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ao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点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失衡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当前状况
  1.1 整體素质相对低下
  我国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受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我国人口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的国家要在世界上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人口素质做保证。当前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我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人口素质其他方面的指标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还需要我们不断的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去努力完成。
  1.2 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开始失衡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人口众多,由于社会生产关系和历史的原因的影响,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2001年,我国农村人口超过10.2亿,当时人口总数突破了13.2亿。1952年到1957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0792万公顷增加到11183公顷。然而从1957年开始,我国耕地面积开始逐年下降,至1994年年底实有耕地面积下降到了9491万公顷。自1978年以来,加上每年新增耕地每年净减耕地仍有27.99万公顷,而年均耕地面积减少86.67万公顷。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到1991年全国劳动力人均耕地从9.3亩减少至1.25亩,现在人均耕地已少于1亩。以上统计显示,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水平。
  1.3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
  受生产力的影响,乡镇企业数量偏少,技术进步缓慢,同时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等原因,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力的容纳程度。同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相比,80年代后期开始,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每增长1%,其对应的就业增长率1978~1984年为0.65%,而1985~1992年下降到0.39%,农业工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则由0.57下降到0.24。1978~1984年期间,农村服务业就业弹性由0.91上升到1.20。1978~1984年,乡镇企业每一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为3.35万人,而1985~1993年减少为平均只有0.22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在吸收接纳大量劳动力上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动力机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才发生大规模的转移,主要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2.1 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地矛盾突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在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远高于二、三产业。生产条件的落后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但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土地产出不可能随着对土地不断追加的投入而无限增长,且由于人口增多、水土流失、建设用地扩增等原因人均耕地占有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推动着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
  2.2 农业不能有效的吸纳剩余劳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干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林牧渔业投入的不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越来越少的劳动力能农业所能吸纳。
  2.3 信息传播与示范效应的促进作用。新疆地区地域的特殊性,地域辽阔,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较少。农村的信息源较少,剩余劳动力依靠“三缘关系”,通过同乡、亲戚、朋友等寻求就业机会。调研中,有62.72%的劳动力通过三缘关系实现了转移。
  2.4 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不能充分吸纳转移的劳动力。目前干旱区的中小城市发展水平比较低,2006年墨玉县的城市化水平仅为7.59%(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二三产业的产值仅占GDP的20.85%,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不能对转移的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安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及思考
  3.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大农村就业空间,继续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由于当前城镇的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造成的限制因素,短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有一定困难。由政府和企业带头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当前最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农村有利条件,坚持就近原则,从而达到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的目的。
  3.2 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根据实际情况,把发展农村金融、信息服务、交通、通讯、技术服务等作为农村不同阶段的重点发展工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农村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充分发挥城郊镇街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重点发展周末假期度假娱乐等消费产业,不断促进城郊周边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增加就业人数。
  3.3 加快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过程中,利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推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稳步协调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解决长期的就业问题,同时让职业农民变成工商业者的进程变快。
  3.4 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作为重点研究和解决的对象。统一考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尤其是基层管理。同时,在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从而提高劳动力整体能力和素质。建议多投入农村的职业技术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和技术支持,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在工作中发挥一技之长。
  3.5 逐步建立并健全劳动力市场平台体系,构建流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台。首先建立中间组织机构及社会力量,发挥媒介作用,沟通和连接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岗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劳动力不断来回流动,同时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调节供求关系。其次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增加信息来源的渠道,提供劳动力的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大报告.
  [2]熊启泉.民工荒的成因及现实意义[J].改革,2005(5).
  [3]候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2004(7).
  [4]连玉明,武建忠.2007中国国力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2007)[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文魁,男,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汉族,甘肃白银人,助教,管理学硕士,现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新常态提出以来,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进行个例调查,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得出安徽财经大学与省内其它高校的差距,同时借鉴国外高校新型教育方式,为国内高校教育改革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新常态;高等教育;“互联网+”;安徽财经大学  1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简介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
期刊
[摘 要] 本文采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中有关成人工资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从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性别、地区以及工作单位这几个方面对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分位数的增加,受教育年限对工资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工作年限对工资收入的影响随着分位数的增长表现为先负后正。性别、地区以及工作单位的不同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也随着分位数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期刊
[摘 要] 利用农村土地收益融资,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贷款难、担保难的新举措,重新盘活了农村土地,使其高效利用,收益增高。但在农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法律法规空缺、产权界定不明确、土地价值评估难度大、抵押品变现困难等实施风险,只有采取措施應对这些风险,才能使农地收益保证贷款的项目顺利进行下去。  [关键词]农村土地收益; 融资; 风险; 对策  现代化的农村经济是中国农业长
期刊
[摘 要]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二者应当协调发展,但由于城乡发展的各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約,其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和支持,既不能偏执一端,也不能两者不加区别、绝对平
期刊
[摘 要] 发展下一阶段中国企业形式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常态”。这对于改善国有企业、促进资产整合、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在管理和实践上都是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月有阴晴圆缺,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各个企业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其中国有企业有着与众不同的公共性,其创新有国家责任感。国企在“新形态”下创新发展要有领头意识,要促进中国的创新意识
期刊
[摘 要] 在高校中,基建工程是广大师生日常工作与生活顺利进行的基础,一旦发现问题需立即进行维修,始终保持基建工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但是从实际工作情况看,高校基建维修管理工作质量不高,影响基建维修工作顺利开展。为此,本文从高校基建维修管理的实际情况入手,对高校基建维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高校基建维修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维修管理;完善
期刊
[摘 要] 项目管理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但从目前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现状来看,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基于以上背景,结合项目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质问题,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本科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项目管理学;教学改革  项目管理学课程以促进学生掌握项目管
期刊
[摘 要] 自“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在党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提出后,便引起了众多学者与企业家的重视。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部分举措为例,浅析客户需求与协同价值的创造。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顾客需求;协同价值创造  1引言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后,“供给侧改革”逐渐被各行各业的人所重视。
期刊
[摘 要] 本文采用了2007~2014年1194家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政治关联性对于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相较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的企业进行慈善捐赠能够帮它们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相较于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进行慈善捐赠能够帮助它们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  [关键词]慈善捐赠;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国家与高校皆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学生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向自主创业之路。但对于该群体而言,外部创业条件与作为创业者应具备的要素都不甚完备。因此,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会遭遇诸多困难。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总结出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较多或者较普遍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创业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现行环境;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