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在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是由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章构成的。我认为,学习这些文章绝不仅仅是要孩子们知道一位名人、了解一个故事、受到一点启发、得到一些教益,与此同等重要,甚至更胜一筹的应该是规范的汉语言文字的学习。我们知道,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大多出自名家之笔,其语言的规范性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学习这样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我遇到这样一个课堂意外:教材中有一段介绍砧状云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学习这段文字时,为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这段文字,我问学生“:哪种云能传达给飞行员雷雨信息?这种云是什么样子的?”原以为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那天的课堂上竟用去了很长时间。症结处是在对砧状云的描述上。因为问题回答的思路和原文思路不同,在回答问题时需要将原文的语言稍作调整,才能保证语言的流畅。可就是这样的稍作调整,竟难住了六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在表达时磕磕绊绊,语言极不流畅,令课堂上的我始料不及。无奈,我一点点启发,一点点帮他们梳理,最终才勉强过关。这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应该有清晰的思路。我们常说我口表我心,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别说要清晰流畅地完成一篇文字了。
  我不禁想到,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是不是更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视原文的朗读,而轻视了将课文语言灵活表达的训练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照本宣科,那他们自由表达的能力又怎能提高呢?这个能力的欠缺,突出表现在孩子们的阅读理解练习上:很多孩子在做阅读训练时,不懂得从原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即使找到答案也不能很顺畅地把原文变成问题的答案。有时我们会埋怨孩子没有好好读文章,其实是孩子能力上的欠缺。这样的教学经历,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
  二、设计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我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并能理解全篇内容。
  四、精讲多读,读出文章的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當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对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和含义。阅读课文时,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其他文献
传统作业中“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提供”都是教材或教师精心准备的,而不是学生自行提出和采集的,让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造成学生无条件接受,不愿质疑不想创新。但长期以来,一方面普遍反映数学作业重复演练,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又本能地相信多布置作业教学效果总要好一些。要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要积极探索新的作业形式,这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才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体现了主导当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了解《新课程》,领会新理念,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作为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架起了一座桥梁,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思品教学中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就思品教学中如何形成良好的情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思品课教学 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思品学科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学校第九届课堂教学大赛,课题是《构建数据表》,做为打磨教学、提升自己的一次机会,我倍加珍惜,从初赛阶段的说课,到最终的赛课,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最大的感受是:一堂好课是在学习中逐步走向完善的。  1、研读教材,向专家学习  准备说课前,拿起教材认真研读,用心地揣摩书上说的每一句话,发现自己从使用这本教材起是第一次如此字斟句酌地研读过,很多精辟的分析也第一次跃入眼帘,如:在
摘要:本文主要写了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其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落实新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具体怎么做。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形成了史学多途发展的总特点。这种特点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本文就统治者的重视、史官制度的发展、史料的储备、私人修史的盛行及门阀氏族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这个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其37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
一、我的课堂将来时  一堂课的导入往往仅几分钟,但却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起始环节,正如一场歌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在不断地实践和学习中,笔者积累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好的化学课堂导入法及实例。  理科课堂念诗,是一件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的事,觉得新鲜,思维也就自然跟着老师走了。我的课很多排在下午,学生们瞌睡的多。有一次我去上课,发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是处于辅助教学活动的位置。它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表现、创造等自我表现,提供了展示信心和智慧的通道,也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美术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  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写作文“难”,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差,实践少,平时的积累不够多,写起作文来自然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呢?就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语文教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本人在教学中更新观念,大胆摸索,组织开展语文活动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