情。一位家长说到:“我以前总是责怪孩子读书不认真,却从来没想过读书如此难。”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新班级建设效果凸显,班里形成了一支“呼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班干部队伍,呈现出了积极、凝聚、奋进的良好氛围。作为班主任,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因为班级管理是复杂的,我将继续且思且行,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广州科学城中学
广东广州 510530)
责任编辑 颜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