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伤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去了一次曲旦的“客南山”—庐山脚下一处很普通的农家二层楼房。本来是红砖,他涂抹了灰色,冒充青砖。用木栅栏围起一个不大的院落,木门上堆着草,挂着“客南山”红框牌匾。院子中间一棵桂花树,是从一个八仙桌子中间长出来的,当然,桌子是后来拼上去的,只是这种设计多少错乱了你的时空概念。
  曲旦经营这么个山野别墅,无疑花了不少心思。作为一个现代汉语诗人,难得还有一份传统文人的情趣。文人和艺人,在古代是相通的,现代却有些隔离。现代文人,大多具有比较敏感的社会意识,关注人性和人文的现代感,而对传统美学很隔膜;而玩传统的人,琴棋书画,奇石怪根,大多附庸风雅,缺乏对时代的关注,好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种美也缺少文化思想的内涵。
  后来,我读到曲旦的一些诗歌,产生共鸣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的语言现代性和传统美学糅合得比较好。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现代感,代表了一种认知能力和思维高度,这是很重要的文人素质。传统美学的追求,则让文人素质具备了艺术化的审美行为,有了一个融合古典性的出路。
  现代性和古典性的探讨会引申出许多话题,还是让我们进入曲旦的文本,做一次诗歌游历,具体去感受一下。
  弹弓,无疑是曲旦这一代男孩子共同的童年镜像。厮混大半辈子之后感觉有些丢失的东西,原来还是存在于童年的记忆之中。只是以诗歌的方式 ,如何去缝补那惨痛流逝的几十年时光?《我为什么需要一把弹弓》这组诗歌,就是在回应这个问题。
  山居生活,茶香琴韵,田园风光。如果是古人,这很正常,但是,作为一个现代诗人,有现代诗歌的时代承担,那种古雅的人文环境似乎是一种嫁接,它没有文化的自然土壤。“聪明得仿若有禅”,这句自嘲,其实是文化孤生性的实际处境。
  作者没有迷失在茶香琴韵这种传统风雅的美学情趣之中,他需要寻找实在的心理和文化支撑,给他生活的客南山注入有价值的内涵。所以,“醒在了/必要的失眠/才想起弹弓”。
  找回童年,也意味着链接祖土,这是原生性情感资源的自然呼唤。情感凝聚在一把弹弓之上,意象清晰而生动。
  弹弓被父亲收缴的惨痛经历,我们都有过。中年以后,赎回的这个玩具已经丧失了当年懵懂无知的乐趣。因为他获得了知性,一旦认知到射击目标鸟儿的恋爱和喂食这类爱的行为,射击动力便丧失。事实上,这段是一个虚拟语境。虚拟的赎回,虚拟的挫折,都是在精神领域极尽姿态。作者在虚和实的语境里,游刃有余,显示出诗歌智力和文本的成熟度。
  第三段,这把弹弓已经从童年的玩具过渡到精神的弹弓,不打具体的鸟,没有什么杀伤力,只射向抽象的事物。而星星和月亮,“用美丽的词语/装饰黑夜”。这个句子是属于曲旦的独特意象。星星,在不同诗人那里有不同的意象所指。比如北岛,一般是黑夜的弹孔;在另外一个女诗人那里是鸟蛋,具有生命意识。
  那么,曲旦这里具有什么意识?我觉得就是作者特有的文人意识和美学意识的综合,体现出作者思维具有多维度的丰盈表情。
  曲旦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诗人,操琴、斟茶、执笔,都是一种修养,然而,这种传统修养过于阴柔,这也是我在前面提到的伪古典性存在的缺失。也就是缺乏时代在场,缺乏现代文人介入时代的意识。
  “需要握一握弹弓/找回必要的准星和力量”,这句也可以说是现代诗歌时代在场的精确表述。“不许背叛童年”,作者此时在精神领域重新找回了童年的弹弓。既然这把弹弓曾经被作为父权代表的“父亲”所收缴,那么,它还会被“父亲”收缴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最后,诗歌旋律开始飞扬。手中的鸟儿飞了,天空复归苍茫。通观全诗,好像作者也只有这一次诗情勃发,纵情长啸。他是一个内敛克制的人,这种性格让他一直在慢条斯理地编织词语之网。
  曲旦的另一组诗《我居南山》,是他山居生活的另一种情态写真。寂静心态中的修辞,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心花粲然。
  现代汉语诗歌的修辞,与古典诗歌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都适用于现代汉语诗歌,是现代汉语诗歌的营养来源之一。不过,现代汉语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来自西方诗歌,是以象征、隐喻和通感为主。
  曲旦的这组诗歌,体现出作者诗歌中的寂静心态和敏感修辞。
  第一节从植物入手。与植物关系密切是山居者的特点,与自然的一种交融才会感觉到她的“灵魂之眼”。这种修辞手法在古典诗歌里是拟人,在现代汉语诗歌里其实是通感。
  “一个人的王朝环肥燕瘦。”人在山居之时,远离喧嚣,世事冷暖,都渐渐远去。
  而“去意彷徨的背影”是一种典型的文人心态。他爱好南山密林的娴静,却又不能做林下之人,这正是曲旦“我居南山”心态的最恰当准确的说明。
  第二节中“弹性”这个词显得很敏感。什么是弹性?就是橡皮那种可塑性。反之,则是刚性,也就是纪律严明。一般人们会说日子很闲,用弹性修饰日子,进行了一次思维的跳跃。
  回声,这是静寂山居生活特有的心相,連心跳足音都听得真切,带着悠远的回音。“柚子在黄昏掉落,月儿/应声而亮。狗吠声/骤然而止,犬牙落上群峰”,这是一个类似俳句的排比句。不相关的两类事物之间,建立某种深层次的联系,就是俳句里的禅意。柚子和狗吠都是身边的事物,月儿和群峰都是遥远的事物,这两类事物之间的神秘联系,不存在逻辑因果。但是,这种诗性的联系充满了心灵的动感,还有一丝我即万物的融合贯通。
  曲旦的诗歌里,无处不弥漫着自然物象和生活心相之间的联系。这种丝丝入扣的联系,有如敏感的刀锋,切割着柔肠。
  在第三节,我们看到一个人离群索居,研究起鸟巢的风水。人何以向鸟学习?同时,鸟巢又是家的借代,这里隐藏着精神家园的意思。而“渴望/落下一只惊弓之鸟”,又是怎样的心理投射?
  在哲学层面上,存在与虚无是一个形影不离的悖论。现代物理学也指出,我们看到的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时光的错觉。时间和空间本身也是人类的一个假设,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我觉得,作者的时光之伤不是哲人层面而是诗人性格,这种伤不是指向归宿,而是在诗性敏感的领域总是发作,像一种致命的炎症。
  亲近山野自然,才会发现一个充满生机的丰富世界,而这个世界正在被红尘粗大的事物无情碾压,不断地退却。作者客居南山,找回了这个自然生灵呼吸的世界。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让花鸟虫鱼表态”、让“柔弱的事物能把话说完”,才便有后面“足够的殷勤”。在这个“诸侯国”中,因为早已洞悉城市对人的戕害,所以才会对走失到此的伤心人施予足够的殷勤。
  最后一节写的是冬季,热闹了三回。我们注意到几个修辞:第一个是雪地没有脚印。这里有没有一种对远方的期待?第二个,小狗进入变声期,不是因为来人了才叫,而是因为积雪压断树枝,可见已静到死寂。但是,为什么会有爱恋之意?这个句子的修辞敏感,真是凄清照影、太湖独酌的境界。
  最后两小节,蜡梅花开,仿若盛事,隔壁二婆家热闹了三回。而这热闹是支付了多少寂寞和疼痛才获致?二婆家大儿子去世,人间至痛,一笔带过,与整首诗歌里的寂静和敏感,形成了一个张力很大的对比。
  诗言志,思无邪。读完曲旦的这两组诗歌,可以见出在城市文明甚嚣尘上的背景之中,一个敏感诗人的复杂暧昧而丰富的表情。弹弓与虚无,南山与城市。形而下的南山客居,隐约折射出现代文明中当代人的焦虑、彷徨与回归;形而上的弹弓,投射出的更是农耕文明最后的回声以及一个秉持良知者对于世间乱象的绝地反击。
  (作者单位:海南出版社)
其他文献
徐志文,男,1977年生,江西崇仁人。有作品见于《星火》《抚河》等刊,或被收录于《江西诗歌年选》《安徽诗歌年选》等。  上林古寺  暮晚的秋风轻轻滑过林梢  光从开阔的地方下来  像带有某种神启  如你所见,一切都那样安静柔和  整个上林寺空空荡荡  除了几个,人间迷失已久的访客  这轻而慢的时光  一度,让我们再次地迷失  秋 雨  这是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  为了它,妻曾在我的耳边  反复叨念
期刊
有关石挥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热点。在新世纪之前,很少有人能在学术著述中关注石挥,只有魏绍昌先生在1982年主编过一本《石挥谈艺录》。辑录石挥来沪之后所写若干“谈艺”的理论性文章,这些文章只占石挥所写文章的一小部分。2005年,北京电影学院舒晓鸣教授较早发现石挥在中国话剧史和电影史上的价值,编著出版了《石挥的艺术世界》,为此后的石挥研究打开了局面。201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李镇研究员主编了三卷本的《
期刊
1950年代初期,当纳博科夫着手创作《洛丽塔》时,他的好友兼文学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寄给他一本法语版的《性心理学研究》第六卷(此书系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维洛克·艾利斯所著),书中附有一篇俄罗斯男子的“性忏悔录”:该名男子家境优渥,曾在国外留学,自从12岁有了性启蒙之后便沉迷其中,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后来他决心洗心革面,成了一名工程师。就在他准备和一位意大利女子结婚时,他邂
期刊
最近,在翻读李勇、闫巍著的《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记(续)》一书中,我特别留意到里面的一封赵清阁致楼适夷信札。因信札内容涉及中国现代文坛的文人交往行为细节与特殊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学史评价问题,和作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声誉进行的反抗行为,值得学界重视。信札的抄件刚好在书中有图片,这里照实抄录信件内容如下:适夷同志:  接读手书,如睹故人。忻慰系似?!巧得很,今天下午家璧来看我,还
期刊
在云诡波谲的大明王朝历史上,嘉靖时期曾权倾朝野的首辅严嵩无疑引发过诸多话题。触碰这一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及与他相关的枝蔓横生、盘根交错的历史事件,不仅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积累,更需要独到的视角与胆识、担当。鉴于此,新余作家贺传圣先生的《严嵩》(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可以说是一部大胆探索的长篇历史小说。  一、当代民间视角下的历史观  自明嘉靖41年,严嵩独任首辅十九年后被革职,除国史记载之外,民
期刊
导语:近几年来,随着《我是范雨素》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新工人文学”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被不断提起。就文学谱系的角度看,“新工人文学”当然可以归入“左翼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这一脉络,甚至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底层写作”有着内在的关联。但终究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其虽远未成熟,也不曾出现令人惊叹的作品,但从其诞生的语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和所表现出的新质来看,有理由让人充满期待
期刊
“梗文化”是当今中国网络生活最奇异的文化现象。每每有一“新梗”在偶然间爆发,“玩梗”人便如猎犬嗅到猎物般群起,在网络虚拟的大广场上,掀起大众的狂欢。网友们争奇斗艳,不求署名,穷尽创造力对原梗进行二次创作,掀起一波波戏仿高潮。根据“萌娘百科”的说法,“梗”乃是对相声中“哏”(本义为令人发笑的滑稽桥段)的误用。在这个对别字漫不经心的命名神话中,恰恰隐藏着“梗文化”的后现代属性。  “梗文化”并非国人首
期刊
不同绘画门类在其各自创作过程当中所使用的媒材,是实现作品审美形态并表达创作意图的主要物质载体。与其他绘画形式相比,需要通过对“版”的制作与印刷来实现的版画,在其制作过程中,媒材的参与程度则显得更为突出。  版画独特的制作过程决定了它作为创作媒介的方式与形态。脱胎于印刷术的版画艺术,绘稿、制版、印刷是其一般意义下的制作程序。“间接性”是版画有别于其他绘画门类的主要特性,这使得版画创作不同于一般直接性
期刊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使用了“思士”一词,用来说明古代知识分子的懦弱和无为。“思士”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指的是忧思善感之人。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说的是诗人和忧思善感的人见到自然景物而触动内心。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没有采用这一含义,而是为此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发现在魏晋时期,那些有思想的士人或
期刊
1977年,一些出版社开始恢复与施蛰存的联系,诸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致信施蛰存:“(楼)适夷同志来谈,您以七十高龄,仍愿继续介绍外国文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多贡献。热情壮志,令人敬佩。我们作为编辑出版工作者,对您尤为感激。”[1]1978年,施蛰存复职,继续在华东师范大学执教。1978年12月,华东师大党委召开落实中共中央55号文件负责人会议。此后,学校党委成立落实55号文件办公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