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小组合作探究已成了广大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不乏流于形式和缺少细节的关注。如何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与差异,关注探究过程中的细节落实,让细节成为学生探究的有效支点。本文就来谈谈在科学常态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改进行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2-001
一、合理分组,导向“张力”
科学新课标中把“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意味着教师要提供公平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成绩、生活环境等差异,不能把能力、性格差别大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这样有可能形成特别优秀的小组和特别差的小组,使得学习水平不在同一层次,分化严重,不利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分组应当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也就是说在同一小组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好坏、能力强弱等因素形成最大限度的差异,而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尽可能接近。这样成绩好的或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带动低水平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合理分配,建构“张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既然是合作探究,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员要有角色分工,一般要求每个小组事先选定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其他组员在探究前明确分配职责与合作过程。
教学片段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多少量的盐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全都开动起来:有的同学小组分工明确,认真有序的实验;有些同学把实验用具抢到自己跟前开始实验;有的同学心不在焉的看着;有的同学干脆自顾着和同学讲话;有些同学热闹的做实验,但没人记录,没有组内交流。
反思:合理的分工是科学合作探究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分工合作的实际就是将科学探究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割,然后将小组各成员的探究结果进行组内整合。科学探究中主要有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操作,表达交流,整理和记录等探究任务,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各自特长等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在学生分工时也应进行适当指导与协调,一方面防止小组因分工不均而产生分歧,消弱小组合作探究的向心力,另一方面督促小组能进行组内“轮岗”,让每一位成员在各个岗位上都有实践,有发展,进而科学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三、合作探究,凸显“张力”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我们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尤其在方法指导与演示实验等方面,一定要关注“细节“的分析与落实,这样才能使探究过程得以按师生的预设目标有效迈进。
1.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考虑周到、细致了,实验才可能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材料有效准备时,关注准备过程中的“细节”落实,为探究的有效性做好准备。
教学片段二
教师准备: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署,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
实验方法:将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署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
实验结果:一个水槽中的马铃薯沉,一个水槽中的马铃薯浮。
学生思考: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反思:
学生们事先并不知道这两个水槽的水是不同的,他们对所观察到的沉浮现象,往往会沿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大小的关系来解释。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变化呢?把两个马铃薯放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沉下去了,而放在第二个水槽里全浮上来了。这怎么解释?这个时候的沉和浮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是什么引起马铃薯的沉浮变化的呢?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2.探究活动的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在课前如果有充分的过程预设,细致的分析学生已有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就能正确的把握教材和学生已有经验的切入点,使合作探究的预设方案真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准。另外,我们在探究活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在哪个问题的提出或知识迁移上存在问题,教师要有课前的预设,准备怎么去临场引导?
教学片段三
演示实验:教师在清水中不断地加盐。
教师提问: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可能水的重量增加了。
教师提问:马铃薯为什么能在盐水中浮起来?
学生思考:……(出现了困难)
反思: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上再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但不一定能形成科学概念。教师需再次提出:我们研究得出盐水和清水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个不同就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逐步深入引导中,就有学生回答:马铃薯在清水中比清水要重,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中比盐水要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细,充分估计学生的合作探究水平,对不能确定的过程与现象可以有多种发展方向的预设。
虽然小组合作探究已被师生广泛的接受与实践,但在具体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细节关注与落实。“细节决定成败”的前提是方向和战略的正确性,在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生涯当中,注重细节引领,追求平实高效的科学实验课堂,应该是每一个科学老师的终极目标。只有教师合理把握好自己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角色,以“细节落实”为教学关键,以“有效探究”为教学目标,以“生生合作”为教学方式,积极实践“关注合作细节提升常态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改进行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更多的亮点与实效。
关键词:小学科学;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2-001
一、合理分组,导向“张力”
科学新课标中把“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意味着教师要提供公平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成绩、生活环境等差异,不能把能力、性格差别大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这样有可能形成特别优秀的小组和特别差的小组,使得学习水平不在同一层次,分化严重,不利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分组应当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也就是说在同一小组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好坏、能力强弱等因素形成最大限度的差异,而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尽可能接近。这样成绩好的或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带动低水平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合理分配,建构“张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既然是合作探究,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员要有角色分工,一般要求每个小组事先选定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其他组员在探究前明确分配职责与合作过程。
教学片段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多少量的盐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全都开动起来:有的同学小组分工明确,认真有序的实验;有些同学把实验用具抢到自己跟前开始实验;有的同学心不在焉的看着;有的同学干脆自顾着和同学讲话;有些同学热闹的做实验,但没人记录,没有组内交流。
反思:合理的分工是科学合作探究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分工合作的实际就是将科学探究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割,然后将小组各成员的探究结果进行组内整合。科学探究中主要有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操作,表达交流,整理和记录等探究任务,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各自特长等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在学生分工时也应进行适当指导与协调,一方面防止小组因分工不均而产生分歧,消弱小组合作探究的向心力,另一方面督促小组能进行组内“轮岗”,让每一位成员在各个岗位上都有实践,有发展,进而科学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三、合作探究,凸显“张力”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我们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尤其在方法指导与演示实验等方面,一定要关注“细节“的分析与落实,这样才能使探究过程得以按师生的预设目标有效迈进。
1.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考虑周到、细致了,实验才可能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材料有效准备时,关注准备过程中的“细节”落实,为探究的有效性做好准备。
教学片段二
教师准备: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署,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
实验方法:将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署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
实验结果:一个水槽中的马铃薯沉,一个水槽中的马铃薯浮。
学生思考: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反思:
学生们事先并不知道这两个水槽的水是不同的,他们对所观察到的沉浮现象,往往会沿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大小的关系来解释。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变化呢?把两个马铃薯放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沉下去了,而放在第二个水槽里全浮上来了。这怎么解释?这个时候的沉和浮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是什么引起马铃薯的沉浮变化的呢?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2.探究活动的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在课前如果有充分的过程预设,细致的分析学生已有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就能正确的把握教材和学生已有经验的切入点,使合作探究的预设方案真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准。另外,我们在探究活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在哪个问题的提出或知识迁移上存在问题,教师要有课前的预设,准备怎么去临场引导?
教学片段三
演示实验:教师在清水中不断地加盐。
教师提问: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可能水的重量增加了。
教师提问:马铃薯为什么能在盐水中浮起来?
学生思考:……(出现了困难)
反思: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上再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但不一定能形成科学概念。教师需再次提出:我们研究得出盐水和清水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个不同就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逐步深入引导中,就有学生回答:马铃薯在清水中比清水要重,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中比盐水要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细,充分估计学生的合作探究水平,对不能确定的过程与现象可以有多种发展方向的预设。
虽然小组合作探究已被师生广泛的接受与实践,但在具体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细节关注与落实。“细节决定成败”的前提是方向和战略的正确性,在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生涯当中,注重细节引领,追求平实高效的科学实验课堂,应该是每一个科学老师的终极目标。只有教师合理把握好自己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角色,以“细节落实”为教学关键,以“有效探究”为教学目标,以“生生合作”为教学方式,积极实践“关注合作细节提升常态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改进行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更多的亮点与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