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乐中的诗词文化要素创新与传播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诗词文化融入地方音乐,是对文化要素的再创造和二次传播。本文以地方音乐代表作贵州民谣《瞎子》为例,以文化创新为切入点,从形式、词体、曲调、意境、态度创新五方面展开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多元化、特色化、大众化、现代化、普适化传播,从而在地方音乐创作与诗词文化创新之间搭建更稳固的桥梁。
  【关键词】古诗词;方言民谣;文化创新;文化传播
  近年来,民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作为地方音乐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由于民谣作品叙事性强、易于上口、色彩突出等特点,使其作者惯于从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并加以创新和广泛传播。
  本文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具体探讨这首地方音乐对宋词《雨霖铃》的借鉴、再创造和再传播过程,并对贯穿古今的诗、歌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力求为当下音乐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一、形式创新: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由诗词延伸创作出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还原型、普及型和融合型,前两类或直接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容,或引用或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模仿古诗词的语言和形式,而《瞎子》中采用的融合型创作方式,继承诗词的某种思路或风格,使新的乐曲在传达原诗作本质精神的基础上,达到直击人心的多元化传播效果。
  以“化诗为歌”为途径,在整句沿袭、释其大意、用其意向、取其意境中权衡选择,从而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其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二、词体创新:由“官语”到“方言”的特色化传播
  《瞎子》在词体上采用贵州方言形式进行创新,独特的贵州话为整首曲子增添了迂回惆怅之感,其用词直接使用日常习语,发音韵脚也力求“下里巴”化,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据此,其传播过程为:首先在方言民谣音乐领域被认可,其次在贵州区域内被广泛传唱,紧接着由于在当下热门综艺节目里的“出镜”,使这首小众民谣搬上大荧幕,来到公众视野当中。
  由“官语”到“方言”的转化,使《瞎子》本身更加富有地方特色,使其与大多数音乐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差异性,推动了这首地方民谣的传播。
  三、曲调创新:由“诗”到“歌”的大众化传播
  除了重新编写词体之外,为原作谱曲也是由“诗”转化为“歌”过程中关键的一步。相较而言,歌曲在传播性能方面优于诗词,我们从未经历过人人能诗的时代,但我们正在经历人人能歌的时代,歌曲在编写、演唱、记忆方面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其传播的大众化。
  以《瞎子》为例分析由“诗”到“歌”的大众化:
  与纯粹的诗词相比,歌曲的优势在于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扩大受众、增强记忆点,歌曲的副歌高潮句即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高潮句的广泛传唱,从而更好地达成传递情感、传达意志的目的。
  四、意境创新:由“婉约”到“豪放”的现代化传播
  柳永作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在《雨霖铃》中采用的也是婉约化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意境传达。“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然而在民谣歌曲中,在创造意境的同时更加注重直抒胸臆,这也是当代歌曲能彰显个性从而达到高效化传播效果的一大原因。
  “豪放”是现代人彰显自我的外在表现,将“婉约”诗词转化为“豪放”歌曲是适应现代化传播的必然结果。
  五、态度创新:由“个人”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
  在《雨霖铃》中,作者主要表达了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而《瞎子》采用音乐的形式对原作进行重新演绎和表达,当受众听到这首歌时,他们自身的体验会与词曲本身产生反应,演绎出不同版本的欢笑涕泪,从而超脱“个人”抒怀的限制,达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效果。
  音乐具有跨时代性和跨地域性,它裹挟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并使用现代化方式将这些文化展现在受众面前,激起受众的共鸣,促进态度创新和普适化传播。
  作为一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瞎子》的热唱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原诗作的关注和解析,这是大众传播的力量,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力量。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将有利于丰富文化氛围,促进整个文化环境的发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李群英.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70.
  [3]潘嶙玉,江奇.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09-111.
其他文献
【摘要】德彪西是法国伟大的印象主义作曲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继往开来的作曲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24首前奏曲处于其作品产出的中后时期,可以说是他个人风格的极大体现。24首前奏曲分为两集出版,每集12首,其中第二部分不仅仅是第一部分的延续或扩大,增添了新的内容。  全文通过简析二部NO.8,对德彪西独的创作风格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对其演奏要求进行具体探究,最大程度上贴近于作者对曲子的初衷,深
期刊
【摘要】歌剧排演是声乐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手段。本文中,笔者结合此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校内排演,从高雅艺术进校园、人格塑造担责任、歌剧普及众力推、声乐人才重应用等几个大的方面分析了歌剧排演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歌剧排演;再别康桥;声乐教育  剧目排练课是我院声乐系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发声方法、积累一定声乐
期刊
【摘要】民族器乐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并存的发展模式。二胡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如何处理好钢琴伴奏与二胡演奏之间的关系,如何使民族器乐的钢琴伴奏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  【关键词】二胡;钢琴伴奏;传统与现代  钢琴伴奏在近年来在民族器乐作品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几乎涵盖了民族器乐的所有种类,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对民族器
期刊
【摘要】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童声合唱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逐步完善课堂教学中声音的艺术表现手段,获得良好的音响和表现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培养他们的合唱意识。  【关键词】合唱意识;支点;游戏;情境;开发 
期刊
【摘要】在音乐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听,还要让他们愿意主动的去听,快乐的听,通过丰富音乐欣赏形式,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欣赏音乐的活动中,让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真正的从音乐欣赏中找到乐趣。  【关键词】音乐;欣赏;快乐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音乐课程中,欣赏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激
期刊
【摘要】产生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不同于古典主义音乐严谨、端庄、典雅的风格,在作曲上有了全新的探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崇尚自由,热爱自然,作品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阐述和情感的抒发,富有抒情性和幻想性,其中大量的钢琴作品突出了这一时期音乐的特征,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受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形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诞生于中国传统社会,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不同阶级构成的。而发祥于阶级社会的传统音乐本身应具备相应的阶级性,如今,解析其阶级性无异于探讨传统音乐的时空秩序,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来看待在中国流传甚久的音乐。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阶级性;时间;空间  音乐与阶级之间是否具有直接联系?这个问题的解答绝非不置可否。在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类产生了早期的音乐观以后,音乐就已和阶级紧密
期刊
【摘要】南宋杨简的心学理论继承了象山心学,以理学为学说主干,兼及佛禅、道家思想。杨简将其心学体用一元论灌注于终生学术著述中,《慈湖遗书》中对于礼乐关系的诠释也建构在其心学体系之上。尤其对于《乐记》的诠释体现了礼乐关系的心学发展特质。  【关键词】《慈湖遗书》;心学;《乐记》;礼乐关系  写作缘起  本文写作的起因源于一篇《刍议》的论文。文中以《慈湖遗书》第九卷中收录的杨简关于《乐记》的评述作为主要
期刊
【摘要】高师的舞蹈教育教学沿用传统的舞蹈专业课考核方式,教学考核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评定,学生以汇报考试的形式,在学期末向老师展示一学期的学习成果。主课教师通常是根据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的评分比例,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综合性的评定,并给出相对合理的分数,以反应教与学的真实效果。舞蹈教师的权威、核心地位,决定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的评定是否能真实、准确、直接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同时也能
期刊
【摘要】目前,鄂南地区传统民歌正尝试着引入地方高校课堂,近年来,诸多高校音乐专业已经开始逐步利用这些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笔者试图将鄂南传统民歌的研究,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实践途径当中。  【关键词】鄂南;传统民歌;地方高校;传承模式  咸宁地区又称鄂南,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在广博的鄂南传统民歌资源十分丰富,独具特色。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