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交流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越来越小
  
  在中国,居然有一家公司敢在自己的网站宣称,“QQ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人的沟通方式。她丰富了人类传统的交流空间,让所有人都能跨越年龄、性别、种族,畅所欲言。”
  今天,许多电脑的右下角都会跳动着一只小企鹅。“你QQ了吗”也早已成了大学校园的流行语。
  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目前已经达到1亿,网民总数仅次于美国。同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网民频繁地使用QQ,这部分网民通常有一上网就有打开QQ聊天工具的习惯。除了广受青睐的QQ,聊天室、论坛、电子邮件、BLOG、MSN等五花八门的网络工具的兴起,为人们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平台。网络以独特的方式将世界连成一体,诠释着自己对“地球村”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较之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网络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交流对象和感兴趣的交流话题,同时匿名的方式更便于不受束缚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观点。从这个角度看,网络交流能够更好地体现个人的意志和兴趣,是紧张和压抑的现实生活的“调味品”。
  网上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仅仅发生在上网时间内,这种影响应是全方位的,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网络聊天也不例外。而且鉴于它使用范围的广度以及用户年龄层次偏低的情况,更让人们对于它的影响给予格外的关注。在网络交往对网民究竟是利还是弊的问题上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见解,但主流的声音无非是反对或支持两种态度,这里相应将其归为“魔鬼说”和“天使说”两派。
  
  “魔鬼说”:造就新生代“网络人”
  
  持“魔鬼说”的人担心: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上网时间的增加,加之人们对网络交流方式依赖度的逐步提高,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网络的虚拟交流会不会减少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媒介改变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忧虑也并不是杞人忧天。网络交流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扭曲着现代人的行为方式。例如前文提到的许多人将打开网络交流工具当成了一种上网的惯性,而不管这种交流是否必要。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人完全依赖网络,将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当成了麻醉自己、逃避现实生活的“解压阀”。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将在现实中的压力转移到网上舒解,另一方面习惯了网上的虚拟方式而越发无法适应现实中的交流,进而更加逃避现实生活,寻求网络温情,成为新生代的“网络人”。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容易导致交往者行为的随意性和责任心的缺乏,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中诚信度的降低,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道德失范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网络交往言行随意放纵。网民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经常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网络交往中,互相欺骗盛行,部分网民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明显不道德的行为,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往往觉得是正常的。
  人格冲突突出。一些网民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追求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相当一部分“网络人”存在双重人格倾向。
  此外,网络交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在物理空间上进一步孤立了个人,限制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产生了诸如孤癖、上网成瘾、网恋等一系列包括道德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
  对“网络人”个体而言,上网成瘾会使其社会交际能力萎缩,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下降。对整个社会而言,上网成瘾症的流行,会影响社会成员间的和谐和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转。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彭兰就曾经撰文指出,“网络成瘾现象虽然还只是初现端倪,但是它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疾病,还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天使说”:强化青少年自信
  
  “天使说”的持有者,被称为“数字经济之父”的唐·泰普斯科特则在《数字化成长》一书中,从青少年网民入手阐述了相反的看法。
  他认为“聊天组群可以强化青少年的自信”,因为“孩子们总是拥有另外一个机会来扮演另一个自我。在真实世界中,孩子在成长的初期很容易被成人贴上标签,或是被刻意隔离,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走出成人的阴影。”泰普斯科特引用FreeZone网站编辑艾莉森的话说,“假如你在聊天室中曾因态度粗鲁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悦,你就可以改变称谓,以不同或更好的待人之道再度回到现场。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经验前,孩子们可以有机会在网上测试‘水温’。”
  泰普斯科特的观点的确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过去许多预言者对于网络如何影响孩子心理的说法,大多是错误的。事实证明,这只怪兽不会吞噬自己。孩子在认识、智力及能力上反而发展得更好……网络时代比其他时代更为杰出,孩子们可以接受不同的想法,对周围事物比较好奇,较有主见与自信,自我评价较高,且拥有全球意识。证据也显示,他们处理资讯的模式与过去的人们大不相同,他们拥有全新的自我发展工具,以自己的方式成长,以上的种种改变都使得他们的明天更为美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雪莉·特克认为,在真实世界的传统情境中,人们进出于各种角色,但在虚拟空间中,经过不断的延伸,人们成为各种身份相互平行的综合体。在网络空间中孩子们大多抱着玩乐的心情,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不是在建立藩篱,反而是积极地推翻障碍。
  关于许多研究者最为关心的“网络沉迷”问题,泰普斯科特和特克都将其视为一种错误论调。特克认为:“充斥在社会上的网络沉迷的说法,似乎让大家都变得愚蠢,无视这个现象的复杂性更是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泰普斯科特则把它归为“反科技”的偏见情结,他对“网络沉溺”一说进行了反驳——若是父母仍认定他们的孩子有任何强迫性行为,很明显的,应该是夸大了网络沉溺的效应,并出现“反科技”的偏见情结。举例来说,大家就很少听过有人说“沉溺在书中”不好,通常我们也认为“贪婪的读者”或“喜欢阅读的孩子”是正面说法,但成人们却对沉溺于视讯游戏、电脑及网络——尤其是聊天网站——有着不寻常的关心。说穿了都是由于聊天网站通常是父母无法完全了解或管理的。
  
  命运要自己掌握
  
  其实,将QQ的影响一概归为“好”或是“不好”是过于简单和绝对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影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问题在于使用者是将其看作交流沟通的媒介还是仅仅为一个聊天工具。“天使”派对网络的维护和推崇是有很多弊病的。首先他过分夸大了网络世界,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构成,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忘记了上网者在关闭电脑后终将回归真实生活这一现实;再者,他们过高地估计了上网者的自我控制力,把他们避免负面影响的本领放置于理想状态。这种理想境界可以视为引导QQ使用效果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目标,但决不是眼前的现实,至少不是普遍情况。
  但另一方面,将QQ“妖魔化”也是不可取的,“沉溺”现象毕竟是少数。应更多地注意到QQ被开发出来的初衷——加强网络人际交流与沟通的功能,它还可以成为人际联络的好帮手。因而我们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对于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应加以正确、积极地利用。QQ对于能把握利用尺度的“网络人”来说好处是很多的。首先,它能扩展人们的交流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机会;其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比如进行网上访谈);另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心情,增加休闲娱乐的方式。
  QQ作为一种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其本身并无善恶可言,造成不同影响的根源在于使用方式和态度的不同。如何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引导当前情况下存在的不良现象朝着理想的方向转化,值得人们继续探索与思考。QQ小企鹅仍在继续演绎它的传奇故事,究竟是以喜剧收场还是以悲剧告终,命运掌握在全社会手中,掌握在与此相关的“网络人”手中。
其他文献
“方向盘再往左打一点,倒,倒,好!”对这样的倒车镜头,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现在,许多有车族给自己的爱车装上了“天眼”——倒车雷达,停车、倒车时再也不用别人在一旁心急火燎地指挥了。   倒车雷达 是汽车泊车或者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能以声音或者更为直观的显示告知驾驶员周围障碍物的情况,解除了驾驶员泊车、倒车和启动车辆时前后左右探视所引起的困扰,并帮助驾驶员扫除了视野死角和视线模糊的缺陷,提高驾
期刊
初见李博时,很难把面前这个大男孩与一个推掉用友公司offer,而选择自主创业的非常有魄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普通,甚至还有点腼腆。然而,当谈起他的创业经历时,我发现这个普通的男孩内心里却透露出一颗成熟和不甘于平凡的心……    李博简介:  1981年10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  2001年考入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2年创建25小时网站,成
期刊
编者按:七月,又到了毕业的季节,现在人们都在密切关注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严峻的形势下似乎毕业与失业只有一步之遥。真的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么?看过下面这个真实的例子,你就会发现:其实是莘莘学子还缺少一样非常重要的能力……(作者毕业于湖南省某重点高校,根据作者要求,隐去其真实姓名。)    我是2004年毕业生,专业是计算机编程。但实际情况是我对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很感兴趣,大学四年也只是完成任务一
期刊
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谁不希望自己能表现突出、扬眉吐气呢?尤其在大型IT公司,员工的表现很难在群体中脱颖而出,究竟该怎样搞个高位坐坐呢?对此我们特别研制了“平步青云登山鞋”,“穿”上它可以助你在职场中更上一层楼。     “软土深掘”登山鞋    对象:老板  你属于那种只顾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不愿意强出头的埋头苦干型人吗?可能是中国人性格的关系,我们通常都不愿意主动表现,甚至不会去与爱表现的人
期刊
观点(一)  林忠明(北京)/文    编者按:BT就是比特精灵,这种类似于FTP的网络资源共享软件,让网友们尽情地享受着免费带来的喜悦:最新上映的大片、最流行的电视剧、最红火的游戏……然而,由于涉及到版权、带宽等多方面的问题,BT的路似乎越来越难走了。     记得曾志伟曾经在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义愤填膺地反对网络上的非法下载,并把目前最为常见的P2P软件BT痛斥为Bad Taste,那么BT是
期刊
2003年5月10日,中国C2C个人交易网站打破了易趣多年一统天下的局面。“淘宝网”猴子似地从石缝中蹦了出来,向易趣的权威发起了挑战。虽然这场比赛已经持续了两年,但仍未分出高下,我们就此对双方的表现以及各个回合的战况给予即时点评。  擂主:邵亦波代表队:易趣网  邵亦波是易趣网的创始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年少时的他被称为“大头神童”,借着聪明的头脑和顽强的斗志,成功地跨过高三直接升入大学,并最终选
期刊
许多做IT企业的人,都有个做强做大的梦想。但几年拚搏下来,总摆脱不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道路。而有些人同样是白手起家,经过了几年奋斗,做成了大企业。人们通常倾向于把企业成功归因于偶然因数。实际上,企业做强做大有其值得关注的共性。    根基深,成大树    一些人做了很多事情,都难以做大。当初选项目的时候,个个都是好项目,为什么别人能做好,自己却做不好呢?有个老板从九十年代初倒卖PC做起,建网站,编软
期刊
近日有报道称,韩国将从今年10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网络实名制。接着,腾讯公司发布公告称,为配合深圳市公安局对腾讯公司开展的网络公共信息服务进行整理,将进行QQ群创建者和管理员实名登记工作。消息一出,引起了高度关注,习惯了虚拟世界中的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的网民们,对“网络实名制”这一意在还网络一个“真实”的提法众说纷纭,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后一个梦幻世界的破碎  王裕(大连)/文 
期刊
“跳槽”如今似乎已经成为了IT人的一种时尚,跳槽存在危险,但是跳槽又存在巨大的诱惑。跳槽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每个跳槽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梦想。人们笑称这些人为“跳蚤”,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跳蚤”一族,希望他们的“跳跃”能给您一点启发。    趁年轻再搏一把  邹莉(上海)/文     6月中旬,领到了新笔记本电脑,拿到自己在新公司的第一笔薪水,小朱觉得相当欣慰,越发觉得:为了一份好工作,花三
期刊
编者按:前年的5月,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的题为《IT Doesn't Matter》的文章在美国《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出,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场质疑IT价值、触及整个IT业命运的世纪论战由此开火。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IT业界巨头尤其是CIO、商业界重量级人物和专家学者们都积极参战发表看法。去年的5月,卡尔出了一本书《Does IT Mat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