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去年到现在,我有幸参加了多场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从市名师展示到六县区联谊活动,从市优质课展示活动到全国优质课展示活动,从省特级教师年会到全国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与之前纯听讲的活动不同,在这些活动中,我积极参与互动,或发言,或递交论文,或说课,或参与讨论,得到的启迪似乎比以往更深一些。
徜徉在语文教师大家庭里
每次参加活动,都是一次幸福的语文之旅。尽管活动前后都会异常忙碌,但较之且行且思的收获,又算得了什么呢?学习之旅,吸引我的不只是美名远扬的自然风景,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语文热潮。
不同的代表,来自不同的地域,有北方的、有南方的;不同的流派,有倡导读写结合的,有主张随文识字的;执教不同的年段,低、中、高各个学段的都有;执教不同的文体,有小说,有散文;持有不同的观点,有附和,有争鸣。似乎是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又似乎模糊了专家、特级教师、一线教师的界限。无论是致辞、上课还是交流,都通俗易懂地诠释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深入浅出,一目了然。
徜徉在语文教师大家庭里,看着屏幕上出示的特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心灵感悟,学着主办方精心编制的学习材料,听着课堂上学生们的童言稚语,想着论坛中学员们、朋友们交流时的灵光、共鸣,身心都沉浸在浓浓的语文味中。突然觉得做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真好,真幸福!
将语用的视野放远一些,再远一些
我参与讨论的是中段二组。回顾参与论坛发言、聆听大会总结的过程,就知道能在这个组是多么幸运。58人的小组,21人做了重点发言,历时整整4个小时,过程可以用“百家争鸣、针锋相对、时间紧迫、意犹未尽”来概括。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效果,除了座谈人员层次高、大家发言热情高之外,还在于两位主持人的水平高。他们分别是辽宁省沈阳市的李亚东老师和江西省南昌市的郭爱香老师。两位老师在讨论开场时热情鼓励,发生争执时又能妙语连珠,气氛凝重时适时抛出新的话题。他们的低姿态、高水平,硬是将一群素不相识的同行融合成了一个功力深厚的团队,将队员们各自为政的发言,融合成了《准确定位、步步为营、深耕课堂》的精彩报告。我觉得他们的风采可以用“风云人物”来形容。上网一查,果然如此,在前几届的高端论坛中,他们一直是风云人物。
近年来,“语用”是出现在各个活动中的高频词,此次论坛也不例外。论坛的主题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围绕“对语言文字运用如何正确认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如何正确把握”“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认识与把握中的困惑与思考”三个话题,老师们达成了共识。主持人李亚东老师是这样机智总结的:“争议和困惑或许就是本次论坛成功的显著标志。因为,一个人若是什么问题都没有,那是本科毕业,还有一些问题不清楚是硕士毕业,越学问题越多是博士毕业。当我们带着更多的困惑离开会场时,我们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当然,我更倾向于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的观点,我们要将“语用”的视野放远一些,再远一些。突破年段限制、文体限制、课堂限制,想方设法让
学生沐浴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海
洋中。
理念,距离一线教师有多远
我的收获来自学习,我的困惑来自实践。在2008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王春燕老师的课例《猴王出世》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言意兼得”的讨论;2010年,崔峦老师倡导“跟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2011年新课标 “语用”二字的提出,被王崧舟老师推崇为最有价值的理念。此次论坛中,“言意兼得”方兴未艾,“语用”热潮滚滚。可是,现实究竟如何呢?
今年4月,我参与评审我市某区的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时,发现143篇论文中提到“言意兼得”的只有两三篇,提到“语用”的一篇也没有。教师的论文选题似乎与新课改、课标修订、当前理论实践的热潮毫不相干,论文观点也似乎“历经岁月的侵蚀,饱经风霜了”。
今年5月,我擔任小学语文全员培训的实践导师。10位学员中,事先给我打预防针的就有4位,要么说年龄大了可能普通话不太标准,要么说好久没出去听课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听学员第一次试教,我非常诧异。用到小组合作、讨论的只有1位教师,指出文章遣词造句特点并迁移运用的也只有1位教师,其余大都是“内容分析式、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涛声依旧”!
我感到很遗憾。参与论文评比的都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全员培训的都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片级范围的教研活动,而且每个学校的图书室都征订了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平时教师的笔记本电脑也都摆在案头,手机不离手,邮箱、QQ、微博、微信都很畅通。问题出在哪里呢?他们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究竟存在怎样的隔阂呢?他们平时的教育生活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
愿高端的教师论坛能激荡起一线教师心中的微澜,愿高端的百家争鸣能演化为一线教师的研修动力,愿高端的理念尽快深入到一线教师心中……我企盼着。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徜徉在语文教师大家庭里
每次参加活动,都是一次幸福的语文之旅。尽管活动前后都会异常忙碌,但较之且行且思的收获,又算得了什么呢?学习之旅,吸引我的不只是美名远扬的自然风景,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语文热潮。
不同的代表,来自不同的地域,有北方的、有南方的;不同的流派,有倡导读写结合的,有主张随文识字的;执教不同的年段,低、中、高各个学段的都有;执教不同的文体,有小说,有散文;持有不同的观点,有附和,有争鸣。似乎是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又似乎模糊了专家、特级教师、一线教师的界限。无论是致辞、上课还是交流,都通俗易懂地诠释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深入浅出,一目了然。
徜徉在语文教师大家庭里,看着屏幕上出示的特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心灵感悟,学着主办方精心编制的学习材料,听着课堂上学生们的童言稚语,想着论坛中学员们、朋友们交流时的灵光、共鸣,身心都沉浸在浓浓的语文味中。突然觉得做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真好,真幸福!
将语用的视野放远一些,再远一些
我参与讨论的是中段二组。回顾参与论坛发言、聆听大会总结的过程,就知道能在这个组是多么幸运。58人的小组,21人做了重点发言,历时整整4个小时,过程可以用“百家争鸣、针锋相对、时间紧迫、意犹未尽”来概括。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效果,除了座谈人员层次高、大家发言热情高之外,还在于两位主持人的水平高。他们分别是辽宁省沈阳市的李亚东老师和江西省南昌市的郭爱香老师。两位老师在讨论开场时热情鼓励,发生争执时又能妙语连珠,气氛凝重时适时抛出新的话题。他们的低姿态、高水平,硬是将一群素不相识的同行融合成了一个功力深厚的团队,将队员们各自为政的发言,融合成了《准确定位、步步为营、深耕课堂》的精彩报告。我觉得他们的风采可以用“风云人物”来形容。上网一查,果然如此,在前几届的高端论坛中,他们一直是风云人物。
近年来,“语用”是出现在各个活动中的高频词,此次论坛也不例外。论坛的主题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围绕“对语言文字运用如何正确认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如何正确把握”“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认识与把握中的困惑与思考”三个话题,老师们达成了共识。主持人李亚东老师是这样机智总结的:“争议和困惑或许就是本次论坛成功的显著标志。因为,一个人若是什么问题都没有,那是本科毕业,还有一些问题不清楚是硕士毕业,越学问题越多是博士毕业。当我们带着更多的困惑离开会场时,我们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当然,我更倾向于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的观点,我们要将“语用”的视野放远一些,再远一些。突破年段限制、文体限制、课堂限制,想方设法让
学生沐浴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海
洋中。
理念,距离一线教师有多远
我的收获来自学习,我的困惑来自实践。在2008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王春燕老师的课例《猴王出世》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言意兼得”的讨论;2010年,崔峦老师倡导“跟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2011年新课标 “语用”二字的提出,被王崧舟老师推崇为最有价值的理念。此次论坛中,“言意兼得”方兴未艾,“语用”热潮滚滚。可是,现实究竟如何呢?
今年4月,我参与评审我市某区的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时,发现143篇论文中提到“言意兼得”的只有两三篇,提到“语用”的一篇也没有。教师的论文选题似乎与新课改、课标修订、当前理论实践的热潮毫不相干,论文观点也似乎“历经岁月的侵蚀,饱经风霜了”。
今年5月,我擔任小学语文全员培训的实践导师。10位学员中,事先给我打预防针的就有4位,要么说年龄大了可能普通话不太标准,要么说好久没出去听课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听学员第一次试教,我非常诧异。用到小组合作、讨论的只有1位教师,指出文章遣词造句特点并迁移运用的也只有1位教师,其余大都是“内容分析式、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涛声依旧”!
我感到很遗憾。参与论文评比的都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全员培训的都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片级范围的教研活动,而且每个学校的图书室都征订了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平时教师的笔记本电脑也都摆在案头,手机不离手,邮箱、QQ、微博、微信都很畅通。问题出在哪里呢?他们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究竟存在怎样的隔阂呢?他们平时的教育生活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
愿高端的教师论坛能激荡起一线教师心中的微澜,愿高端的百家争鸣能演化为一线教师的研修动力,愿高端的理念尽快深入到一线教师心中……我企盼着。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