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课程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武汉大学历来重视课程建设。本文将武汉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部分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阐述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何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是落实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早在合校之初,武汉大学就制定和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整合了办学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机构,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制定了《武汉大学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标准,用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申报“国家基地名牌课程”、“新世纪网络课程”、“湖北省优质课程”和实施学校层面的“名牌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建设计划,武汉大学已形成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平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课程资源。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们适时地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并在组织规划和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目前已经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63门,省级精品课程93门,校级精品课程218门(含品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一、组织规划
课程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组织和规划。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定位与特色合理的组织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做好安排与准备。最终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1.出台政策,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随着精品课程的深入开展,2005年武汉大学制订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该办法对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申报条件、遴选程序、课程管理、中期检查、课程验收和奖励都做了详细说明。办法规定学校和学院要科学的建设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荐课程,构建精品课程为龙头的创新课程体系;注重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实施课程改革,整合学科发展新成果,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高水平教材或采用优秀教材;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从2005年起,学校就将各类课程(优质课程、名牌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统一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规范要求,形成了稳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教育部2007年初发布实施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鼓励各学院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作,力争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争取更多的国家资源,为培养一流人才奠定更好基础,2007年9月,我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卓越工程”的建设计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三创”教育实施工程、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工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工程、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工程、开放教育与国际交流实施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工程等。
通过出台相应政策,科学规划建设步骤,明确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保证了经费的落实,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
为了更好的适应精品课程的要求,武汉大学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截止到目前,对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累计超过700万元。对国家级精品课程除教育部给予经费外,学校给予8-10万元的资助,省级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学校给予每项3万元资助,所有立项资助项目,采用了立项管理办法,实行负责人制度,建设周期为2~3年,并通过定期抽查,中期检查,课程验收等方式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学校在硬件方面也加大了投入。购置专门精品课程的服务器,并随着需要,不断增大服务器的容量、加强了服务器访问的安全性、建设精品课程的录像教室,不断扩充、更新精品课程的录像设备。确保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3.丰富建设内容,多方位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加强资队伍建设,2006年制订《武汉大学课程组及课程组负责人制度实施意见》,明确课程组的意义、任务、建设标准以及负责人的责、权、利,并在全校范围内启动该项工作。该项工作的实施,加强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起到了整合课程资源,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了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务部启动了“十五”、“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分批投入资金,有针对性地资助教材编写,并通过教材专项出版基金资助优秀教材出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激励和引导名教授编写教材,学校还开展了优秀教材评奖活动。对获奖教材学校给予了适当的奖励。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每年都投入资金用于教研教改的立项工作,项目获经费数额最高的可达5万元。学校对这些项目采取追踪监督,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措施,确保立项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管理服务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管理更应该是教育、学习引导和服务。本着这一精神,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担任着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任务,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分担他们在课程建设和申报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努力有所改进和创新,增强过程服务和细节服务。
1.多渠道沟通交流,使学校各层面对精品课程达成共识
一是定期召开精品课程研讨会,给教师提供研讨和交流的机会,聘请专家解读精品课程内涵,使课程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在课程的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经常性召开技术培训会,就网站制作的基本要点、课程网页的基本要求、课件制作的常用技术手段、课程录象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培训和讲解,减少课程建设中的误区,少走弯路。三是在各层面的本科教学会议上强调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强化各单位在课程建设中的职责,增强干部、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此外,学校还创办了《武汉大学教育研究》、《教务快报》等刊物,编辑、印发了《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选萃》、《武汉大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等,有力地加强了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动了教研教改的深化,促进了学校课程的建设。
2.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我们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对精品课程的团队成员,在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教学成果奖申报、教材建设、教学名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精品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予以优先资助。对获得国家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学校根据教育部核拨经费给予1:1配套,并于年终给予6万元的奖励。
3.健全组织体系,保障精品课程的顺利进行
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由教务部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及运行体系。教务部牵头负责整体工作的统筹安排;学院和课程负责人专注于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建设等等;网络中心负责课程网站的正常运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网络教学运行环境,完善资源建设;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升级,精品课程授课录像制作,为精品课程各项教学资源的全程上网提供技术保证,提高精品课程的受益面和共享效果。
4.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服务效率
在最初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及遴选工作中,事务性的工作成倍增长,问题突出,一是学院(教师)与学校脱节,缺少学院(教师)与学校就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对话的共享平台,二是缺少申报、评审和遴选的有效通道,使工作量加大,而且有些是重复劳动。第三也是最严重的是我们现在还无法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进行动态管理。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许多负担。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认真研究,请教专家,开发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系统,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武汉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共享平台”。该平台集精品课程、通识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品牌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实验区、教学成果奖的多个项目的建设、管理、申报、评审功能于一体,使各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工作快捷、高效、科学、准确,减少了工作流程和人员的劳动,教师申报工作更简便,信息反馈更快捷,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5.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建设成果适用于学生培养
为了将精品课程的成果落到实处,学校将质量监控体系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中。采用教学督导制、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增进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以利于监督和提高;采用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映广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增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适当调整课程建设内容,促进教学相长;采用网站自查与学校抽查相结合、考察网站访问量等制度,确保课程网站通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使广大学生能更方便、更自主的进行学习。
6.严把申报关,使更多优秀的课程入选上一级精品课程建设序列
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严格,这需要课程项目做好申报的准备工作,把自身的优势、特色充分反映出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评审中胜出。为了作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每年省级和国家级申报前召开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协调动员会,组织聘请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介绍申报表填写经验,各管理部门讲解申报注意事项和申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组织申报的教务部门认真审查申报填写内容并及时和负责人进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的申报材料,总结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第三,组织专家评审,并给申报课程把脉,及时反馈专家意见,以利改进,并从中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项目,保证推荐课程质量。第四,国家精品课程的推荐除了从省教育厅推荐外,还可以从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了有更多的课程有推荐资格,我们积极帮助教师联系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广开申报渠道,争取更多的课程获得被推荐的资格。
三、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
武汉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了一批具有五个“一流”的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如何保持“精品”,课程建设如何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认为:
学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应继续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应继续鼓励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继续鼓励加强教材建设,继续鼓励教研教改立项,继续加强质量监控。只有学校层面继续重视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加强精品课程团队建设,特别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其中一个两个教师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课程组成员共同的努力。要加强对整个团队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防止出现课程负责人调走或退休,整个课程组就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课程组中所有成员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建设课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建设。在团队建设中,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应该充分的发挥示范性作用。学校要推广精品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的总结,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整体水平。
持续激励课程建设,营造良好建设氛围。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践等方面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在建设中需要整个教学队伍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并要发挥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该提高必要的持续的激励政策,为精品课程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2]曾德军.精品课程:带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武汉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高文敏.“三位一体”: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J].黑龙江教育,2007,(10).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教务部,2.淮海工学院测绘学院)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是落实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早在合校之初,武汉大学就制定和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整合了办学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机构,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制定了《武汉大学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标准,用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申报“国家基地名牌课程”、“新世纪网络课程”、“湖北省优质课程”和实施学校层面的“名牌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建设计划,武汉大学已形成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平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课程资源。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们适时地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并在组织规划和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目前已经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63门,省级精品课程93门,校级精品课程218门(含品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一、组织规划
课程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组织和规划。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定位与特色合理的组织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做好安排与准备。最终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1.出台政策,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随着精品课程的深入开展,2005年武汉大学制订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该办法对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申报条件、遴选程序、课程管理、中期检查、课程验收和奖励都做了详细说明。办法规定学校和学院要科学的建设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荐课程,构建精品课程为龙头的创新课程体系;注重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实施课程改革,整合学科发展新成果,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高水平教材或采用优秀教材;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从2005年起,学校就将各类课程(优质课程、名牌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统一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规范要求,形成了稳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教育部2007年初发布实施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鼓励各学院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作,力争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争取更多的国家资源,为培养一流人才奠定更好基础,2007年9月,我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卓越工程”的建设计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三创”教育实施工程、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工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工程、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工程、开放教育与国际交流实施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工程等。
通过出台相应政策,科学规划建设步骤,明确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保证了经费的落实,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
为了更好的适应精品课程的要求,武汉大学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截止到目前,对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累计超过700万元。对国家级精品课程除教育部给予经费外,学校给予8-10万元的资助,省级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学校给予每项3万元资助,所有立项资助项目,采用了立项管理办法,实行负责人制度,建设周期为2~3年,并通过定期抽查,中期检查,课程验收等方式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学校在硬件方面也加大了投入。购置专门精品课程的服务器,并随着需要,不断增大服务器的容量、加强了服务器访问的安全性、建设精品课程的录像教室,不断扩充、更新精品课程的录像设备。确保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3.丰富建设内容,多方位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加强资队伍建设,2006年制订《武汉大学课程组及课程组负责人制度实施意见》,明确课程组的意义、任务、建设标准以及负责人的责、权、利,并在全校范围内启动该项工作。该项工作的实施,加强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起到了整合课程资源,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了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务部启动了“十五”、“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分批投入资金,有针对性地资助教材编写,并通过教材专项出版基金资助优秀教材出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激励和引导名教授编写教材,学校还开展了优秀教材评奖活动。对获奖教材学校给予了适当的奖励。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每年都投入资金用于教研教改的立项工作,项目获经费数额最高的可达5万元。学校对这些项目采取追踪监督,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措施,确保立项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管理服务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管理更应该是教育、学习引导和服务。本着这一精神,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担任着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任务,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分担他们在课程建设和申报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努力有所改进和创新,增强过程服务和细节服务。
1.多渠道沟通交流,使学校各层面对精品课程达成共识
一是定期召开精品课程研讨会,给教师提供研讨和交流的机会,聘请专家解读精品课程内涵,使课程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在课程的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经常性召开技术培训会,就网站制作的基本要点、课程网页的基本要求、课件制作的常用技术手段、课程录象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培训和讲解,减少课程建设中的误区,少走弯路。三是在各层面的本科教学会议上强调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强化各单位在课程建设中的职责,增强干部、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此外,学校还创办了《武汉大学教育研究》、《教务快报》等刊物,编辑、印发了《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选萃》、《武汉大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等,有力地加强了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动了教研教改的深化,促进了学校课程的建设。
2.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我们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对精品课程的团队成员,在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教学成果奖申报、教材建设、教学名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精品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予以优先资助。对获得国家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学校根据教育部核拨经费给予1:1配套,并于年终给予6万元的奖励。
3.健全组织体系,保障精品课程的顺利进行
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由教务部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及运行体系。教务部牵头负责整体工作的统筹安排;学院和课程负责人专注于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建设等等;网络中心负责课程网站的正常运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网络教学运行环境,完善资源建设;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升级,精品课程授课录像制作,为精品课程各项教学资源的全程上网提供技术保证,提高精品课程的受益面和共享效果。
4.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服务效率
在最初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及遴选工作中,事务性的工作成倍增长,问题突出,一是学院(教师)与学校脱节,缺少学院(教师)与学校就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对话的共享平台,二是缺少申报、评审和遴选的有效通道,使工作量加大,而且有些是重复劳动。第三也是最严重的是我们现在还无法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进行动态管理。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许多负担。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认真研究,请教专家,开发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系统,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武汉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共享平台”。该平台集精品课程、通识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品牌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实验区、教学成果奖的多个项目的建设、管理、申报、评审功能于一体,使各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工作快捷、高效、科学、准确,减少了工作流程和人员的劳动,教师申报工作更简便,信息反馈更快捷,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5.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建设成果适用于学生培养
为了将精品课程的成果落到实处,学校将质量监控体系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中。采用教学督导制、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增进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以利于监督和提高;采用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映广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增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适当调整课程建设内容,促进教学相长;采用网站自查与学校抽查相结合、考察网站访问量等制度,确保课程网站通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使广大学生能更方便、更自主的进行学习。
6.严把申报关,使更多优秀的课程入选上一级精品课程建设序列
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严格,这需要课程项目做好申报的准备工作,把自身的优势、特色充分反映出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评审中胜出。为了作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每年省级和国家级申报前召开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协调动员会,组织聘请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介绍申报表填写经验,各管理部门讲解申报注意事项和申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组织申报的教务部门认真审查申报填写内容并及时和负责人进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的申报材料,总结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第三,组织专家评审,并给申报课程把脉,及时反馈专家意见,以利改进,并从中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项目,保证推荐课程质量。第四,国家精品课程的推荐除了从省教育厅推荐外,还可以从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了有更多的课程有推荐资格,我们积极帮助教师联系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广开申报渠道,争取更多的课程获得被推荐的资格。
三、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
武汉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了一批具有五个“一流”的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如何保持“精品”,课程建设如何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认为:
学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应继续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应继续鼓励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继续鼓励加强教材建设,继续鼓励教研教改立项,继续加强质量监控。只有学校层面继续重视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加强精品课程团队建设,特别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其中一个两个教师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课程组成员共同的努力。要加强对整个团队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防止出现课程负责人调走或退休,整个课程组就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课程组中所有成员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建设课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建设。在团队建设中,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应该充分的发挥示范性作用。学校要推广精品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的总结,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整体水平。
持续激励课程建设,营造良好建设氛围。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践等方面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在建设中需要整个教学队伍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并要发挥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该提高必要的持续的激励政策,为精品课程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2]曾德军.精品课程:带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武汉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高文敏.“三位一体”: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J].黑龙江教育,2007,(10).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教务部,2.淮海工学院测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