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诗词文化融入地方音乐,是对文化要素的再创造和二次传播。本文以地方音乐代表作贵州民谣《瞎子》为例,以文化创新为切入点,从形式、词体、曲调、意境、态度创新五方面展开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多元化、特色化、大众化、现代化、普适化传播,从而在地方音乐创作与诗词文化创新之间搭建更稳固的桥梁。
【关键词】古诗词;方言民谣;文化创新;文化传播
近年来,民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作为地方音乐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由于民谣作品叙事性强、易于上口、色彩突出等特点,使其作者惯于从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并加以创新和广泛传播。
本文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具体探讨这首地方音乐对宋词《雨霖铃》的借鉴、再创造和再传播过程,并对贯穿古今的诗、歌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力求为当下音乐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一、形式创新: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由诗词延伸创作出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还原型、普及型和融合型,前两类或直接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容,或引用或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模仿古诗词的语言和形式,而《瞎子》中采用的融合型创作方式,继承诗词的某种思路或风格,使新的乐曲在传达原诗作本质精神的基础上,达到直击人心的多元化传播效果。
以“化诗为歌”为途径,在整句沿袭、释其大意、用其意向、取其意境中权衡选择,从而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其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二、词体创新:由“官语”到“方言”的特色化传播
《瞎子》在词体上采用贵州方言形式进行创新,独特的贵州话为整首曲子增添了迂回惆怅之感,其用词直接使用日常习语,发音韵脚也力求“下里巴”化,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据此,其传播过程为:首先在方言民谣音乐领域被认可,其次在贵州区域内被广泛传唱,紧接着由于在当下热门综艺节目里的“出镜”,使这首小众民谣搬上大荧幕,来到公众视野当中。
由“官语”到“方言”的转化,使《瞎子》本身更加富有地方特色,使其与大多数音乐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差异性,推动了这首地方民谣的传播。
三、曲调创新:由“诗”到“歌”的大众化传播
除了重新编写词体之外,为原作谱曲也是由“诗”转化为“歌”过程中关键的一步。相较而言,歌曲在传播性能方面优于诗词,我们从未经历过人人能诗的时代,但我们正在经历人人能歌的时代,歌曲在编写、演唱、记忆方面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其传播的大众化。
以《瞎子》为例分析由“诗”到“歌”的大众化:
与纯粹的诗词相比,歌曲的优势在于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扩大受众、增强记忆点,歌曲的副歌高潮句即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高潮句的广泛传唱,从而更好地达成传递情感、传达意志的目的。
四、意境创新:由“婉约”到“豪放”的现代化传播
柳永作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在《雨霖铃》中采用的也是婉约化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意境传达。“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然而在民谣歌曲中,在创造意境的同时更加注重直抒胸臆,这也是当代歌曲能彰显个性从而达到高效化传播效果的一大原因。
“豪放”是现代人彰显自我的外在表现,将“婉约”诗词转化为“豪放”歌曲是适应现代化传播的必然结果。
五、态度创新:由“个人”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
在《雨霖铃》中,作者主要表达了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而《瞎子》采用音乐的形式对原作进行重新演绎和表达,当受众听到这首歌时,他们自身的体验会与词曲本身产生反应,演绎出不同版本的欢笑涕泪,从而超脱“个人”抒怀的限制,达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效果。
音乐具有跨时代性和跨地域性,它裹挟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并使用现代化方式将这些文化展现在受众面前,激起受众的共鸣,促进态度创新和普适化传播。
作为一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瞎子》的热唱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原诗作的关注和解析,这是大众传播的力量,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力量。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将有利于丰富文化氛围,促进整个文化环境的发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李群英.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70.
[3]潘嶙玉,江奇.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09-111.
【关键词】古诗词;方言民谣;文化创新;文化传播
近年来,民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作为地方音乐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由于民谣作品叙事性强、易于上口、色彩突出等特点,使其作者惯于从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并加以创新和广泛传播。
本文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具体探讨这首地方音乐对宋词《雨霖铃》的借鉴、再创造和再传播过程,并对贯穿古今的诗、歌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力求为当下音乐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一、形式创新: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由诗词延伸创作出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还原型、普及型和融合型,前两类或直接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容,或引用或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模仿古诗词的语言和形式,而《瞎子》中采用的融合型创作方式,继承诗词的某种思路或风格,使新的乐曲在传达原诗作本质精神的基础上,达到直击人心的多元化传播效果。
以“化诗为歌”为途径,在整句沿袭、释其大意、用其意向、取其意境中权衡选择,从而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其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二、词体创新:由“官语”到“方言”的特色化传播
《瞎子》在词体上采用贵州方言形式进行创新,独特的贵州话为整首曲子增添了迂回惆怅之感,其用词直接使用日常习语,发音韵脚也力求“下里巴”化,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据此,其传播过程为:首先在方言民谣音乐领域被认可,其次在贵州区域内被广泛传唱,紧接着由于在当下热门综艺节目里的“出镜”,使这首小众民谣搬上大荧幕,来到公众视野当中。
由“官语”到“方言”的转化,使《瞎子》本身更加富有地方特色,使其与大多数音乐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差异性,推动了这首地方民谣的传播。
三、曲调创新:由“诗”到“歌”的大众化传播
除了重新编写词体之外,为原作谱曲也是由“诗”转化为“歌”过程中关键的一步。相较而言,歌曲在传播性能方面优于诗词,我们从未经历过人人能诗的时代,但我们正在经历人人能歌的时代,歌曲在编写、演唱、记忆方面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其传播的大众化。
以《瞎子》为例分析由“诗”到“歌”的大众化:
与纯粹的诗词相比,歌曲的优势在于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扩大受众、增强记忆点,歌曲的副歌高潮句即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高潮句的广泛传唱,从而更好地达成传递情感、传达意志的目的。
四、意境创新:由“婉约”到“豪放”的现代化传播
柳永作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在《雨霖铃》中采用的也是婉约化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意境传达。“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然而在民谣歌曲中,在创造意境的同时更加注重直抒胸臆,这也是当代歌曲能彰显个性从而达到高效化传播效果的一大原因。
“豪放”是现代人彰显自我的外在表现,将“婉约”诗词转化为“豪放”歌曲是适应现代化传播的必然结果。
五、态度创新:由“个人”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
在《雨霖铃》中,作者主要表达了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而《瞎子》采用音乐的形式对原作进行重新演绎和表达,当受众听到这首歌时,他们自身的体验会与词曲本身产生反应,演绎出不同版本的欢笑涕泪,从而超脱“个人”抒怀的限制,达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效果。
音乐具有跨时代性和跨地域性,它裹挟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并使用现代化方式将这些文化展现在受众面前,激起受众的共鸣,促进态度创新和普适化传播。
作为一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瞎子》的热唱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原诗作的关注和解析,这是大众传播的力量,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力量。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将有利于丰富文化氛围,促进整个文化环境的发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李群英.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70.
[3]潘嶙玉,江奇.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