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中国手指画发展与振兴的思考

来源 :中国凤凰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态势,从未像今天这般繁荣灿烂,国力强盛当然是直接因素,“衣食足,方礼乐兴”,或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另一个因素是“全球一体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全球各方文化及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并催生了世界文化的多极与多元化,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文化大观。中国手指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艺术表现形态,不啻肩负着弘扬与发展民族文脉的历史重任,同时还承担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现代人文精神建构的特殊功能与使命。在当下大力倡导挖掘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遇中,拯救与弘扬中国手指画这一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换言之,中国手指画的崛起与振兴,是时势所取,机在当下。
  回顾历史,中国手指画自唐代张璪“手摸素绢”始,已经历了1500余年的岁月磨砺,它载荷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与风骨,见证了自唐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兴盛与衰败,可谓一路蹒跚,几经嬗变。据史料记载,唐代张璪、王墨皆善“手摸素绢”,无不令观者叹服。明代吴伟因酒后作画碰翻墨汁,随机信手涂抹,画成“松鹰图”,遂得皇帝钦赐“画状元”与“金腰带”而传为佳话。明末一代名士傅山善作指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指墨佳作。由此不难看出,尽管手指画不乏名贤大家,但没能形成一个传承有序的画种,多是“文人墨戏”的一种情愫而已。直到清康熙时代,辽宁铁岭人氏高其佩针对画坛八股式的袭古时弊,标新立异,运指泼墨,一举将指墨画开宗名派,指墨艺术才登堂入殿,有了自己的名位。染指作画曾一度趋之若鹜,影响较大的有扬州八怪中的黄慎、罗聘、李鱓、高凤瀚等名家皆钟情于指墨,并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可见指墨艺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风貌,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优秀艺术家。
  伴随清王朝的衰落,手指画也日渐一蹶不振而走入低谷。20世纪中叶,新中国的诞生,又迎来了文化艺术繁荣的春天,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以其清新简约、苍润高洁的指墨艺术造诣独步中国画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随之染指者如江苏的钱松喦、四川的陈子庄、浙江的周昌谷、湖北的虞一风、天津的梁崎、青岛的张伏山等,他们以自己的指墨艺术实践,谱写了现代中国手指画又一绚丽的篇章。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言“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人生命”。这对中国指墨画而言,是多么地言简意赅而意蕴深远。
  综览当代指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手指画似乎又一次与时代的脉搏贴合在一起,并以全新的艺术风貌、文化胸襟,展现了中国指墨艺术的人文情怀和风采,在当代画坛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楚人虞小凤,堪称中国当代手指画的传道者与领军人。虞氏早在80年代即继承父志,创立了中国指墨画研究会,稍后又创办了《中国指画》会刊,为普及、弘扬和发展中国手指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虞小凤还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中国指墨画美学概念,即“残缺古拙的金石之味,力透纸背的阳刚之气,直抒胸臆的率真之美”的艺术论断,对引领与指导中国手指画的走向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通过梳理中国手指画一千余年的艺术历程,手指画尽管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但直到高其佩——潘天寿指墨艺术的诞生才宣告中国指墨画时代的真正成熟与兴盛。然而,手指画在后潘天寿时代又一次失语,手指画作为一个画种或画法,未能进入中国美术界主流绘画领域。在倘大的中国美术体系中的各级别美术家协会、画院以及美术学院,竟没有指墨艺术的一桌一凳的席位,这种“集体无意识”效应,直接导致了指墨艺术的时代悲“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近年,在中国美术界手指画几近被边缘化了,甚至被看做“旁门左道”及“江湖杂耍”,笔者曾遇到知名画家发问:“放弃多好的毛笔不用,而用指头作画,自找别扭,不可思量”,尽管我们恰好在这些疑问中悟到了指墨艺术的玄机与真谛——手指画舍笔求指就是要在“不可思量中求思量”,这倒很契合中国的禅道精神。但业外人的疑问不是毫无道理和根据的,时下确实存在着一大批手指画家,由于艺术修为不够,导致艺术品格低下,更有人沉溺于手指画的新鲜与刺激,热衷于让观众看自己的“艺术行为过程”而毫不讲究艺术品质,这些江湖气息与低劣作品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现代名家即使染指,亦视为囊中私物,秘不示人,严重影响了手指画的弘扬与发展。以上因素是导致指墨艺术濒临消亡境地的症结所在。
  众所周知,手指画不管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支,还是一种画法或画种,就其艺术表现形态而言,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笔墨语素及语境内涵,潘天寿那一幅幅宏约深美的指墨作品,就有力的印证了这一事实。按常理说,指墨艺术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崇,然而,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盛世时代,指墨艺术却厚载着无数先贤的文化创造与智慧,迎来了濒临消亡的尴尬境遇,是指墨艺术的悲哀,还是艺术家的悲哀,抑或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为了拯救这一属于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术瑰宝,笔者以一管之见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整体筹谋和推进中国指墨画的振兴发展举措与进程——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并推出一支高水准或高层面的指墨艺术精英团队,并投身到指墨艺术创作中去,创作出高品格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宣示指墨艺术文化精神。以此树立与提升指墨画在美术界的学术地位,扩大指墨艺术的影响力。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建构指墨艺术的美学理论体系,深挖指墨艺术文脉,完善指墨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指导与引领指墨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以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为依托,在北京成立学术性指墨艺术创作机构。建立教学机制,培养与选拔指墨艺术专业人才,尽快形成指墨艺术学术研究核心。
  第三,最卓见成效的途径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指墨艺术委员会,发现与选拔指墨艺术人才,并定期举办全国“中国指墨艺术作品展”活动,其影响与意义必将广大而深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国力的持续强盛,必然带来文艺的繁荣与振兴。令人深感欣慰的是我们已清醒认识到了指墨艺术的境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面对时事的挑战,并全面、科学地制定指墨艺术的振兴方略,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增强信心、不懈努力,必定会在当代中国演绎出一片绚烂的指墨艺术天地。
其他文献
顾恺之之后,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作“六法论”,是第一次中国绘画理论的系统总结。宋郭若虚评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其第一法“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评鉴的最高标准和理想目标,而第二法“骨法用笔”,第一次把中国画“用笔”的重要性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我们先谈“气韵生动”,关于“骨法”如何演化为“书法用笔”我们另文再议。  谢赫之前,宗炳谈“道、理,”王徽说“神、情”,顾恺
期刊
一  范扬《又见皖南》一文道:“写生去,大快活,呼吸山川真气,可以澄怀观道。遐思神游之际,天地与我同在焉。”  写生源于何时?  有文献可查,“写生”一词始于宋代。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云“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说的是唐代黄荃一家。时有赵昌(11世纪),亦自号“写生赵昌”。后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南田氏得徐(熙)家心印,写生一派,
期刊
(褚哲轮根据龙瑞在中国国家画院教课录音整理,加了题目和必要的注释)  三、整体观念  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不管是从内容到题材,从思想到手法等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念与方法,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民族独特文化特征之上的,多少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范畴,形成了具有哲理的、独立的中国画学。中国画学与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范畴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整体观。  现在把研究美术的学科叫美术学
期刊
总结来说,“南北宗”说,是董其昌伪造的,是非科学的,动机是自私的,不但“南北宗”说法不能成立,即是“文人画”这个名词,也不能成立的。“行家”“利家”问题,可以算是促成董其昌创造伪说动机的一种原因,但这绝对不能拿它来套下“南北宗”两个伪系统,不能把所有被称为“南宗”的画家都当做利家。我们必须把这臆造的“两个纵队”打碎,而具体地从作家和作品来重新作分析和整理的工夫。我们不否认王维和李思训在唐代绘画史上
期刊
一、以禅论画    佛教对中国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吸收了中国儒学、道学、玄学思想而本土化后,形成了以禅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慈恩宗、密宗、藏密等为主的中国佛学。东晋时代,慧远和尚的“形神论”为中国艺术所鉴。同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及稍后的宗炳、王微,还有南北朝的刘勰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学影响。像顾恺之“传神”论、谢赫“气韵”论、王微“神情”论、刘勰“二十四诗品”等,都直接或
期刊
时 间:2010年7月24日上午11时至13时   地 点:北京凤凰岭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王鲁湘 刘曦林 程大利   整 理:北京凤凰岭美术馆理论研究部  2010年7月24日,【凤凰来仪】第三回“写生范扬”中国画作品观摩活动在北京凤凰岭美术馆举行,展出范扬写生作品88幅。开幕式后,在美术馆学术报告厅,由王鲁湘、刘曦林、程大利主持学术研讨,到会专家就范扬的写生以及写生对中国画的意义展开热烈
期刊
中国书法是一种体验生命本体的审美符号。它浸淫于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之中,在笔飞墨舞的音乐律动中完成一种时空审美形式,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为洞悉中国文化精神和华夏哲学美学品格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文化视界。  古老的中国书法伴随文字的生成和意义的交流而出现,又伴随着抒情达意和文化转型而向今天的人们显示其魅力和困境。它召唤当代书法美学理论家为其在中国文化转型中重新审视书法艺术并加以文化定位和价值厘定。  
期刊
培武兄蜀人也,少出巴山,游历全国名山大川,手不释笔,写生摹景经年不辍。近不惑之年举家住于徽州,每及闲暇,便穿梭于新安山水、村落之间,日以会事为课,不觉从艺近四十载。自古蜀地出才人,更不乏丹青妙手,而徽州向称“东南邹鲁”,文风昌盛,画坛代出大师。培武兄得汲两地人文之积蕴,而纳百川之精气,效驽马十驾,费纸三千,厚积而薄发,终成自家面目。  余观培武山水,无宗无派,无定师定法。其画山多以短线勾勒,侧锋皴
期刊
·对近二十年当代书法发展现状之回顾  ·“大书法”观提出的学术背景  ·何谓大书法观  ·“大书法观”的确立,可以为书法找到新的探索方向;神秘的“墨乐”,为书法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结语:“大书法观”的确立,将为当代书法找到新的审美标准。    围绕“流行书风”的争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书坛重要的事件之一。这场争论所涉及的审美问题,恰恰反映出当代书法在评判标准上的缺失。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近
期刊
韩国栋,鲁人,体格魁梧,相貌堂堂,先人或为大辽韩氏之后,先居燕北,后徙齐东。其人品端悫,忠孝友悌,曾抽髓救兄,分金济友,为人谋而尽忠尽力。曾在中国国家画院学习,师从龙瑞、范扬,执弟子礼甚恭。其时余亦授课画院,相与切磋画法画理,教学相长,获益良多。凤凰岭美术馆与凤凰岭书院之建立,国栋出力颇多,延师授课,教学管理,事无巨细,均能同培武君协商默契,认真去做,牺牲大量创作时间,亦无怨无悔。此种人品反映于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