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挖掘地方校本课程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乡土教材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独特的教育价值。通过开发乡土资源,建设有浓厚乡土艺术的地方校本课程,可有效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学习能力,有力推进农村学校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
关键词 挖掘;地方校本课程;乡土艺术;资源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中华大地融合着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乡土民间艺术,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色。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纳入教育体系,无疑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中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都关注于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化,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人文性的丧失;中学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知识和技能,忽视中学生的情感需求,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僵化甚至厌学。当前的学校艺术教育,正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也取得极大的与提高,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学校,传统教育观念仍旧深刻地影响着学校领导和教师,评定学生“唯学科成绩论”;一方面,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明显不够,学校内部艺术教育硬件缺少,缺乏艺术教育器材,而另一方面,又置农村现有丰富的地方艺术资源而不用;学校、教师死抠教材,注重机械的“传授、灌输、模仿”。不少中学生说,喜欢音乐、美术、地方课程课。英语、数学课不喜欢。
1 挖掘地方校本资源,构建发展性的课程体系
1.1 课程理念讲究多方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既考虑乡土艺术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体验中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成功、快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多土艺术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确立了地方校本课程的六大理念:
①以美育爱,和谐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乡土艺术的普及性和发展性。
②坚持地方特色,突出地方优势,突显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突出乡土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自身的感染力。
③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民间乡土艺术资源,培育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大环境。
④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和信息。
⑤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手段。
⑥恰当处理“古老”和“现代”,“传统”和“创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2 课程目标体现多向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传统乡土民间艺术活动中,参与、体验、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达到“以美育爱,和谐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名文化人。根据不同的年级,分别制订了各年级的课程教育目标。
1.3 内容设置要求多维分层。以“山水、文化和活力”为内容,以“温州”为主线,以“了解、欣赏、实践、创新”为主题,体现开放性和拓展性。《山水温州》初一段学生了解与欣赏的内容;《文化温州》初二段学生了解、欣赏与实践的内容;《活力温州》初三段学生了解、欣赏、实践与创新的内容。
1.4 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全面。立足于乡土艺术,立足于实践者,分别制订教师和学生的乡土艺术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乡土民间艺术在校园中的良性发展。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开发者。从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果三方面,制订学校教师艺术教育情况评价标准。学生是课程的实践者、开发者、合作者,着眼于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激励,制订出学生艺术学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
2 社校联动,营造一体化的教育氛围
2.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地方课程艺术的历史渊源。实地了解乡土的人情风貌,欣赏美丽的山水风光,走访当地的古迹,拜访农村的老人、学者等,掌握温州过年的一些具体习俗。
2.2 开设“艺术长廊”,介绍乡土民间老师傅的勤奋学习和自我成才故事;展示传统乡土民间艺术的历史;展示学生自己幼稚而又成熟的艺术作品;展示学生的开展的乡土民间艺术活动风采;展示学生社会“艺术采风活动”的实践成果。
2.3 成立学生艺术社团,根据乡土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成立学生南戏剧团、学生雕塑花鼓队、数学家研究兴趣小组、学生剪字兴趣小组等,面向大多数学生,定期举办内容健康向上、格调高尚的教育活动。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展示、提高的平台。
2.4 同伴互助,坚持每月一次的乡土艺术教育校本研究活动。学术沙龙、地方课程研讨课、校本资源交流会、现场点评会等,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乡土教育研究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对地方校本课进行重点研讨,把教学目标的完善、教学环节的设计处理、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构建、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等问题作为研究专题,分别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完善。
3 课堂实践,探索体验式的教育模式
3.1 欣赏感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欣赏、体验、感悟。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学习活动的欲望,产生欣赏的内驱力和强烈的需求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情境,不在于复杂、新颖,关键是激起学生的欲望,让他们产生兴趣,让学生在欣赏感知中,认识和接受乡土艺术。“欣赏感知”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认同、提高、体验。
3.2 实践体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学生的实践参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普遍承认和重视的。“实践体验”就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培养。出发点是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乐趣,体验过程,体验成功。“实践体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教育模式。
3.3 拓展创新。乡土艺术必须在继承、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贴近学生,更符合时代社会发展。“拓展创新”就是要求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乡土艺术校本课程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学生发展中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拓展创新”的乡土艺术教育模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教师素质教育观念得到改变,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素质也得到综合发展
我们确立“以美育爱,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大艺术教育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滋润下,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让乡土文化艺术走进学校、走进课程、走进课堂,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学校作为“传承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窗口”,发挥“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古老乡土民间艺术”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古老”与“现代”中学习、体验、创造,陶冶情操,让学生成为民间传统艺术的小传人,让艺术永远陪伴他们的人生之路。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乡土民间艺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格修养,促进了心智发展,培养了审美情趣。学生在乡土艺术熏陶下,加深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增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学生在传承学习了,由认识到喜欢,由模仿到创新、发展,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激发了情感,艺术素质得到充分培养与提高。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在“古老”和“现代”的交融中,用笔描绘、编述,用纸剪刻,用手表演、展示自己心目中的乡土民间艺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乡土民间及校本艺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民间传统艺术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承,校本课程理解研究取得突破。
传统地方乡土艺术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拓展了学校艺术教育途径,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单调的状况。社会民间艺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有效培育了艺术教育大资源,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相互发挥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高兴,并且让更我铁家庭了解到家乡的传统艺术,乡土艺术“走进学校,踏进家庭,服务社会。”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开放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氛围。传统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承,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乡土艺术在学校融入了科学的艺术理念、现代的信息技术、生动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活动,使传统乡土艺术更加丰满、成熟,更具生命力。可以说,走出了一条学校“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对乡土艺术的特征及其教育价值作了详细的阐述,对作为校本课程的乡土艺术进行细致的说明,并对学校组织开展乡土校本艺术教育活动的原则、评价等也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开放的乡土校本艺术教育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海洋之中不断发展。艺术作为传承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一种形式,历经几千年、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宝贵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乡土民间校本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扬光大。发挥学校校本优势,建立更加积极有效的乡土艺术课程的评价制度,也是我们今后需努力探索并不断完善的问题。挖掘地方人力资源,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乡土校本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学校进行乡土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
展望未来,地方校本课程资源肯定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希望它成为每所学校的亮点之一。
关键词 挖掘;地方校本课程;乡土艺术;资源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中华大地融合着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乡土民间艺术,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色。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纳入教育体系,无疑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中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都关注于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化,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人文性的丧失;中学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知识和技能,忽视中学生的情感需求,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僵化甚至厌学。当前的学校艺术教育,正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也取得极大的与提高,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学校,传统教育观念仍旧深刻地影响着学校领导和教师,评定学生“唯学科成绩论”;一方面,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明显不够,学校内部艺术教育硬件缺少,缺乏艺术教育器材,而另一方面,又置农村现有丰富的地方艺术资源而不用;学校、教师死抠教材,注重机械的“传授、灌输、模仿”。不少中学生说,喜欢音乐、美术、地方课程课。英语、数学课不喜欢。
1 挖掘地方校本资源,构建发展性的课程体系
1.1 课程理念讲究多方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既考虑乡土艺术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体验中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成功、快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多土艺术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确立了地方校本课程的六大理念:
①以美育爱,和谐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乡土艺术的普及性和发展性。
②坚持地方特色,突出地方优势,突显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突出乡土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自身的感染力。
③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民间乡土艺术资源,培育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大环境。
④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和信息。
⑤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手段。
⑥恰当处理“古老”和“现代”,“传统”和“创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2 课程目标体现多向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传统乡土民间艺术活动中,参与、体验、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达到“以美育爱,和谐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名文化人。根据不同的年级,分别制订了各年级的课程教育目标。
1.3 内容设置要求多维分层。以“山水、文化和活力”为内容,以“温州”为主线,以“了解、欣赏、实践、创新”为主题,体现开放性和拓展性。《山水温州》初一段学生了解与欣赏的内容;《文化温州》初二段学生了解、欣赏与实践的内容;《活力温州》初三段学生了解、欣赏、实践与创新的内容。
1.4 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全面。立足于乡土艺术,立足于实践者,分别制订教师和学生的乡土艺术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乡土民间艺术在校园中的良性发展。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开发者。从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果三方面,制订学校教师艺术教育情况评价标准。学生是课程的实践者、开发者、合作者,着眼于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激励,制订出学生艺术学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
2 社校联动,营造一体化的教育氛围
2.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地方课程艺术的历史渊源。实地了解乡土的人情风貌,欣赏美丽的山水风光,走访当地的古迹,拜访农村的老人、学者等,掌握温州过年的一些具体习俗。
2.2 开设“艺术长廊”,介绍乡土民间老师傅的勤奋学习和自我成才故事;展示传统乡土民间艺术的历史;展示学生自己幼稚而又成熟的艺术作品;展示学生的开展的乡土民间艺术活动风采;展示学生社会“艺术采风活动”的实践成果。
2.3 成立学生艺术社团,根据乡土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成立学生南戏剧团、学生雕塑花鼓队、数学家研究兴趣小组、学生剪字兴趣小组等,面向大多数学生,定期举办内容健康向上、格调高尚的教育活动。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展示、提高的平台。
2.4 同伴互助,坚持每月一次的乡土艺术教育校本研究活动。学术沙龙、地方课程研讨课、校本资源交流会、现场点评会等,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乡土教育研究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对地方校本课进行重点研讨,把教学目标的完善、教学环节的设计处理、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构建、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等问题作为研究专题,分别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完善。
3 课堂实践,探索体验式的教育模式
3.1 欣赏感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欣赏、体验、感悟。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学习活动的欲望,产生欣赏的内驱力和强烈的需求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情境,不在于复杂、新颖,关键是激起学生的欲望,让他们产生兴趣,让学生在欣赏感知中,认识和接受乡土艺术。“欣赏感知”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认同、提高、体验。
3.2 实践体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学生的实践参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普遍承认和重视的。“实践体验”就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培养。出发点是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乐趣,体验过程,体验成功。“实践体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教育模式。
3.3 拓展创新。乡土艺术必须在继承、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贴近学生,更符合时代社会发展。“拓展创新”就是要求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乡土艺术校本课程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学生发展中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拓展创新”的乡土艺术教育模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教师素质教育观念得到改变,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素质也得到综合发展
我们确立“以美育爱,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大艺术教育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滋润下,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让乡土文化艺术走进学校、走进课程、走进课堂,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学校作为“传承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窗口”,发挥“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古老乡土民间艺术”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古老”与“现代”中学习、体验、创造,陶冶情操,让学生成为民间传统艺术的小传人,让艺术永远陪伴他们的人生之路。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乡土民间艺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格修养,促进了心智发展,培养了审美情趣。学生在乡土艺术熏陶下,加深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增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学生在传承学习了,由认识到喜欢,由模仿到创新、发展,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激发了情感,艺术素质得到充分培养与提高。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在“古老”和“现代”的交融中,用笔描绘、编述,用纸剪刻,用手表演、展示自己心目中的乡土民间艺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乡土民间及校本艺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民间传统艺术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承,校本课程理解研究取得突破。
传统地方乡土艺术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拓展了学校艺术教育途径,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单调的状况。社会民间艺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有效培育了艺术教育大资源,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相互发挥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高兴,并且让更我铁家庭了解到家乡的传统艺术,乡土艺术“走进学校,踏进家庭,服务社会。”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开放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氛围。传统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承,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乡土艺术在学校融入了科学的艺术理念、现代的信息技术、生动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活动,使传统乡土艺术更加丰满、成熟,更具生命力。可以说,走出了一条学校“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对乡土艺术的特征及其教育价值作了详细的阐述,对作为校本课程的乡土艺术进行细致的说明,并对学校组织开展乡土校本艺术教育活动的原则、评价等也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开放的乡土校本艺术教育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海洋之中不断发展。艺术作为传承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一种形式,历经几千年、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宝贵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乡土民间校本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扬光大。发挥学校校本优势,建立更加积极有效的乡土艺术课程的评价制度,也是我们今后需努力探索并不断完善的问题。挖掘地方人力资源,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乡土校本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学校进行乡土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
展望未来,地方校本课程资源肯定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希望它成为每所学校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