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对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充分重视和关注,与此相关的社会发展战略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性研究更得到人们广泛注意。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高建同志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从社会哲学的层面出发,进行了全面、系统、合逻辑的考究,并形成了本课题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定位,最终撰写成《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面世。拜读此书,收获非浅。
1 《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体系
社会发展是近年来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本项目便是以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新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研究的新的进展为背景,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研究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作者以其特有的思路和见解,提出我国近年来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过程的具体展开,其中社会现代化问题占有重要地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总体上应该肯定,但如何处理好这种具体过程范围内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与以往一般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传统与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而这种意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领域定位和逻辑分层,进而如何展开自己的逻辑体系。以及如何认识这一体系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也还有待深层次探索。
本书的写作采用了一个绪论加上下两篇的结构模式。
在绪论中,首先考察了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新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研究的新的进展,包括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两个总体性问题:一是探讨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两个不同方面——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探讨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领域定位问题。明确指出,社会发展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研究社会发展可以从不同领域和方面人手,而哲学上的社会发展研究应该从社会的整体领域着眼,研究一定阶段上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进程;无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还是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都应从这一领域定位出发,有一个发展起点、过程和终点。脱离衡量指标,发展就过于空泛,研究就难以取得实效。
在上篇,主要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方面的问题。第一章首先依据绪论中提出的社会发展研究的领域定位,对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整体领域中的各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反思和整合,进一步理清整体领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这一领域中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区分为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并将其中社会哲学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确定为本书的研究重点,即要研究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过程的具体展开,继而提出了这一层次上的研究思路。以下各章的研究便是按照这一思路而展开的。第二章研究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任务。这里涉及不同方法的分歧与争议,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多维视角研究的新成果。至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历史任务,则应该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统一起来去把握。第三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机制和条件,着重考察了直接制约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的五种机制,即驱动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控制机制、防护机制;同时还就这些机制的建构和作用作了探讨。第四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即内生式发展和外引式发展、渐进式发展和激进式发展、常规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等,并进而讨论了这些发展方式的综合运用和社会发展道路的形成。第五章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具体考察了社会转型的实质和分类,主张从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全面认识社会转型,同时区分社会基本类型转换和具体类型转换这两种不同情况:继而分析了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过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并探讨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亦即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第六章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从社会主客体的关系着眼分析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阐明了其中所包含的目的与手段的意义,并对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历史限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第七章研究利益格局与社会冲突问题,成本、效益与代价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全球化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等等,主张将这些问题纳入社会发展理论的统一体系,从应有的高度去认识。第八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整体评价问题,明确了整体评价的基本要求,并主张将社会发展中的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相对区分开来;继而对整体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讨论意见。第九章,讨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课题,主张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种特殊的双重转型: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视角内,是社会主义模式重构;而在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内,则是社会现代化。
下篇主要研究社会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从研究定位来说,着眼于社会的整体领域和宏观战略。第十章首先从单项战略的设计人手,研究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然后再从多种战略的有机组合着眼,研究体系框架。在明确宏观目标的前提下,依据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环节和方面之间的关系,将社会发展宏观战略体系的框架结构分为四个逻辑梯阶,亦即四级框架。以下各章按此逐层展开。第十一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横向战略和纵向战略,前者着眼于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后者则着眼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平稳、快速、高效益和可持续性,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一级框架。第十二章研究社会发展的客体战略和主体战略,前者着眼于社会结构体系的科学发展,后者则着眼于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和为社会发展创造主体条件。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二级框架。第十三章研究社会发展的内部战略和外部战略,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三级框架。第十四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本位战略和环境战略,前者着眼于有效推进人类社会的自身发展,而后者则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规定和双重要求,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四级框架。在以上各章的研究中,对于所涉及的各方面战略的原则要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特殊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力图依据社会发展战略的新的框架体系及其原则要求,对渐进式改革和成功式推进进行探讨。
2 《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开拓性。社会是人类存在的有机整体。孺果从局部来解释整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资本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多样化,打开人们的狭隘眼界,形成视野转换和观点更新。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对那些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强调对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进行研究,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进行”多维标准“多维视角”的理解,将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不仅要切实研究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还要认真考察各个构成领域问的有机联系,从宏观上研究它们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既然各个具体领域带有层次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其功能也带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只有在整体 上人手,才能认识功能性。只有认识了整体功能,才能使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得出准确的解答。
第二,前沿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形成的。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不能站在后台,而只能站在前台。只有对前沿的处女地进行攻关,才能对未知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答。只有运用交叉学科,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立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探讨,得出的答案才能有更大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譬如,作者把经济学领域的成本和效益概念引用到社会发展问题上,指出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付出成本,更要注重效益。成本与效益之间具有可比性。为了对社会发展所付出的各种代价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作者把社会发展的合理成本和不合理成本都纳入社会发展代价的范畴,反映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作者从逻辑定位出发,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统一起来,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前沿问题,提出人是目的与手段、工具与价值的统一,没有科学精神,没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将是一纸空文。
第三,全面性。全面性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从书的总体框架来看,作者既注意到了“多”也注意到了“一”。“多”是指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研究,作者在绪论中就指出社会发展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哲学与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论理学等学科的共同合作。“一”是指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建构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体系。既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逻辑分层,建构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也对单项战略按照内在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社会发展战略体系进行定位,其目的还是要构建一种提纲挈领的逻辑框架。两者又都走向了“一”。作者还把德国克劳塞维茨提出的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我国学术界提出的实体要素、关系要素、活动要素、观念要素以及主体要素、战略要素、战略环境,甚至还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部署、战略措施等等作了介绍,从多维性的角度强调了全面性,又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自己观点的特殊性。
第四,逻辑性。理论的力量是吸纳百家,容聚自身。本文作者,以大幅度、宽口径,利用各种理论成果,进行观点升华,对社会的发展的庞大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语言的严密性和理论的系统性都源自于概念的逻辑性。使专著成为反观社会的一个窗口,认识社会、制定战略浓缩在一部专著之中。作者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了严密的逻辑思考,首先他认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遵循某种客观联系的内在逻辑,但是这种逻辑定位不能过于绝对、机械,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调节域”、“弹性”等相对性的一面,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不同对待,避免了绝对化、规律化的形而上学倾向。
第五,辩证性。作者站在理性的立场上,把辩证法贯穿于全书的写作始终。针对社会发展的阶段定位所产生的不同分歧与争议,作者反对传统的理论定式,坚持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对社会形态重新审视,用多维视角对社会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作者对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作了哲学反思,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理,从理论与战略、横向与纵向、客体与主体、内部与外部、本位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中升华。作者还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制度与体制的辩证统一,体制层次的改变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3 《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价值
第一,对社会发展理论做出了新探讨。一是对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整体领域中的各类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整合,进一步理清这一领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这一领域里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区分为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即哲学历史观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社会哲学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专题(现代化)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二是将其中社会哲学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确定为本书的研究重点,提出了这一层次上的研究思路,建构了一种新的逻辑体系,并对这一体系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对社会发展战略做出了新探讨。一是将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在明确宏观战略体系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将社会发展战略的框架结构分为四个逻辑梯阶,亦即四级框架,这四级框架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体系;二是依照新的框架体系的内在逻辑,逐层探讨了各方面战略的原则要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三,本书还在构建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新的逻辑体系的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理论和战略问题作了研究和探讨。例如,此书指出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要实现模式转换;另一方面技术社会形态意义上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作者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表述,使读者一目了然。
该书的这些优点、特色与作者严谨的学术作风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社会发展理论和战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作者在本书中探讨的学术界热点问题颇多,这对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但是,由于本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的逻辑体系的建构,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还没能充分展开,因此在总体上处于一个研究纲要的范围内。希望作者以此为起点,形成一批系列化的后续成果。
1 《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体系
社会发展是近年来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本项目便是以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新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研究的新的进展为背景,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研究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作者以其特有的思路和见解,提出我国近年来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过程的具体展开,其中社会现代化问题占有重要地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总体上应该肯定,但如何处理好这种具体过程范围内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与以往一般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传统与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而这种意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领域定位和逻辑分层,进而如何展开自己的逻辑体系。以及如何认识这一体系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也还有待深层次探索。
本书的写作采用了一个绪论加上下两篇的结构模式。
在绪论中,首先考察了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新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研究的新的进展,包括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两个总体性问题:一是探讨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两个不同方面——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探讨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领域定位问题。明确指出,社会发展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研究社会发展可以从不同领域和方面人手,而哲学上的社会发展研究应该从社会的整体领域着眼,研究一定阶段上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进程;无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还是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都应从这一领域定位出发,有一个发展起点、过程和终点。脱离衡量指标,发展就过于空泛,研究就难以取得实效。
在上篇,主要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方面的问题。第一章首先依据绪论中提出的社会发展研究的领域定位,对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整体领域中的各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反思和整合,进一步理清整体领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这一领域中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区分为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并将其中社会哲学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确定为本书的研究重点,即要研究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过程的具体展开,继而提出了这一层次上的研究思路。以下各章的研究便是按照这一思路而展开的。第二章研究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任务。这里涉及不同方法的分歧与争议,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多维视角研究的新成果。至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历史任务,则应该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统一起来去把握。第三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机制和条件,着重考察了直接制约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的五种机制,即驱动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控制机制、防护机制;同时还就这些机制的建构和作用作了探讨。第四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即内生式发展和外引式发展、渐进式发展和激进式发展、常规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等,并进而讨论了这些发展方式的综合运用和社会发展道路的形成。第五章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具体考察了社会转型的实质和分类,主张从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全面认识社会转型,同时区分社会基本类型转换和具体类型转换这两种不同情况:继而分析了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过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并探讨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亦即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第六章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从社会主客体的关系着眼分析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阐明了其中所包含的目的与手段的意义,并对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历史限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第七章研究利益格局与社会冲突问题,成本、效益与代价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全球化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等等,主张将这些问题纳入社会发展理论的统一体系,从应有的高度去认识。第八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整体评价问题,明确了整体评价的基本要求,并主张将社会发展中的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相对区分开来;继而对整体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讨论意见。第九章,讨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课题,主张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种特殊的双重转型: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视角内,是社会主义模式重构;而在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内,则是社会现代化。
下篇主要研究社会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从研究定位来说,着眼于社会的整体领域和宏观战略。第十章首先从单项战略的设计人手,研究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然后再从多种战略的有机组合着眼,研究体系框架。在明确宏观目标的前提下,依据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环节和方面之间的关系,将社会发展宏观战略体系的框架结构分为四个逻辑梯阶,亦即四级框架。以下各章按此逐层展开。第十一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横向战略和纵向战略,前者着眼于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后者则着眼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平稳、快速、高效益和可持续性,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一级框架。第十二章研究社会发展的客体战略和主体战略,前者着眼于社会结构体系的科学发展,后者则着眼于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和为社会发展创造主体条件。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二级框架。第十三章研究社会发展的内部战略和外部战略,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三级框架。第十四章研究社会发展的本位战略和环境战略,前者着眼于有效推进人类社会的自身发展,而后者则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规定和双重要求,二者的联结和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第四级框架。在以上各章的研究中,对于所涉及的各方面战略的原则要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特殊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力图依据社会发展战略的新的框架体系及其原则要求,对渐进式改革和成功式推进进行探讨。
2 《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开拓性。社会是人类存在的有机整体。孺果从局部来解释整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资本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多样化,打开人们的狭隘眼界,形成视野转换和观点更新。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对那些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强调对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进行研究,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进行”多维标准“多维视角”的理解,将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不仅要切实研究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还要认真考察各个构成领域问的有机联系,从宏观上研究它们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既然各个具体领域带有层次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其功能也带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只有在整体 上人手,才能认识功能性。只有认识了整体功能,才能使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得出准确的解答。
第二,前沿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形成的。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不能站在后台,而只能站在前台。只有对前沿的处女地进行攻关,才能对未知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答。只有运用交叉学科,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立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探讨,得出的答案才能有更大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譬如,作者把经济学领域的成本和效益概念引用到社会发展问题上,指出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付出成本,更要注重效益。成本与效益之间具有可比性。为了对社会发展所付出的各种代价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作者把社会发展的合理成本和不合理成本都纳入社会发展代价的范畴,反映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作者从逻辑定位出发,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统一起来,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前沿问题,提出人是目的与手段、工具与价值的统一,没有科学精神,没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将是一纸空文。
第三,全面性。全面性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从书的总体框架来看,作者既注意到了“多”也注意到了“一”。“多”是指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研究,作者在绪论中就指出社会发展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哲学与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论理学等学科的共同合作。“一”是指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建构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体系。既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逻辑分层,建构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也对单项战略按照内在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社会发展战略体系进行定位,其目的还是要构建一种提纲挈领的逻辑框架。两者又都走向了“一”。作者还把德国克劳塞维茨提出的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我国学术界提出的实体要素、关系要素、活动要素、观念要素以及主体要素、战略要素、战略环境,甚至还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部署、战略措施等等作了介绍,从多维性的角度强调了全面性,又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自己观点的特殊性。
第四,逻辑性。理论的力量是吸纳百家,容聚自身。本文作者,以大幅度、宽口径,利用各种理论成果,进行观点升华,对社会的发展的庞大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语言的严密性和理论的系统性都源自于概念的逻辑性。使专著成为反观社会的一个窗口,认识社会、制定战略浓缩在一部专著之中。作者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了严密的逻辑思考,首先他认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遵循某种客观联系的内在逻辑,但是这种逻辑定位不能过于绝对、机械,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调节域”、“弹性”等相对性的一面,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不同对待,避免了绝对化、规律化的形而上学倾向。
第五,辩证性。作者站在理性的立场上,把辩证法贯穿于全书的写作始终。针对社会发展的阶段定位所产生的不同分歧与争议,作者反对传统的理论定式,坚持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对社会形态重新审视,用多维视角对社会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作者对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作了哲学反思,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理,从理论与战略、横向与纵向、客体与主体、内部与外部、本位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中升华。作者还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制度与体制的辩证统一,体制层次的改变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3 《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的价值
第一,对社会发展理论做出了新探讨。一是对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整体领域中的各类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整合,进一步理清这一领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这一领域里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区分为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即哲学历史观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社会哲学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专题(现代化)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二是将其中社会哲学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确定为本书的研究重点,提出了这一层次上的研究思路,建构了一种新的逻辑体系,并对这一体系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对社会发展战略做出了新探讨。一是将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在明确宏观战略体系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将社会发展战略的框架结构分为四个逻辑梯阶,亦即四级框架,这四级框架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体系;二是依照新的框架体系的内在逻辑,逐层探讨了各方面战略的原则要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三,本书还在构建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新的逻辑体系的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理论和战略问题作了研究和探讨。例如,此书指出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要实现模式转换;另一方面技术社会形态意义上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作者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表述,使读者一目了然。
该书的这些优点、特色与作者严谨的学术作风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社会发展理论和战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作者在本书中探讨的学术界热点问题颇多,这对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但是,由于本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的逻辑体系的建构,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还没能充分展开,因此在总体上处于一个研究纲要的范围内。希望作者以此为起点,形成一批系列化的后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