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基本思路之一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并巧妙地把作文训练寓于活动之中,既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又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积累作文素材,达到育人、练笔的双重目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生活为源泉,让习作散发真情魅力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习作教学更应扎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能就技巧论技巧,更多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才能让习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泼的流个不停”,这句话充分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的作文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进生活。
(一)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习作“铺路”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可是很多学生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因此一旦要写的时候,往往挖空心思,胡编乱造。而要改变这一现象,便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和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去捕捉成功的体验,通过耳闻目睹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去捕捉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有了足够的素材,内心深处才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学生对于习作也就不会头疼了。
(二)在观察生活、经历活动中为学生习作“减负”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孩子们要带着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必须走进大自然,对太阳、树木、花朵、云彩以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音乐进行了解,不仅用智慧,而且用整个心灵来感知一切。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是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对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去体验,只有亲自参与、亲身经历,才会有深刻的印象。教师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他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看到听到的感性形象在头脑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的形象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克服作文干瘪、平淡等毛病。例如,学生到农庄劳动,看到干裂的土地好像听到大地在说:“小懒虫,快给我水喝吧,我在渴死了。”看到玉米棒,学生这样想象:玉米穿了那么多衣服,怪不得不怕晒,不怕冷。学生到工厂参观,看到现代化的机器,他们不仅能把它描述下来,而且,设计着机器的未来。学生到大型养殖园看鸵鸟,回来后,简直成了鸵鸟专家……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在父母指导下炒菜、做饭、洗衣、刷鞋,在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世界,如同学间的友谊,有趣味的实验,精彩的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确实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陶冶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以语文活动为平台,让作文在乐趣中提高
语文活动,就是利用课堂时间,定时间,定内容,按期上好语文活动课。可以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学生充分准备,在课余查找资料,练习背诵。例如“成语接龙”,全班每人都说,比赛哪个小队跑得快,快而好的为优胜小队。还有“小镜头”活动课,是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把精彩的小镜头讲述出来,一两分钟即可,当场打分,前十名为化用者。还有“课余生活展示会”,主要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小设计、小制作,学生要拿着作品讲述设计制作过程。这样通过长期的语文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口”的效果。
总之,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作文内容,减轻了学生作文的思想负担,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以生活为源泉,让习作散发真情魅力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习作教学更应扎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能就技巧论技巧,更多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才能让习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泼的流个不停”,这句话充分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的作文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进生活。
(一)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习作“铺路”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可是很多学生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因此一旦要写的时候,往往挖空心思,胡编乱造。而要改变这一现象,便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和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去捕捉成功的体验,通过耳闻目睹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去捕捉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有了足够的素材,内心深处才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学生对于习作也就不会头疼了。
(二)在观察生活、经历活动中为学生习作“减负”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孩子们要带着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必须走进大自然,对太阳、树木、花朵、云彩以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音乐进行了解,不仅用智慧,而且用整个心灵来感知一切。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是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对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去体验,只有亲自参与、亲身经历,才会有深刻的印象。教师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他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看到听到的感性形象在头脑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的形象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克服作文干瘪、平淡等毛病。例如,学生到农庄劳动,看到干裂的土地好像听到大地在说:“小懒虫,快给我水喝吧,我在渴死了。”看到玉米棒,学生这样想象:玉米穿了那么多衣服,怪不得不怕晒,不怕冷。学生到工厂参观,看到现代化的机器,他们不仅能把它描述下来,而且,设计着机器的未来。学生到大型养殖园看鸵鸟,回来后,简直成了鸵鸟专家……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在父母指导下炒菜、做饭、洗衣、刷鞋,在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世界,如同学间的友谊,有趣味的实验,精彩的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确实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陶冶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以语文活动为平台,让作文在乐趣中提高
语文活动,就是利用课堂时间,定时间,定内容,按期上好语文活动课。可以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学生充分准备,在课余查找资料,练习背诵。例如“成语接龙”,全班每人都说,比赛哪个小队跑得快,快而好的为优胜小队。还有“小镜头”活动课,是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把精彩的小镜头讲述出来,一两分钟即可,当场打分,前十名为化用者。还有“课余生活展示会”,主要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小设计、小制作,学生要拿着作品讲述设计制作过程。这样通过长期的语文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口”的效果。
总之,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作文内容,减轻了学生作文的思想负担,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