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与电影《边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淳朴与糊涂交织,安定与心中的躁动交织,完美与遗憾交织。殊不知,交织源于“心”。
关键词:边城 翠翠 傩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想起了翠翠。还有那可怜的祖父。我曾做过一个梦:翠翠和傩送在一起了,祖父没有死,天保也还活着,边城仍然是“理想城”。可我的边城终究仅仅是理想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才是“边城”:淳朴与糊涂交织,安定与心中的躁动交织,完美与遗憾交织,更别提无奈、苦恨以及爱恨离别了。
淳朴与糊涂交织。
边城,边缘小城。既是边缘,那么很可能就是农村。既是小城,那么很可能就是城市。两个截然不同的行政区被作者天衣无缝般的糅合在一起,我想这就是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电影大部分的镜头都放在了翠翠和祖父居住的环境上,第一,是为刻画边城的自然景象。第二,也想隐晦的说明边城人民拥有大自然般的淳朴。第三,用大自然中景物的变化来突出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为故事向前发展埋下伏笔。比如:影片开始时的白塔到快结束时白塔因大雨而坍塌,说明了有大事情要发生,爷爷去世了。但书中末尾有这么一句话:碧溪岨的白塔,人人都认为和茶峒风水大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做一个自然不成。书中最后将塔重修,和人们的封建迷信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重塑。但电影中却没有描写白塔重塑,也是向人们表达了另一种价值观:历史的车轮向前走,被卷入现实的漩涡里就没有回头路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浑然天成的茶峒,电影中和书中的茶峒既真实又带有些幻想的色彩,不仅有令人心驰神往的湘西风景,又有耐人寻味的乡野风俗,加上当地人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一起构成一个新奇独特的理想世界。在我看来,不管是乡野风俗还是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都有一种“糊涂”的意味在里面,这又集中体现在“爷爷”的身上,但这里的“糊涂”并不是指年纪大的老眼昏花,而是指其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表现在:让大老选择走“车路”和“马路”;为了将翠翠托付给一个靠谱的人,一直在做传统意义上的“中间人”;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片段:爷爷望着二老远去的背影,捏紧拳头威吓了三下,轻轻的吼着,把船拉回去了。爷爷的行为表明了挣脱不了传统束缚的无奈,可谓“糊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峒的淳朴与空灵般的自然养育了古朴、纯真的人民。作者沈从文也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淳朴也好,糊涂也罢,都是一种自然的体现,而遗憾也是一种表现形式,有遗憾才会有故事,才会有《边城》。
完美与遗憾交织。
《边城》是一部以翠翠和二老的感情为主线的小说,影片末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预示了这段爱情的悲剧。在我看来,影片中处处是完美,处处又是遗憾。完美包裹着遗憾,遗憾衬托着完美。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茶峒拥有着天然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三省的交汇,其幽静的环境又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而影片中的茶峒从开始到结束隐隐约约渗透着一种凄清,静静地观摩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完美的环境好似预示着主人公令人遗憾的结局。电影中用远近交叉的镜头来体现独特的湘西景象,但书中更有意思,有这么一段话:深潭中为百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段充满诗意的话好似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梦落摇缀,参差披拂。书中还有: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又好似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就是这样完美的茶峒遭遇了一场大雨后,船丢了,白塔坍塌了,爷爷去世了,翠翠也没能和二老在一起。完美中的遗憾哪。第二,我们来看女主人公翠翠,书中这样写着: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黒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办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而电影中的翠翠仿佛带着天生的忧伤,但眉眼间依旧有那份灵动在里面。并且翠翠同时得到大老和二老的喜欢,但这完美的人物却因这份完美和娇羞完美的错过了属于她的爱情。第三,爷爷全程精心布局,想要照顾到所有人,尤其是让翠翠满意,这在电影和书中都有所体现: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做主。但这回答和爷爷的做法在二老看来却是这样的: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得。这看似完美的回答就隐藏着这般遗憾,最终翠翠的爱情悲剧造成的原因和这完美的提亲方式也不无关系。我认为,有遗憾才是真实的体现,追求完美也是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希求,所以看完影片,你可能觉得翠翠和祖父可怜、翠翠的爱情可惜。但这就是《边城》。
安定与心中的躁动交织。
茶峒人民的安定与茶峒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将近湘西边境的小山城,但有意思的是茶峒人民心中的躁动也与茶峒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茶峒也是一个三省交汇的地方。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水手说:“金亭,你听你那婊子陪川东庄客喝酒唱曲子,我赌个手指,说这是她的声音!”另一个水手就说:“她陪他们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先前那一个又说:“身体让别人玩着,心里还想着你,你有什么凭据?”另一个说:“我有凭据。”于是这水手吹着唿哨,作出一个古怪的记号,一会儿,楼上歌声便停止了。但书中是还有这样一句话: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从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我认为电影中并没有把这段刻画出来,但从书中可以看出,其实这一段也是耐人寻味的。茶峒人民的安定生活仿佛与妓女行业格格不入(妓女行业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茶峒人民心中的躁动),但茶峒的妓女又很特别,她们有情有义,重义轻利,有真实的感情,也有温暖和善良,这就是茶峒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的茶峒式妓女,也体现出作者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作者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所以茶峒里的妓女都守着自己的本分去营生,有血有肉,讲情讲义,有骨气,让我不禁联想到了《羊脂球》,更令人细细品味的是作者的这句话:旁观者也就不用从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
最后,我想跳出电影和书,谈点自己的想法:故事虽是故事,但也是另一种心理生活,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不要去破坏它,因为不管结局如何,那才是真正的故事,真正的生活。用善意的眼光和有爱的心灵去洞察这个世界,你会收获到惊喜,与此同时勇敢的去接受遗憾,这样我们才完美。
让我们把画面定格在翠翠坐在船头等二老回来的那一刻,但翠翠等的不仅仅是二老,也憧憬着外面的世界。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老人不仅仅是爷爷或者祖父,女孩子也不仅仅是翠翠,因为这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心”。
作者简介:王乙斐(1996-),女,汉族,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赤峰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关键词:边城 翠翠 傩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想起了翠翠。还有那可怜的祖父。我曾做过一个梦:翠翠和傩送在一起了,祖父没有死,天保也还活着,边城仍然是“理想城”。可我的边城终究仅仅是理想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才是“边城”:淳朴与糊涂交织,安定与心中的躁动交织,完美与遗憾交织,更别提无奈、苦恨以及爱恨离别了。
淳朴与糊涂交织。
边城,边缘小城。既是边缘,那么很可能就是农村。既是小城,那么很可能就是城市。两个截然不同的行政区被作者天衣无缝般的糅合在一起,我想这就是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电影大部分的镜头都放在了翠翠和祖父居住的环境上,第一,是为刻画边城的自然景象。第二,也想隐晦的说明边城人民拥有大自然般的淳朴。第三,用大自然中景物的变化来突出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为故事向前发展埋下伏笔。比如:影片开始时的白塔到快结束时白塔因大雨而坍塌,说明了有大事情要发生,爷爷去世了。但书中末尾有这么一句话:碧溪岨的白塔,人人都认为和茶峒风水大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做一个自然不成。书中最后将塔重修,和人们的封建迷信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重塑。但电影中却没有描写白塔重塑,也是向人们表达了另一种价值观:历史的车轮向前走,被卷入现实的漩涡里就没有回头路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浑然天成的茶峒,电影中和书中的茶峒既真实又带有些幻想的色彩,不仅有令人心驰神往的湘西风景,又有耐人寻味的乡野风俗,加上当地人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一起构成一个新奇独特的理想世界。在我看来,不管是乡野风俗还是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都有一种“糊涂”的意味在里面,这又集中体现在“爷爷”的身上,但这里的“糊涂”并不是指年纪大的老眼昏花,而是指其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表现在:让大老选择走“车路”和“马路”;为了将翠翠托付给一个靠谱的人,一直在做传统意义上的“中间人”;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片段:爷爷望着二老远去的背影,捏紧拳头威吓了三下,轻轻的吼着,把船拉回去了。爷爷的行为表明了挣脱不了传统束缚的无奈,可谓“糊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峒的淳朴与空灵般的自然养育了古朴、纯真的人民。作者沈从文也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淳朴也好,糊涂也罢,都是一种自然的体现,而遗憾也是一种表现形式,有遗憾才会有故事,才会有《边城》。
完美与遗憾交织。
《边城》是一部以翠翠和二老的感情为主线的小说,影片末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预示了这段爱情的悲剧。在我看来,影片中处处是完美,处处又是遗憾。完美包裹着遗憾,遗憾衬托着完美。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茶峒拥有着天然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三省的交汇,其幽静的环境又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而影片中的茶峒从开始到结束隐隐约约渗透着一种凄清,静静地观摩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完美的环境好似预示着主人公令人遗憾的结局。电影中用远近交叉的镜头来体现独特的湘西景象,但书中更有意思,有这么一段话:深潭中为百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段充满诗意的话好似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梦落摇缀,参差披拂。书中还有: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又好似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就是这样完美的茶峒遭遇了一场大雨后,船丢了,白塔坍塌了,爷爷去世了,翠翠也没能和二老在一起。完美中的遗憾哪。第二,我们来看女主人公翠翠,书中这样写着: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黒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办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而电影中的翠翠仿佛带着天生的忧伤,但眉眼间依旧有那份灵动在里面。并且翠翠同时得到大老和二老的喜欢,但这完美的人物却因这份完美和娇羞完美的错过了属于她的爱情。第三,爷爷全程精心布局,想要照顾到所有人,尤其是让翠翠满意,这在电影和书中都有所体现: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做主。但这回答和爷爷的做法在二老看来却是这样的: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得。这看似完美的回答就隐藏着这般遗憾,最终翠翠的爱情悲剧造成的原因和这完美的提亲方式也不无关系。我认为,有遗憾才是真实的体现,追求完美也是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希求,所以看完影片,你可能觉得翠翠和祖父可怜、翠翠的爱情可惜。但这就是《边城》。
安定与心中的躁动交织。
茶峒人民的安定与茶峒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将近湘西边境的小山城,但有意思的是茶峒人民心中的躁动也与茶峒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茶峒也是一个三省交汇的地方。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水手说:“金亭,你听你那婊子陪川东庄客喝酒唱曲子,我赌个手指,说这是她的声音!”另一个水手就说:“她陪他们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先前那一个又说:“身体让别人玩着,心里还想着你,你有什么凭据?”另一个说:“我有凭据。”于是这水手吹着唿哨,作出一个古怪的记号,一会儿,楼上歌声便停止了。但书中是还有这样一句话: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从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我认为电影中并没有把这段刻画出来,但从书中可以看出,其实这一段也是耐人寻味的。茶峒人民的安定生活仿佛与妓女行业格格不入(妓女行业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茶峒人民心中的躁动),但茶峒的妓女又很特别,她们有情有义,重义轻利,有真实的感情,也有温暖和善良,这就是茶峒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的茶峒式妓女,也体现出作者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作者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所以茶峒里的妓女都守着自己的本分去营生,有血有肉,讲情讲义,有骨气,让我不禁联想到了《羊脂球》,更令人细细品味的是作者的这句话:旁观者也就不用从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
最后,我想跳出电影和书,谈点自己的想法:故事虽是故事,但也是另一种心理生活,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不要去破坏它,因为不管结局如何,那才是真正的故事,真正的生活。用善意的眼光和有爱的心灵去洞察这个世界,你会收获到惊喜,与此同时勇敢的去接受遗憾,这样我们才完美。
让我们把画面定格在翠翠坐在船头等二老回来的那一刻,但翠翠等的不仅仅是二老,也憧憬着外面的世界。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老人不仅仅是爷爷或者祖父,女孩子也不仅仅是翠翠,因为这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心”。
作者简介:王乙斐(1996-),女,汉族,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赤峰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