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卷讲评最忌讳的是简单对答案,一节课甚至半节课就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同样,试卷讲评也不能一张试卷讲几天,每道题都细讲详析,没有重点,不分主次。因此,教师在讲评前首先要做好统计分析的准备工作,用好量表设计,做深错题归因。这样的试卷讲评课才能做到明确讲评目标,突出重难点,细化讲评内容方法,让试卷讲评成为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有效环节和抓手。
一、统计:设计分析量表,评估学生能力
设计合理可行的分析量表,统计学生得失分情况十分必要。从教育管理部门来看,一般大规模选拔性考试过后,教研部门会对区域内各个学校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做横向、纵向比较,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学校层面来看,设计“卷面得(失)分情况统计”表格,分析研究学生各类题型的得失分情况,则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的问题。统计时,既可以分题统计各类题型对错的人数以及各类题型的班级均分等,也可以统计各个小题的得分率、标准差,看一下分化或离散情况。
从数据统计中,教师直观明了地发现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并将其预设为试卷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切实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当然,设计分析量表,绝对不是为了排名,必须恪守教育法规,尊重学生人格,统计成绩、分析得失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分析:做深错题归因,确定讲评重难点
分析是为了根据统计情况,确定试卷讲评的重难点和切入点,制订好讲评的策略方法。为此,在分析环节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典型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1.从学生答题的结果来说,分析时应该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根据统计结果,对错误率较高的“共性”问题要重点分析。例如,审清题意虽是老生常谈,但学生审题失误确属司空见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看不清题目要求。2019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名著阅读题选取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要求“根据小说前文情节,说出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目的”,其实题目已经很清楚地表述了,应该从情节角度来回答,但很多同学还是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作答,这就是审题不清以致答题方向错误。二是不明题意,题目的文字信息一多,有的同学就会慌乱,误入“歧途”,混淆概念。这也是学生答非所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科知识的缺乏,让学生不明就里,无从下笔,如2019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课外古诗阅读题,选取了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要求学生找出“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阅卷情况反映出很多学生缺乏赏析诗歌的基本常识,对抒情方式辨析不清,与正侧面描写混淆,与委婉、含蓄等表达效果混淆。教师就应在讲评时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术语,强化概念,夯实学科知识体系。三是抓不住关键,许多考生不能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来揣摩答题的要求。还是以上题为例,大部分考生答案中的情感内容表述笼统,如只会说“赞美”“忧愁”“伤感”,没有与诗文内容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尤其是这类进行比较的问题时逻辑不清,未将自己回答的内容与具体的诗歌对应起来或者前后对应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重视答题规范,培养学生聚焦题干,结合内容分析的良好习惯,有几问作几答,有问必答,答题顺序依照提问顺序来。分析就是要求师生一起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试卷讲评时面对这样的“共性”问题,就要重视审题训练。
对极少数学生偶然的“个性”错误而导致的失分,教师可以略讲或课后单独交流,否则会降低教学效率。但是,笔者通过平时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些老师往往会在这里花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这种讲评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从试题的类型来说,分析时应该处理好“典型性”与“一般性”的关系。一份试卷里,命题者在命题的难度把握、材料的选择、题量的控制、分值的安排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考究。一般来说,命题者在命题时都会安排部分基本题,这些具有“一般性”的基本题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命题者会安排一些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以及少量拔高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拓展想象,并运用所建构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想回答问题,让那些学有专长、能力卓著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这些试题往往会体现出“典型性”的特征。这样,教师在试卷讲评时,对于“一般性”的题型以展示和交流为主,对于“典型性”的题型以讲解和讨论为主。
例如对小说情节的把握,我们需要调动关于“情节概括”的知识储备,避免概括随意和脱节。2019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文学作品阅读题选取了《扶贫故事》这篇小说,文后的第一小题:“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题目给出事件①“田副县长多方努力,帮助修好通往石嶺村的公路”,题目是让学生续写出其他三件事。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了主体人物辨别不清、前后事件混杂、语言表述啰唆等问题,如果老师仅仅就答案本身进行浅显讲解,还是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情节概括”的认知结构。应该从解决“情节概括”的一般方法入手,即以矛盾冲突为主线,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理清事件的内在关联,找准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人物等,通过建立这样的方法策略和思维框架,帮助学生建构“情节概括”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贯通迁移。我们再来看看该题的参考答案:②田副县长扶贫吴志福,牺牲在扶贫路上;③小杨接任母亲扶贫吴志福,治好砂糖橘病虫害;④小杨帮助吴志福脱贫,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围绕核心事件(最根本的矛盾冲突)——扶贫,小说情节分成上述四个有前后关联的发展阶段,事件的人物主体始终围绕田副县长(小杨的母亲)、小杨、吴志福等展开,保持前后主体人物的一致性和关联性。所以,在讲评试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用“一般性”的原理方法,来有效解决“特殊性”的个性问题。
综上,试卷讲评作为日常教学的组成部分,需引起教师重视,要科学设计量表,做好试卷分析,做深错题归因。要明确讲评目标,细化讲评内容与方法,提高讲评实效。
(作者单位:严建彪,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周志丹,江苏省宜兴市桃溪中学)
一、统计:设计分析量表,评估学生能力
设计合理可行的分析量表,统计学生得失分情况十分必要。从教育管理部门来看,一般大规模选拔性考试过后,教研部门会对区域内各个学校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做横向、纵向比较,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学校层面来看,设计“卷面得(失)分情况统计”表格,分析研究学生各类题型的得失分情况,则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的问题。统计时,既可以分题统计各类题型对错的人数以及各类题型的班级均分等,也可以统计各个小题的得分率、标准差,看一下分化或离散情况。
从数据统计中,教师直观明了地发现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并将其预设为试卷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切实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当然,设计分析量表,绝对不是为了排名,必须恪守教育法规,尊重学生人格,统计成绩、分析得失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分析:做深错题归因,确定讲评重难点
分析是为了根据统计情况,确定试卷讲评的重难点和切入点,制订好讲评的策略方法。为此,在分析环节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典型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1.从学生答题的结果来说,分析时应该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根据统计结果,对错误率较高的“共性”问题要重点分析。例如,审清题意虽是老生常谈,但学生审题失误确属司空见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看不清题目要求。2019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名著阅读题选取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要求“根据小说前文情节,说出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目的”,其实题目已经很清楚地表述了,应该从情节角度来回答,但很多同学还是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作答,这就是审题不清以致答题方向错误。二是不明题意,题目的文字信息一多,有的同学就会慌乱,误入“歧途”,混淆概念。这也是学生答非所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科知识的缺乏,让学生不明就里,无从下笔,如2019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课外古诗阅读题,选取了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要求学生找出“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阅卷情况反映出很多学生缺乏赏析诗歌的基本常识,对抒情方式辨析不清,与正侧面描写混淆,与委婉、含蓄等表达效果混淆。教师就应在讲评时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术语,强化概念,夯实学科知识体系。三是抓不住关键,许多考生不能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来揣摩答题的要求。还是以上题为例,大部分考生答案中的情感内容表述笼统,如只会说“赞美”“忧愁”“伤感”,没有与诗文内容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尤其是这类进行比较的问题时逻辑不清,未将自己回答的内容与具体的诗歌对应起来或者前后对应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重视答题规范,培养学生聚焦题干,结合内容分析的良好习惯,有几问作几答,有问必答,答题顺序依照提问顺序来。分析就是要求师生一起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试卷讲评时面对这样的“共性”问题,就要重视审题训练。
对极少数学生偶然的“个性”错误而导致的失分,教师可以略讲或课后单独交流,否则会降低教学效率。但是,笔者通过平时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些老师往往会在这里花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这种讲评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从试题的类型来说,分析时应该处理好“典型性”与“一般性”的关系。一份试卷里,命题者在命题的难度把握、材料的选择、题量的控制、分值的安排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考究。一般来说,命题者在命题时都会安排部分基本题,这些具有“一般性”的基本题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命题者会安排一些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以及少量拔高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拓展想象,并运用所建构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想回答问题,让那些学有专长、能力卓著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这些试题往往会体现出“典型性”的特征。这样,教师在试卷讲评时,对于“一般性”的题型以展示和交流为主,对于“典型性”的题型以讲解和讨论为主。
例如对小说情节的把握,我们需要调动关于“情节概括”的知识储备,避免概括随意和脱节。2019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文学作品阅读题选取了《扶贫故事》这篇小说,文后的第一小题:“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题目给出事件①“田副县长多方努力,帮助修好通往石嶺村的公路”,题目是让学生续写出其他三件事。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了主体人物辨别不清、前后事件混杂、语言表述啰唆等问题,如果老师仅仅就答案本身进行浅显讲解,还是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情节概括”的认知结构。应该从解决“情节概括”的一般方法入手,即以矛盾冲突为主线,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理清事件的内在关联,找准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人物等,通过建立这样的方法策略和思维框架,帮助学生建构“情节概括”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贯通迁移。我们再来看看该题的参考答案:②田副县长扶贫吴志福,牺牲在扶贫路上;③小杨接任母亲扶贫吴志福,治好砂糖橘病虫害;④小杨帮助吴志福脱贫,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围绕核心事件(最根本的矛盾冲突)——扶贫,小说情节分成上述四个有前后关联的发展阶段,事件的人物主体始终围绕田副县长(小杨的母亲)、小杨、吴志福等展开,保持前后主体人物的一致性和关联性。所以,在讲评试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用“一般性”的原理方法,来有效解决“特殊性”的个性问题。
综上,试卷讲评作为日常教学的组成部分,需引起教师重视,要科学设计量表,做好试卷分析,做深错题归因。要明确讲评目标,细化讲评内容与方法,提高讲评实效。
(作者单位:严建彪,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周志丹,江苏省宜兴市桃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