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石·钻石——关于东西文化的联想
《西游记》第一章:石猴问世。众所周知:地势坤,厚德载物,大地才是众生之母。在这里,石头,成了生命的起源。这使我想起了《紅楼梦》,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同辈人皆为“玉”字辈(贾琏、贾珍、贾环等),更有那“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之说。中国人对玉石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换言之,是一种玉石文化。古有“比德”之说,玉者,美德之喻也,凡从玉之字,皆美好之谓。玉,质地当然是很坚硬的,但它的棱角只藏在内核,其品质可以借一“润”字来表达:色泽是光润的,手感是温润的,外形是圆润的。这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审美取向。西方人也是爱“石”的,他们爱的是钻石。钻石质地坚硬、外观璀璨,是高贵的象征,具有外显的价值。由是观之,中国人追求的是坚韧,西方人追求的是刚强。这种民族差异,便是从书法工具上也可窥得一斑:中国人用的是毛笔,西方人用的是钢笔,前者强调韧性,后者强调刚性。其他器物——如筷子、刀叉,其他文化符号如太极图、十字架,都可以约略捉摸到文化的分野。外国人也许会奇怪:软软的毛笔,能够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字体;简单的竹筷,可以如此灵活地驾驭;朴素的太极图,蕴藏着无穷的天地玄机。但,这就是中国人:以简驭繁,以柔克刚;这就是中国文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
孙悟空·小燕子——关于自由的悖论
由孙悟空的“紧箍咒”,不由得想起关于“自由”的话题。许多人把“自由”理解为“由自”:由着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任性”了。盖所任之性者,有善恶之分,凡“率性而为”之士,多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所任之性,恶,是占了上风的。所以,把“自由”化为“由自”,此路不通。于是,“紧箍咒”应运而生。不妨将其看作自由的对立面——禁锢的象征。除心魔者,得大自在。《西游记》末尾,孙悟空曾请求师父除去紧箍咒,观音提醒他紧箍咒早就自动消除了。一个成佛之人,禁忌已失去了任何意义。尘世众生也是如此,一个一贯遵纪守法的人,何尝时时感到法律的存在?我常常想:孙悟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吴承恩为什么要创造他?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赞赏他、推崇他?原因很简单:闹天宫、闯冥府,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是自由的化身。吴承恩写孙悟空,写于“英俊沉下僚”的明代,孙悟空,道出了苛政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呼声。人们喜欢孙悟空,乃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禁锢、羁绊,孙悟空,实际上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己,是彼岸的自己、理想的自己。还记得《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吗?以“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理论,我觉得“小燕子”这个形象其实是对应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
父性·母性——关于教育的真谛
孙悟空的生命历程中,有两个重要他人:观音、如来。观音是母亲的形象,是救苦救难的化身,是她授意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也是她一次次帮助孙悟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来看孙悟空,每当他遭遇不幸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观音,悟空之于观音犹顽童之于母亲。说到如来,有人喜欢将其定性为专制的形象代言人,因为他对孙悟空的作为实在不“厚道”,先是诱,继以压。但是,我更倾向于把他理解成一位父亲:父爱总是含蓄的、深沉的,甚而容易招致误解的。没有观音的慈爱,孙悟空的痛苦固然得不到解脱,心灵得不到滋润;然而,“菩萨心肠”,须辅以“霹雳手段”,没有如来的巨掌,悟空如何能够最终得道成佛?人的成长史一如人类,通常要经历两种爱:一种是母性之爱,一种是父性之爱。母性之爱的特点是关怀、包容,方式是施救、抚慰;父性之爱的特点是强制、专横,方式是规范、责罚。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爱恰恰切合了“教”“育”的本义。“教”从“爻”,从“子”,从“攵”。“爻”,宗教八卦符号,引申为宗教知识,“攵”,手持棍棒之形,合起来表示:为了使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手持棍棒不断敲打。这难道不是一个父亲的形象?“育”者,本字为“毓”,形如母亲产下婴儿,《说文》解作: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难道不是一个母亲的形象?什么是教育?定义太多,咱们姑且不去理会,孙悟空的成长史以及他身上凝聚的两种类型的爱,还有,“教”“育”所呈现的最原初、最朴素的含义,不能给我们以深深的思考和启迪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
《西游记》第一章:石猴问世。众所周知:地势坤,厚德载物,大地才是众生之母。在这里,石头,成了生命的起源。这使我想起了《紅楼梦》,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同辈人皆为“玉”字辈(贾琏、贾珍、贾环等),更有那“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之说。中国人对玉石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换言之,是一种玉石文化。古有“比德”之说,玉者,美德之喻也,凡从玉之字,皆美好之谓。玉,质地当然是很坚硬的,但它的棱角只藏在内核,其品质可以借一“润”字来表达:色泽是光润的,手感是温润的,外形是圆润的。这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审美取向。西方人也是爱“石”的,他们爱的是钻石。钻石质地坚硬、外观璀璨,是高贵的象征,具有外显的价值。由是观之,中国人追求的是坚韧,西方人追求的是刚强。这种民族差异,便是从书法工具上也可窥得一斑:中国人用的是毛笔,西方人用的是钢笔,前者强调韧性,后者强调刚性。其他器物——如筷子、刀叉,其他文化符号如太极图、十字架,都可以约略捉摸到文化的分野。外国人也许会奇怪:软软的毛笔,能够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字体;简单的竹筷,可以如此灵活地驾驭;朴素的太极图,蕴藏着无穷的天地玄机。但,这就是中国人:以简驭繁,以柔克刚;这就是中国文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
孙悟空·小燕子——关于自由的悖论
由孙悟空的“紧箍咒”,不由得想起关于“自由”的话题。许多人把“自由”理解为“由自”:由着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任性”了。盖所任之性者,有善恶之分,凡“率性而为”之士,多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所任之性,恶,是占了上风的。所以,把“自由”化为“由自”,此路不通。于是,“紧箍咒”应运而生。不妨将其看作自由的对立面——禁锢的象征。除心魔者,得大自在。《西游记》末尾,孙悟空曾请求师父除去紧箍咒,观音提醒他紧箍咒早就自动消除了。一个成佛之人,禁忌已失去了任何意义。尘世众生也是如此,一个一贯遵纪守法的人,何尝时时感到法律的存在?我常常想:孙悟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吴承恩为什么要创造他?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赞赏他、推崇他?原因很简单:闹天宫、闯冥府,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是自由的化身。吴承恩写孙悟空,写于“英俊沉下僚”的明代,孙悟空,道出了苛政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呼声。人们喜欢孙悟空,乃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禁锢、羁绊,孙悟空,实际上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己,是彼岸的自己、理想的自己。还记得《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吗?以“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理论,我觉得“小燕子”这个形象其实是对应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
父性·母性——关于教育的真谛
孙悟空的生命历程中,有两个重要他人:观音、如来。观音是母亲的形象,是救苦救难的化身,是她授意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也是她一次次帮助孙悟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来看孙悟空,每当他遭遇不幸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观音,悟空之于观音犹顽童之于母亲。说到如来,有人喜欢将其定性为专制的形象代言人,因为他对孙悟空的作为实在不“厚道”,先是诱,继以压。但是,我更倾向于把他理解成一位父亲:父爱总是含蓄的、深沉的,甚而容易招致误解的。没有观音的慈爱,孙悟空的痛苦固然得不到解脱,心灵得不到滋润;然而,“菩萨心肠”,须辅以“霹雳手段”,没有如来的巨掌,悟空如何能够最终得道成佛?人的成长史一如人类,通常要经历两种爱:一种是母性之爱,一种是父性之爱。母性之爱的特点是关怀、包容,方式是施救、抚慰;父性之爱的特点是强制、专横,方式是规范、责罚。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爱恰恰切合了“教”“育”的本义。“教”从“爻”,从“子”,从“攵”。“爻”,宗教八卦符号,引申为宗教知识,“攵”,手持棍棒之形,合起来表示:为了使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手持棍棒不断敲打。这难道不是一个父亲的形象?“育”者,本字为“毓”,形如母亲产下婴儿,《说文》解作: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难道不是一个母亲的形象?什么是教育?定义太多,咱们姑且不去理会,孙悟空的成长史以及他身上凝聚的两种类型的爱,还有,“教”“育”所呈现的最原初、最朴素的含义,不能给我们以深深的思考和启迪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