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1-0053-03
连贯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是高考语文的传统题目.这类考题主要用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解答语句连贯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对所给材料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利用试题中的一些暗示信息,准确地挖掘句子中的隐含信息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角度准确而迅速地找到答案.
1 注意话题是否统一
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一个场景或某一思想观点,只有前后各句的话题保持连贯统一,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弄清两个问题:选项之间有何不同,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异同,如果对文段前后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主语、这就给了我们解题的暗示。
例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围古松苍翠,石栏环卫,庄严古朴。四个铁铸人像置墓门两侧,即陷害岳飞的臭句昭著的奸佞秦桧夫妇等人。
【解析】: 该段陈述的话题(主语)为“岳飞的墓”,全段只有紧紧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才能保证语意的贯通;而画线句的主语是“四个铁铸人像”,这就转换了全段的话题,破坏了语句的连贯性,所以应调整为“墓门两侧置四个铁铸人像”。
2 注意行文是否照应
从语段本身来说,要做到中心突出,语意连贯,要求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一气贯通。高考命题设题时,大多选择“前后对应,结构严谨”的语段作为语言材料。这语言材料中,隐含着“对应”原则。有时是句中对应,有时则是上下句对应。答题时必须利用语言的对应这一隐含规律,进行准确的界定。
例如: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007辽宁卷22题)
①科学家为了迎接“挑战”,根据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原理,让轮子和钢轨“分离”,发明了高速磁悬浮列车。
②磁悬浮列车在正式运行之前,还需要有一个依靠轮子行驶一段距离、时速达到100千米以产生足够大的磁场的启动阶段。
③磁悬浮列车由于不存在轨道对车轮的摩擦阻力,因而可突破传统列车时速300千米的极限。所以,这种新型列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传统列车提速有一个极限——时速300千米,超过它,就会造成车轮和钢轨的剧烈摩擦,从而引发严重事故。
⑤它利用磁极相同产生的排斥力大于地球引力使车辆向上悬浮,并利用磁极相异产生的吸引力驱动车辆高速前进。
【解析】:总体看这段文字是说传统列车的速度极限及现代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相关知识,类群明显。其中⑤句和②句紧承①句说明这种磁悬浮列车的原理,③句则特别说明这种列车与传统列车在轨道与车轮的摩擦阻力的区别,与第④句相照应。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之处。
3 注意行文是否符合逻辑
一组句子,或者记叙,或者议论,或者说明,或者描写。不论什么内容,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内在的由轻到重、先因后果、从主到次等等。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如:
例如: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2007.北京卷)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_________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解析】:整段文字以紫禁城为叙述中心,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②④句,结合后面的几句,可看出作者的视线是由近及远,所以应是先说④,再说②,②⑥①三句的空间顺序体现的明显。后面的文字的立足点是景山且是远观,③句中的“还”则是与第⑤句照应的标志。
这类题目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时间、空间混乱和推理不合思维规律。坚持上下文意合理、语序合乎逻辑等原则是我们着重挖掘的信息。
4 注意分承是否对应
在几句话中,前面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提起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阐释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我们倘能发现它们的分承对应关系,便可很容易判断其先后次序。分承对应关系是此类题目的隐含信息。
例如: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6年全国卷Ⅰ第4)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
【解析】考生应当首先注意到⑥句,因为⑥句中的“文化”和“历史”是两个关键词,与前面的几个句子形成了对应关系。③⑤句讲的是“文化”,②句讲的是“历史”。考生倘若能机敏地发现⑥句与③⑤②句间这种对应的分承关系,自然便可确定其先后次序了。答案:C. 2006年浙江卷第5题也是如此。
5 注意意境是否协调
所谓情境协调指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和谐统一,尤其是描写性文字。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高度契合统一,从而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这要求上下文意境和谐,情感色彩一致。也就成了值得挖掘的另一隐含信息.
例如: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太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 :这道题中的要衔接的句子在段首,后面的文字极力地渲染了崖壁下凄凉、冷清、寂静、伤感的氛围:几处坟地,几块破碑,枯水露面,周围死寂。选项中,A句“夕阳烘炙”的五彩屏障,C句中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烁的光芒,D句中的白帆透明的羽翼,透露出的都是一种明朗、欢快的暖色调,都与其情调不相谐和。惟有B句的冷清的天气,萎落的藤叶,瘦削的崖壁,这种冷色调,才彼此有机融洽,氛围一致。
选填这一类语句要充分考虑到原文语境,在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到与原文的协调。做题时,我们要坚持语句语调、色彩一致的原则。
6 注意组合的俗成性
有些并列词、句的先后顺序很难以一种科学的手段加以定位,它们遵循的往往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比方说“山”与“水”,我们通常都组合成“山水”,而不组合成“水山”如“山水画”;再比方说“天”与“地”,我们通常都组合成“天地”,而不组合成“地天”。例如:
下面①-⑦是从文中横线位置摘录出来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____。
“世界屋脊”上的____,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成为一条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①晶莹的湖泊;②大漠;③奔腾的江河;④雪岭;⑤数不清的珍禽异兽;⑥草原;⑦冰峰。
【解析】:考生解答该题最大的困惑是①与③、④与⑦的组合顺序。“湖泊”与“江河”,人们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是“江河湖泊”,所以①与③的组合顺序应是③①“雪”与“冰”人们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是“冰雪”,如“冰天雪地”,所以④与⑦的组合顺序应是⑦④。
7 注意音节的匀整性
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多的短语排在后,以保持整个句子音节的匀整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等音节杂乱的表述毛病.上下句之间,双音节对双音节,单音节对单音节,平仄相对,音节和谐,连贯性更强。这也是应该注意的,一个原则。
例如: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01年高考题)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句(1)意思是说,深秋季节,置身山顶“俯瞰”,下面是“俯瞰”所见景物,“美景尽览”是总收;如果像句①那样后断,则读起来不顺口,而②的断法,可形成音节和谐的四个四字短语,而且“瞰(kan)”和“览(lan)” 同押“an”韵。句(2)写“远眺”和“近看”之所见。远眺“群山环抱”“层林叠翠”依然是“群山”之景,“白云缭绕”是“群山环抱”之中的景物,故应先“林”后“云”,另外“绕(rao)”和“ 茂(mao)”同押“ao”韵,亦可推出“白云缭绕”应置于句末。综上所述,可知答案为D。
8 注意句式是否一致
“一致”的内容比较多,像句子结构、短语总分、问答等,只要找出照应点,把握语段中前后吻合的信息,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这个隐含信息便是关键。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解析】 该题画线处的五个短语,都是“修饰语+中心语”式的偏正结构,但格式各异:修饰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中心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为保持格式的一致性,各短语应都组合成以动词为修饰语、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即:“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以上是解答语句连贯题的几种技巧,简单易行,解题迅速。有些题目不是靠一种技巧所能解决的,因此要把几个角度综合去分析。但如果注意巧用暗示信息,则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连贯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是高考语文的传统题目.这类考题主要用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解答语句连贯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对所给材料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利用试题中的一些暗示信息,准确地挖掘句子中的隐含信息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角度准确而迅速地找到答案.
1 注意话题是否统一
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一个场景或某一思想观点,只有前后各句的话题保持连贯统一,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弄清两个问题:选项之间有何不同,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异同,如果对文段前后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主语、这就给了我们解题的暗示。
例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围古松苍翠,石栏环卫,庄严古朴。四个铁铸人像置墓门两侧,即陷害岳飞的臭句昭著的奸佞秦桧夫妇等人。
【解析】: 该段陈述的话题(主语)为“岳飞的墓”,全段只有紧紧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才能保证语意的贯通;而画线句的主语是“四个铁铸人像”,这就转换了全段的话题,破坏了语句的连贯性,所以应调整为“墓门两侧置四个铁铸人像”。
2 注意行文是否照应
从语段本身来说,要做到中心突出,语意连贯,要求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一气贯通。高考命题设题时,大多选择“前后对应,结构严谨”的语段作为语言材料。这语言材料中,隐含着“对应”原则。有时是句中对应,有时则是上下句对应。答题时必须利用语言的对应这一隐含规律,进行准确的界定。
例如: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007辽宁卷22题)
①科学家为了迎接“挑战”,根据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原理,让轮子和钢轨“分离”,发明了高速磁悬浮列车。
②磁悬浮列车在正式运行之前,还需要有一个依靠轮子行驶一段距离、时速达到100千米以产生足够大的磁场的启动阶段。
③磁悬浮列车由于不存在轨道对车轮的摩擦阻力,因而可突破传统列车时速300千米的极限。所以,这种新型列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传统列车提速有一个极限——时速300千米,超过它,就会造成车轮和钢轨的剧烈摩擦,从而引发严重事故。
⑤它利用磁极相同产生的排斥力大于地球引力使车辆向上悬浮,并利用磁极相异产生的吸引力驱动车辆高速前进。
【解析】:总体看这段文字是说传统列车的速度极限及现代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相关知识,类群明显。其中⑤句和②句紧承①句说明这种磁悬浮列车的原理,③句则特别说明这种列车与传统列车在轨道与车轮的摩擦阻力的区别,与第④句相照应。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之处。
3 注意行文是否符合逻辑
一组句子,或者记叙,或者议论,或者说明,或者描写。不论什么内容,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内在的由轻到重、先因后果、从主到次等等。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如:
例如: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2007.北京卷)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_________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解析】:整段文字以紫禁城为叙述中心,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②④句,结合后面的几句,可看出作者的视线是由近及远,所以应是先说④,再说②,②⑥①三句的空间顺序体现的明显。后面的文字的立足点是景山且是远观,③句中的“还”则是与第⑤句照应的标志。
这类题目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时间、空间混乱和推理不合思维规律。坚持上下文意合理、语序合乎逻辑等原则是我们着重挖掘的信息。
4 注意分承是否对应
在几句话中,前面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提起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阐释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我们倘能发现它们的分承对应关系,便可很容易判断其先后次序。分承对应关系是此类题目的隐含信息。
例如: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6年全国卷Ⅰ第4)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
【解析】考生应当首先注意到⑥句,因为⑥句中的“文化”和“历史”是两个关键词,与前面的几个句子形成了对应关系。③⑤句讲的是“文化”,②句讲的是“历史”。考生倘若能机敏地发现⑥句与③⑤②句间这种对应的分承关系,自然便可确定其先后次序了。答案:C. 2006年浙江卷第5题也是如此。
5 注意意境是否协调
所谓情境协调指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和谐统一,尤其是描写性文字。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高度契合统一,从而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这要求上下文意境和谐,情感色彩一致。也就成了值得挖掘的另一隐含信息.
例如: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太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 :这道题中的要衔接的句子在段首,后面的文字极力地渲染了崖壁下凄凉、冷清、寂静、伤感的氛围:几处坟地,几块破碑,枯水露面,周围死寂。选项中,A句“夕阳烘炙”的五彩屏障,C句中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烁的光芒,D句中的白帆透明的羽翼,透露出的都是一种明朗、欢快的暖色调,都与其情调不相谐和。惟有B句的冷清的天气,萎落的藤叶,瘦削的崖壁,这种冷色调,才彼此有机融洽,氛围一致。
选填这一类语句要充分考虑到原文语境,在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到与原文的协调。做题时,我们要坚持语句语调、色彩一致的原则。
6 注意组合的俗成性
有些并列词、句的先后顺序很难以一种科学的手段加以定位,它们遵循的往往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比方说“山”与“水”,我们通常都组合成“山水”,而不组合成“水山”如“山水画”;再比方说“天”与“地”,我们通常都组合成“天地”,而不组合成“地天”。例如:
下面①-⑦是从文中横线位置摘录出来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____。
“世界屋脊”上的____,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成为一条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①晶莹的湖泊;②大漠;③奔腾的江河;④雪岭;⑤数不清的珍禽异兽;⑥草原;⑦冰峰。
【解析】:考生解答该题最大的困惑是①与③、④与⑦的组合顺序。“湖泊”与“江河”,人们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是“江河湖泊”,所以①与③的组合顺序应是③①“雪”与“冰”人们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是“冰雪”,如“冰天雪地”,所以④与⑦的组合顺序应是⑦④。
7 注意音节的匀整性
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多的短语排在后,以保持整个句子音节的匀整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等音节杂乱的表述毛病.上下句之间,双音节对双音节,单音节对单音节,平仄相对,音节和谐,连贯性更强。这也是应该注意的,一个原则。
例如: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01年高考题)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句(1)意思是说,深秋季节,置身山顶“俯瞰”,下面是“俯瞰”所见景物,“美景尽览”是总收;如果像句①那样后断,则读起来不顺口,而②的断法,可形成音节和谐的四个四字短语,而且“瞰(kan)”和“览(lan)” 同押“an”韵。句(2)写“远眺”和“近看”之所见。远眺“群山环抱”“层林叠翠”依然是“群山”之景,“白云缭绕”是“群山环抱”之中的景物,故应先“林”后“云”,另外“绕(rao)”和“ 茂(mao)”同押“ao”韵,亦可推出“白云缭绕”应置于句末。综上所述,可知答案为D。
8 注意句式是否一致
“一致”的内容比较多,像句子结构、短语总分、问答等,只要找出照应点,把握语段中前后吻合的信息,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这个隐含信息便是关键。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解析】 该题画线处的五个短语,都是“修饰语+中心语”式的偏正结构,但格式各异:修饰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中心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为保持格式的一致性,各短语应都组合成以动词为修饰语、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即:“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以上是解答语句连贯题的几种技巧,简单易行,解题迅速。有些题目不是靠一种技巧所能解决的,因此要把几个角度综合去分析。但如果注意巧用暗示信息,则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