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南京市中考对名著考查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小明和你阅读《儒林外史》,发现有不少涉及南京的内容,你俩进行了专题探究”为特定情境,继而呈现了“清凉山”“雨花台”“玄武湖”“秦淮河”等几个原著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后,给出相应的情境任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给出的情境任务有这样5个:(1)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2)小明对“六朝烟水气”不大理解,你根据以上片段做了概括解说。(3)小明在阅读中疑惑:“看花吃酒”本是雅事,作者却反复写杜少卿手拿一只金杯,这不是把他写俗了吗?你为小明解答。(4)边读边走,你和小明走过了“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越发喜爱南京。于是,你写一首小诗献给南京。(5)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
从引导探究的视角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来看,这些题目都有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答案没有唯一评分标准,问题有了更多思维含量,不再是阅读记忆的简单呈现,而是如蜜蜂采集花粉需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酿造出甘甜的蜜那样,要求阅读者有自己思考创造的过程。这5个题目都有特定的生活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探究,需要学生研究文本、联系自身、思考生活,三者形成互动、交融,才能酝酿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蜜”,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答。评价方式也不是原先的标准答案式,而是开放的,分层级赋分。这种评价方式是基于生活情境的真实性评价,它体现了目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我们可以体会到出题者对于新教改动向的把握,迫切地欲以这样考试评价的方式来提醒一线教师,由此倒逼名著阅读课堂转型的良苦用心。
所谓“真实性评价”,钟启泉教授将其定位为:“是一种矫正标准测验的弊端而使用的质性评价,测量‘可信赖’的、‘可迁移’的、‘可持续’的‘21世纪型学力’的评价。”[1]钟教授在《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一文中还指出:未来社会期许的教育不是“记忆答案的教育”,而是每一个人“创造答案的教育”[2]。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寻求的是“真实性”——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被动学习,是培养“记忆者”的教学范式;能动学习,是培养“思考者”的教学范式。“学习”是不能脱离生活脉络而实施的活动。PISA2018提出了关于“阅读素养”的最新定义:阅读素养是指阅读者通过对文本进行理解、应用、评价、反思以及沟通,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能,并投身社会的能力。[3]由此可见,在具体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真实性评价的关注点。2019年南京市语文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评价正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
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生艾莉逊在日本的《读卖新闻》(2016年10月28日刊)撰文道:“思考力与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她举了两个牛津大学的入学面试题目:“为什么人的鼻子有两个孔,嘴巴只有一个?”“在英国每四人中有一人死于癌症,但在菲律宾每十人中只有一人死于癌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这里考官并不要求获得标准答案,而在于考查学生对这些问题是怎么思考的,又是如何将这些思考表达出来的,是否有创造性与好奇心等。[4]可见,对思考力和创造力的考查也并非不可企及,关键在于评价的方向。测量“21世纪型学力”的真实性评价,将会成为撬动日常名著阅读课堂转型的杠杆。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真实性评价推动名著阅读的课堂转型,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首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感氛围。通俗地说,问题情境化就是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把学科知识置于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中,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转型从根本上说,是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课堂转型的根本性标志就在于将每一个学生培育成“学习的主权者”,实现“能动学习”。“能动学习”是“把学生卷入活动以及关于活动的思考中”。2019年南京市中考名著考查题“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就是设置了特定的活动情境,将学生卷入活动并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评价出学生的真实学力。日常名著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行效仿,在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表达能力。比如,教学《昆虫记》,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和激趣探究:“很多昆虫的神奇本领会令我们惊讶,很多生动的描写和语言的机智幽默会让我们忍俊不禁。让我们走近这只小昆虫:‘这虫类解决幼虫呼吸的方案,同样巧夺天工。它沿着葫芦颈的轴心线,开出一条细细的通道,细到只能插入一支最细的麦秆。这条细通道的内口,开在孵化室顶部;外口开在小葫芦尾突末端,呈半张开的喇叭口状。这就是空气通道。通气道极其狭窄,而且里面设置了似堵非堵的尘土颗粒,这样就防止了来犯者入侵。虽然天真,但是绝妙!我当即发出赞叹。’读到这里,老师也不禁要跟着作者一起发出惊叹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故事吗?像这样新奇而有情趣的故事,还有哪些呢?课外阅读之余,我们不妨也学学法布尔,把自己当作虫人,深入昆虫的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昆虫的神奇之处,用你的笔将它描绘出来。”
其次,组织系列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协同性学习能力。“能动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致力于课题达成与问题解决的协同性学习活动。“能动学习”是培育沟通能力——参与建构新的观念与概念的活动,并贡献自己的主张的一种教学范式。我们日常的名著閱读指导和交流,可以通过组织每日课前演讲的交流互动,小组分工合作办阅读手抄小报,结伴进行名著故地文化寻访,全班进行专题教学探究等活动进行。这些活动的组织都需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
比如,《西游记》的专题教学,可以就“九九八十一难”的波折启示、“五圣成真”的成长心路历程、“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探究、《西游记》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等组织系列研讨活动,将名著阅读逐渐引向深处。
再次,精心指导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所谓反思就是对学习活动中自己思考的内容与思考的方法进行反省性思考,也即明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怎样学习的”。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勾连,不仅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也学会追问“我”自己在想什么。比如,《儒林外史》中人物众多,彼此不相关联,作者讽刺手法极高明,几乎不露声色,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拨开迷障,深入内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归类:《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有哪些?反面人物有哪些?小说鞭挞了哪些市侩人物形象?作者赞扬与贬抑的标准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人物?等等。学生通过运用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对人物进行梳理,在比较中作出反思性评价,让阅读领悟得以走向深处。
总之,课堂转型实践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主体的能动学习,而能动学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探究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由真实性评价而引发的课堂转型思考,正促使教师通过具体实践使学生真正获得“21世纪型学力”,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开花。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真实性评价”的由来与做法[J] .基础教育课程,2017(17):84-85.
[2]钟启泉.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J].教育发展研究,2017(08):62-68.
[3]OECD.PISA2018 Draft Reading Literacy Framworks [EB/OL].[2017-04-09].http://www.oecd.org/pisa/data/PISA-2018-draft-framworks.pdf.
[4]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9.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
给出的情境任务有这样5个:(1)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2)小明对“六朝烟水气”不大理解,你根据以上片段做了概括解说。(3)小明在阅读中疑惑:“看花吃酒”本是雅事,作者却反复写杜少卿手拿一只金杯,这不是把他写俗了吗?你为小明解答。(4)边读边走,你和小明走过了“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越发喜爱南京。于是,你写一首小诗献给南京。(5)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
从引导探究的视角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来看,这些题目都有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答案没有唯一评分标准,问题有了更多思维含量,不再是阅读记忆的简单呈现,而是如蜜蜂采集花粉需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酿造出甘甜的蜜那样,要求阅读者有自己思考创造的过程。这5个题目都有特定的生活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探究,需要学生研究文本、联系自身、思考生活,三者形成互动、交融,才能酝酿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蜜”,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答。评价方式也不是原先的标准答案式,而是开放的,分层级赋分。这种评价方式是基于生活情境的真实性评价,它体现了目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我们可以体会到出题者对于新教改动向的把握,迫切地欲以这样考试评价的方式来提醒一线教师,由此倒逼名著阅读课堂转型的良苦用心。
所谓“真实性评价”,钟启泉教授将其定位为:“是一种矫正标准测验的弊端而使用的质性评价,测量‘可信赖’的、‘可迁移’的、‘可持续’的‘21世纪型学力’的评价。”[1]钟教授在《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一文中还指出:未来社会期许的教育不是“记忆答案的教育”,而是每一个人“创造答案的教育”[2]。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寻求的是“真实性”——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被动学习,是培养“记忆者”的教学范式;能动学习,是培养“思考者”的教学范式。“学习”是不能脱离生活脉络而实施的活动。PISA2018提出了关于“阅读素养”的最新定义:阅读素养是指阅读者通过对文本进行理解、应用、评价、反思以及沟通,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能,并投身社会的能力。[3]由此可见,在具体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真实性评价的关注点。2019年南京市语文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评价正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
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生艾莉逊在日本的《读卖新闻》(2016年10月28日刊)撰文道:“思考力与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她举了两个牛津大学的入学面试题目:“为什么人的鼻子有两个孔,嘴巴只有一个?”“在英国每四人中有一人死于癌症,但在菲律宾每十人中只有一人死于癌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这里考官并不要求获得标准答案,而在于考查学生对这些问题是怎么思考的,又是如何将这些思考表达出来的,是否有创造性与好奇心等。[4]可见,对思考力和创造力的考查也并非不可企及,关键在于评价的方向。测量“21世纪型学力”的真实性评价,将会成为撬动日常名著阅读课堂转型的杠杆。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真实性评价推动名著阅读的课堂转型,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首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感氛围。通俗地说,问题情境化就是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把学科知识置于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中,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转型从根本上说,是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课堂转型的根本性标志就在于将每一个学生培育成“学习的主权者”,实现“能动学习”。“能动学习”是“把学生卷入活动以及关于活动的思考中”。2019年南京市中考名著考查题“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就是设置了特定的活动情境,将学生卷入活动并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评价出学生的真实学力。日常名著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行效仿,在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表达能力。比如,教学《昆虫记》,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和激趣探究:“很多昆虫的神奇本领会令我们惊讶,很多生动的描写和语言的机智幽默会让我们忍俊不禁。让我们走近这只小昆虫:‘这虫类解决幼虫呼吸的方案,同样巧夺天工。它沿着葫芦颈的轴心线,开出一条细细的通道,细到只能插入一支最细的麦秆。这条细通道的内口,开在孵化室顶部;外口开在小葫芦尾突末端,呈半张开的喇叭口状。这就是空气通道。通气道极其狭窄,而且里面设置了似堵非堵的尘土颗粒,这样就防止了来犯者入侵。虽然天真,但是绝妙!我当即发出赞叹。’读到这里,老师也不禁要跟着作者一起发出惊叹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故事吗?像这样新奇而有情趣的故事,还有哪些呢?课外阅读之余,我们不妨也学学法布尔,把自己当作虫人,深入昆虫的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昆虫的神奇之处,用你的笔将它描绘出来。”
其次,组织系列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协同性学习能力。“能动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致力于课题达成与问题解决的协同性学习活动。“能动学习”是培育沟通能力——参与建构新的观念与概念的活动,并贡献自己的主张的一种教学范式。我们日常的名著閱读指导和交流,可以通过组织每日课前演讲的交流互动,小组分工合作办阅读手抄小报,结伴进行名著故地文化寻访,全班进行专题教学探究等活动进行。这些活动的组织都需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
比如,《西游记》的专题教学,可以就“九九八十一难”的波折启示、“五圣成真”的成长心路历程、“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探究、《西游记》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等组织系列研讨活动,将名著阅读逐渐引向深处。
再次,精心指导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所谓反思就是对学习活动中自己思考的内容与思考的方法进行反省性思考,也即明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怎样学习的”。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勾连,不仅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也学会追问“我”自己在想什么。比如,《儒林外史》中人物众多,彼此不相关联,作者讽刺手法极高明,几乎不露声色,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拨开迷障,深入内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归类:《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有哪些?反面人物有哪些?小说鞭挞了哪些市侩人物形象?作者赞扬与贬抑的标准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人物?等等。学生通过运用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对人物进行梳理,在比较中作出反思性评价,让阅读领悟得以走向深处。
总之,课堂转型实践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主体的能动学习,而能动学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探究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由真实性评价而引发的课堂转型思考,正促使教师通过具体实践使学生真正获得“21世纪型学力”,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开花。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真实性评价”的由来与做法[J] .基础教育课程,2017(17):84-85.
[2]钟启泉.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J].教育发展研究,2017(08):62-68.
[3]OECD.PISA2018 Draft Reading Literacy Framworks [EB/OL].[2017-04-09].http://www.oecd.org/pisa/data/PISA-2018-draft-framworks.pdf.
[4]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9.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