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辅德 求美向善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以书法教育为载体,进行校本德育的课程开发和内涵研究,通过《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拓展型校本课程的研发、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体系的建构、书法艺术氛围的营造,对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的意境和“善”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在掌握书法知识技能的同时,人文素养得到滋养,品性特长得到发展,有力提升学生书法艺术修养,打造学校翰墨校园书法教育特色。
  关键词: 书法 校本课程 艺术修养
  1.研究背景
  我校是“上海市书法特色学校”,学校坚持不懈地重视和开展书法教育,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书法教学方法。但是与此不协调的是我校学生整体的写字水平还待提升,对于“书法”这一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了解还有待深化,且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耐性,缺乏恒心,审美情趣异类,民族自豪感缺失,意志力薄弱,性格暴躁等性格缺陷正成为学校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难题,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本课题旨在提炼规律,充分挖掘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核,以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写好书法,以主题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书法教育在技能、艺术、文化、精神等层面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鼓励师生向“艺术求美、人文向善、意志坚韧”的目标努力,提升办学品质,拓宽书法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
  2.研究保障
  2.1科学的管理保障
  确立校长室引领,政教处、艺术组为主体,语文组、政史地组、社团作支撑的课题组工作网络,课题组全体教师参与制定《“书·德”校本德育课程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学期的艺术教育工作计划,以及各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教导处和政教处做好协调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艺术组、语文组、文学生社团等相关组室从不同视角设计活动,开展实践。
  2.2良好的师资保障
  学校通过专家引领、自主研修、全员参与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水平。领衔人获2010—2011年度上海市书法教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专兼职书法教师在区基本功竞赛、教学评优中脱颖而出。
  2.3合理的经费保障
  教师的“三笔字”基本功和对学生的书法教育教学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范围,并设有专项成果奖励经费。
  3.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推进《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拓展校本课程建設,探索书法特色教育多元化和谐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形成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体系。促使学生书法技能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人文素养得到滋养,品性特长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在习字中向“艺术求美、人文向善、意志坚韧”的目标努力。
  3.1校本课程建设目标
  突现“文化”——发掘书法艺术的内涵与底蕴;
  展现“书品”——习字练人,促进德行;
  实现“渗透”——学科整合,综合提升;
  体现“校本”——锻造品牌,形成特色。
  3.2架构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体系目标
  课内以“书道结合 诵读经典”语文拓展课程;“走近书法史” 历史拓展课程;“书画同源 以美育德” 美术拓展课程为主,研发这三个拓展课程的校本内容;课外以“书法魅力与文学修养” 文学社团活动;“以‘书’为媒 活动育‘德’” 主题教育活动为主,形成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体系。
  3.3学生发展目标
  掌握汉字的书写法则,提高书法技能。通过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艺术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使学生接受美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润泽学生的生命,达成在“求美”过程中不断“向善”的目标。
  4.研究过程
  学校以精致的、多元的、创新的理念,设计具有认知、技能、情意交融的拓展课程及实践活动,推进以书法教育为载体“校本德育”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4.1架构课内外书法教育体系
  教师树立“写字即育人”的意识,把写字作为常规教学要求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通过“书法”课堂教学、“语文”书道结合、“历史”科目设计、“教育”主题活动、“社团”修养提升、“美术”书画同源及学科课程化推进等项目开发,挖掘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涵,达成“书品锤炼”和“人品发展”共同提升,“能德”双收的效果。
  利用多种教育渠道,确立以政教处、艺术组为主体,语文组、政史地组、社团作支撑的工作网络,设计书法特色活动,从系列化、主题化、主体化着手,将书法主题教育活动和团队体验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民俗节庆项目等整合起来,凸显墨香育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引领学生精神发展。
  4.2开发书德拓展型校本课程
  学校对原有的《书德》校本课程进行拓展,有机地将书品、艺品、人品教育加以整合,研发《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拓展型校本课程。
  政教处、团队、艺术组及书法专职教师、骨干班主任组成的课题组根据既定目标,各司其职,分块突破。课题组采取边论证、边实施的研发策略,构建《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校本拓展课程框架系统,确立可操作的教材体例,完成了“知识堂”、“习惯园”、“名家录”、“作品栏”、“习字帖”五个单元的研发。研发过程中注重凸现“文化”,发掘书法艺术的内涵与底蕴;强调展现“书品”,习字练人促进德性;积极实现“渗透”,学科整合综合提升;力争体现“校本”,形成特色创建品牌。《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书法艺术,掌握书法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磨练意志、陶冶性格、规范品行,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拓展了课题实施的载体。
  4.3营造书法文化氛围
  完善书法教育的设施建设,投资重新装饰书法专用教室,打造“长廊文化”,建设“墨香校园”, 通过“廊、墙、室、角”的建设,让学校的走廊、墙面、书法室、教室等场所充分展示书法传统艺术的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①画像廊——增建古今著名书法家画像廊,通过对书法名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②欣赏墙——布置古今书法家名品欣赏墙,通过探究历代书法名家留下的书坛佳话,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精益求精,立志成才。
  ③展览室——开辟学生写字作业(作品)展览室,分层次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表彰在书法作品中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同学。
  ④文化角——建设班级书法文化角,介绍书法名人故事、文房四宝史和书法习字技能,展示班级学生习作和学生书法心得,让校园处处呈现出浓浓的墨香气息和人文气息。
  这些环境及设施,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则通過物化的形式将管理者、教育者的文化理念信息传达给学生。置身校园,传统文化要素凝炼其中,形成一部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教科书”,增强书法教育的感染力,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行为,让学生时时感受到养成良好品行的意义和方向,自律自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5.成果展示
  5.1开发了《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拓展型校本课程
  开发《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校本拓展课程,确立可操作的教材体例,共分为五个单元:知识堂、习惯园、名家录、作品栏、习字帖。从本课程研究起,就在书法课上不断地运用实践并修改完善,是目前学校书法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附件1)
  5.2形成了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体系
  课内形成了“书道结合 诵读经典”语文拓展课程;“走近书法史” 历史拓展课程;“书画同源 以美育德” 美术拓展课程;课外开发了“书法魅力与文学修养” 文学社团活动系列;“以‘书’为媒 活动育‘德’” 主题教育活动系列。(附件2)
  5.3提升了学生书法艺术修养
  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能力、对书法技巧的把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近两年来,共有35位学生在市、区级层面的书法比赛中获得各项等第奖。有100多位学生的作品在区、校层面上进行展示交流。
  通过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的书法技能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人文素养得到滋养,品性特长得到发展,凸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色,有力提升了学生书法艺术修养。(附件3)
  6.思考与展望
  回眸课题推进的历程,可以看出本课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为进行书法、历史、美术、语文等学科开展拓展课程教育的老师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虽然本课题研究已经结束,但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并没有结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本教材如何更好的使用和评价,本课题的育人价值如何进一步的体现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深入推进《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拓展型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论》 王斌华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培养入笔成规矩》 中国教育报 2010/2
  《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一)》《美术观察》 2010/06
  《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二)》《美术观察》 2010/07
  《写字与做人》 《美术观察》2010/07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等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承接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对学生基本人格和情感的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解作用。如何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中发扬光大。做为一名品德教师下面谈谈我校的安排以及我的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文化经典,增强美
期刊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也不算失败,因为我们还有精神财富:但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能成大业者,先从小节起。一代伟人周恩来以其儒雅风度征服了整个世界。他还在读中学时,每天早上起床后
期刊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于世。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有许多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需弘扬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和内聚力。  有一位"母亲"比母亲更母亲,那便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她,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孩
期刊
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说:“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易经》也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训也言 “男儿当自强”。这些精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人,并沉淀到我们的骨子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同时这也成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和道德
期刊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就是民族精神的保障。作为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人的心灵与人格,是中
期刊
我有一个最幸福的家——爸爸、妈妈还有我。每天我们只要聚在一起就有说不尽的开心事。  爸爸在一家外企工作,他的主要家庭“职责”就是赚钱养家,保证全家衣食无忧;妈妈主要负责承担家庭内部事物,家里的事不管大小,一切都是她说了算,她每天都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而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爸妈为我的学习担忧。爸爸曾说过,“只要我们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我们就能创造最幸福的生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
期刊
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探讨现代家庭传统美德教育,更有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
期刊
我们伟大的祖国究竟靠什么而辉煌,靠什么而成为世界的焦点呢?正是那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代代的劳动人民在这里栖息,把这文化,文明一代代传下来,使它永远不停地“前进”,中华之魂——美德。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樂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而如今我们中华
期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染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纵观世界文化之林,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孝道文化。  一、孝文化产生的情感基础  由动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要求,以及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解决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借助一切艺术教育平台、资源和手段,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心,导之以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学生心灵,以此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