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绘画是表现阴阳和谐最典型的古典美学范畴,而阴阳和谐也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中国绘画的审美与创作中去。
【关键词】:中国绘画;阴阳和谐
一、中国绘画美学与阴阳的关系
解开宇宙人生密码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最基本的是阴阳,阴阳是周易中八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庄玄学的思想源泉。自然的变化过程就是阴阳,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系统,包含了中医阴阳平衡,计算机原理,音乐韵律等等。尤其中国绘画表现的阴阳和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美学的基本原则和主导精神主要是来自周易中阴阳美学而提出和奠定的,从中国美学的范畴来看,不管是意象、意言、文字,还是神明、传神、入神、抑或是阳刚、阴柔、通变等都和阴阳美学密不可分。然则中国美学以阴阳为基准产生了绘画、书法理论方面指导思想。庄子中的美学思想则从阴阳的关系中说明了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然而又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这种再现,不仅是对外界实物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内在特性的显现,以阴阳融合来表现绘画神妙之所在的道理。也是中国美学里要求达到的手与心应,情与景相映,主观与客观统一。东晋画家颜延之一则谓“图画非指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把绘画提到易象相同的高度,作为绘画的最高标准。同样卦象作为图理置于图识、图形的字学和绘画之上,也是把八卦的阴阳运用于绘画中,画面所表现的形式布局皆于阴阳八卦有关。所以古代分有阴画和阳画,如:长沙古墓先后出土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其一称《人物龙凤图》,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龙腾凤舞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其二《人物御龙图》画面正中画一戴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的,侧身用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舟形巨龙飞向天国的景象。这两幅画是从古墓里挖掘出作为墓主人的陪葬品,无论是从画面表现的景象还是作为陪葬品都能看出这两幅画是属于阴画,但是它们也有阳性的成分如《人物御龙图》中的太阳为阳性,这也是古人的审美讲究阴阳平衡。古人认为阳画就是当时活着的人所作的画送给活着的人的画或把这些画保存下来的画。而活着的人死后把画带走陪葬或陪葬的画包括活着的人给已故的人所作的画,这就转变成了阴画,反之古墓里的画又成了阳画,这就说明了由阴入阳,由阳入阴的太极关系。阴阳画就是阴阳技法的关系,阴阳互补可以根据公共场所确定,古人作画时就会注重和追求阳和谐的关系为审美基准。
二、中国绘画中阴阳和谐、天人合一之美
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解答了孔孟老庄之美的根源,是因为太极中阴阳融合,阴是阳,阳是阴,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肯定的肯定,没有绝对的绝对,所以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中国绘画生存也是阴阳之道的体现。阴阳之道是天地的道理,掌握了这个道理就是掌握了天地之间的规律。而中国绘画规律也是一脉相承的,但有易变性即运动观。万物永恒运动自有其规律,万物又因运动而变化发展,变易具有交变、转换特性相互渗透产生影响,万物方能协调,个物方能变化。因此中国绘画美学中讲:“神乃美的本质”。美的本体与万物之美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而这正与周易中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密切相关,相得益彰。如张曾瑶的“肉”美,陆探微的“骨”美,顾恺之的“神”美。这些都是在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阴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形异、各有不同、各成其“神”。南齐谢赫《画品》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六法”是:一、气韵生动,指的是阴阳互根,作画要有气脉;二、骨法用笔,这里强调的是作画和用笔达到一种神韵,也是阴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三、四、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这里说的是一幅画在构图、写物时,有阴阳融合,也有阴阳对峙的特点;六,传移模写,講在临摹前人画的基础上要有变易,正如人的命运和宇宙一样都是动态的而阴阳是不断交换,所以中国绘画也有变易和创新。中国画讲究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还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中国画所画的不一定是实际物体的全部,它选得内容结构正是以阴阳和谐为基准,正是如此中国画表现的实物如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一样“复杂的时候简单化,简单的时候复杂化”。整个画面意境呈现的是阴阳中的“和而不同”,有变化。意境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种审美途径。如笪重光在他的《画筌》中就把“虚实相生”与绘画艺术中的各种境界联系起来考虑。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艺术中,所描绘的对象总是有限的,就要求艺术家善于精选物象,经营位置,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创造出“象外有象”且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而来。王国维在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发出感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那些意与境合,思与境偕,以真境求神境的作品里自我融合于世界之中,形成阴阳和谐之美。
三、阴阳之美与绘画之美相融合
中国传统绘画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阴阳气流结合形成的审美基准。把阴阳和谐的审美运用到中国绘画的关系中去:第一、绘画的阴阳和谐美,中国画也是有明暗处理关系,用笔墨,有虚实、气韵、层次,空白气流处理阴阳关系,中国画是一种平面的、散点的透视技法,是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法则。第二,水墨阴阳和谐美:水墨更为强烈地表达阴阳之美,一幅画的墨色也分为:浓、淡、焦、湿、干五中。它们的阴阳气流关系和五行物质关系是协调融合的。第三、阴阳气韵和谐,阴阳二气运动在中国绘画中强调阴阳二气对立和统一的美学观。第四、虚实阴阳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中有实,实中有空。这是国画表现技法上追求的既是有,又是无,既是实,又是虚的阴阳哲学观。第五、线条的阴柔美:中国画讲究用线须一波三折,有虚有实,阴阳线运行既要有五行物质的表现,也是空虚的,表现的是一种朦胧的美感。第六、整体画面的阴阳和谐:中国画讲究水墨、线条、气韵、虚实、阴阳运动的处理,它指挥者整个画面的阴阳气流与五行对象的物质,这样才能自然地传递出和谐的阴阳关系。
中国绘画的阴阳和谐美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以这个法则为理论基础,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传统美学中寻变化,讲创新,最后达到阴阳和谐。
参考文献:
[1]王逊著 《中国美术史》 [ 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6.
[2]叶朗著 《中国美学史大纲》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1
【关键词】:中国绘画;阴阳和谐
一、中国绘画美学与阴阳的关系
解开宇宙人生密码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最基本的是阴阳,阴阳是周易中八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庄玄学的思想源泉。自然的变化过程就是阴阳,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系统,包含了中医阴阳平衡,计算机原理,音乐韵律等等。尤其中国绘画表现的阴阳和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美学的基本原则和主导精神主要是来自周易中阴阳美学而提出和奠定的,从中国美学的范畴来看,不管是意象、意言、文字,还是神明、传神、入神、抑或是阳刚、阴柔、通变等都和阴阳美学密不可分。然则中国美学以阴阳为基准产生了绘画、书法理论方面指导思想。庄子中的美学思想则从阴阳的关系中说明了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然而又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这种再现,不仅是对外界实物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内在特性的显现,以阴阳融合来表现绘画神妙之所在的道理。也是中国美学里要求达到的手与心应,情与景相映,主观与客观统一。东晋画家颜延之一则谓“图画非指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把绘画提到易象相同的高度,作为绘画的最高标准。同样卦象作为图理置于图识、图形的字学和绘画之上,也是把八卦的阴阳运用于绘画中,画面所表现的形式布局皆于阴阳八卦有关。所以古代分有阴画和阳画,如:长沙古墓先后出土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其一称《人物龙凤图》,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龙腾凤舞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其二《人物御龙图》画面正中画一戴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的,侧身用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舟形巨龙飞向天国的景象。这两幅画是从古墓里挖掘出作为墓主人的陪葬品,无论是从画面表现的景象还是作为陪葬品都能看出这两幅画是属于阴画,但是它们也有阳性的成分如《人物御龙图》中的太阳为阳性,这也是古人的审美讲究阴阳平衡。古人认为阳画就是当时活着的人所作的画送给活着的人的画或把这些画保存下来的画。而活着的人死后把画带走陪葬或陪葬的画包括活着的人给已故的人所作的画,这就转变成了阴画,反之古墓里的画又成了阳画,这就说明了由阴入阳,由阳入阴的太极关系。阴阳画就是阴阳技法的关系,阴阳互补可以根据公共场所确定,古人作画时就会注重和追求阳和谐的关系为审美基准。
二、中国绘画中阴阳和谐、天人合一之美
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解答了孔孟老庄之美的根源,是因为太极中阴阳融合,阴是阳,阳是阴,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肯定的肯定,没有绝对的绝对,所以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中国绘画生存也是阴阳之道的体现。阴阳之道是天地的道理,掌握了这个道理就是掌握了天地之间的规律。而中国绘画规律也是一脉相承的,但有易变性即运动观。万物永恒运动自有其规律,万物又因运动而变化发展,变易具有交变、转换特性相互渗透产生影响,万物方能协调,个物方能变化。因此中国绘画美学中讲:“神乃美的本质”。美的本体与万物之美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而这正与周易中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密切相关,相得益彰。如张曾瑶的“肉”美,陆探微的“骨”美,顾恺之的“神”美。这些都是在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阴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形异、各有不同、各成其“神”。南齐谢赫《画品》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六法”是:一、气韵生动,指的是阴阳互根,作画要有气脉;二、骨法用笔,这里强调的是作画和用笔达到一种神韵,也是阴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三、四、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这里说的是一幅画在构图、写物时,有阴阳融合,也有阴阳对峙的特点;六,传移模写,講在临摹前人画的基础上要有变易,正如人的命运和宇宙一样都是动态的而阴阳是不断交换,所以中国绘画也有变易和创新。中国画讲究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还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中国画所画的不一定是实际物体的全部,它选得内容结构正是以阴阳和谐为基准,正是如此中国画表现的实物如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一样“复杂的时候简单化,简单的时候复杂化”。整个画面意境呈现的是阴阳中的“和而不同”,有变化。意境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种审美途径。如笪重光在他的《画筌》中就把“虚实相生”与绘画艺术中的各种境界联系起来考虑。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艺术中,所描绘的对象总是有限的,就要求艺术家善于精选物象,经营位置,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创造出“象外有象”且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而来。王国维在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发出感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那些意与境合,思与境偕,以真境求神境的作品里自我融合于世界之中,形成阴阳和谐之美。
三、阴阳之美与绘画之美相融合
中国传统绘画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阴阳气流结合形成的审美基准。把阴阳和谐的审美运用到中国绘画的关系中去:第一、绘画的阴阳和谐美,中国画也是有明暗处理关系,用笔墨,有虚实、气韵、层次,空白气流处理阴阳关系,中国画是一种平面的、散点的透视技法,是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法则。第二,水墨阴阳和谐美:水墨更为强烈地表达阴阳之美,一幅画的墨色也分为:浓、淡、焦、湿、干五中。它们的阴阳气流关系和五行物质关系是协调融合的。第三、阴阳气韵和谐,阴阳二气运动在中国绘画中强调阴阳二气对立和统一的美学观。第四、虚实阴阳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中有实,实中有空。这是国画表现技法上追求的既是有,又是无,既是实,又是虚的阴阳哲学观。第五、线条的阴柔美:中国画讲究用线须一波三折,有虚有实,阴阳线运行既要有五行物质的表现,也是空虚的,表现的是一种朦胧的美感。第六、整体画面的阴阳和谐:中国画讲究水墨、线条、气韵、虚实、阴阳运动的处理,它指挥者整个画面的阴阳气流与五行对象的物质,这样才能自然地传递出和谐的阴阳关系。
中国绘画的阴阳和谐美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以这个法则为理论基础,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传统美学中寻变化,讲创新,最后达到阴阳和谐。
参考文献:
[1]王逊著 《中国美术史》 [ 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6.
[2]叶朗著 《中国美学史大纲》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