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she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在教学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深感难以把这样一篇含义深刻的借景抒情类散文讲解透彻。但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在备课时紧扣作者的情感线索,顿时使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豁然开朗。笔者有感于“情感”在解读文本中的重要性,故结合实例撰下文,以抒浅见。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情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艺术的内在标志。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文学学科,自然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其中,“人文性”是指以语文教学中丰富独特的人类情感对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通过移情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是指语文在实现交际功能时,情感不但渗透其中,而且也直接成为其表达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渗透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中,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层,从而影响着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课标》的第二条设计思路中提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难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度”的问题,因此,情感如何与语文教学设计进行结合,语文教学如何脱离说教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有着或明或暗的情感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背影》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紫藤萝瀑布》中“我”的感情变化等。在这一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紧扣情感线索,辐射全篇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移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较难理解的借景抒情类散文,下面就以此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紧扣情感线索,组织课堂教学。
  一、教学设计
  1问题一
  教学伊始,笔者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者赏紫藤萝是从课文开头写到哪一小节?其中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是哪几句?不理解的词句打上问好。引导学生回答:作者赏紫藤萝是从课文开头写到第7小节,其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是“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重点讲解疑点:为什么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接下来教师追问:紫藤萝瀑布为什么会引起我心情变化。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辐射1~7小节,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的描写以及花朵的灿烂辉煌、亮丽可爱、生机勃勃,分析作者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的灵活和生动。)
  板书:心情
  (1-7)赏紫藤萝焦虑、悲痛—宁静、喜悦
  2问题二
  在完成上述问题后,教师继续提问:作者回忆紫藤萝是哪一小节?回忆后课文哪一句描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回答:作者回忆紫藤萝是第8自然段,文中描写作者对人生思考的句子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然后教师追问:花和人的不幸各指什么?花遭不幸后,现在怎样?那么人应该怎样?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辐射课文8~11自然段,花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不幸,但现在如此茂盛,这种对比说明了生命的永恒,人在遭受不幸之后,也应振作起来,赶上时代潮流,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
  板书设计:心情变化
  赏紫藤萝焦虑、悲痛—宁静、喜悦
  忆紫藤萝花、人遭受不幸,生命永恒
  借景抒情
  通过以上两组反映“我”情感变化的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应答、教师追问、讲解、简洁明了的板书等,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全篇写景形成一组互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透彻,而且使学生有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心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领悟作品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做出了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文学作品是通过移情产生社会效果的,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效果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能在我们身上唤起各种感情,并使我们懂得什么才是美好的感情。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化人,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例如,当读到冰心《纸船寄母亲》时,就应该体验到“我”怀念母亲的浓厚亲情;当读到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就应该感受到保尔·柯察金的伟大不屈的人格魅力;当读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应该体验到作者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赞美和对祖国的深切的爱;当读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就应该体验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劳动人民的融洽感情……如若体会不了这些情感,则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应指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理解文章遣词用语的准确性,理解词、句、段的深层含义,从而领悟作品内涵。除此之外,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独特的评价,说出自己情感的体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显著标志。
  最后,谈谈借助“情感”解读文本中应该注意的两个方面。第一,充分注重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并非就是忽视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思维、想像、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正是这诸多方面与情感体验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第二,不应该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不仅涉及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更包括如何从字、词、句、段中体会情感和如何艺术地表达情感等问题。因而,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情感体验机械化的看法,更是一种扼杀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做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中学(210000)
其他文献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使之更能贴近当下学生,实现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主体,实现生本对话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
期刊
那是初三的最后一节课,我跟同学们说,我建了一个新浪博客,取名“相期邈云汉”,暑假你不愿写摘抄,就写作文,写悄悄话也可以,写完了传给我,我在博客上给你点评,帮你分析,那将成为咱们共同的家园,哪怕远隔千万里,也要“相期邈云汉”。  一、对哀愁的回应  假期开始不久,就不断有学生发来大作,俨然一副作家模样,我想这真是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传统作文课中,恐怕不会有这么多真性情的文章。而面对很多同学在“悄悄话”
期刊
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远不像小学时那么轻松了,特别是作文,犹如拦路虎,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本文从当前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融入意境、进入角色、设置线索、厚积薄发等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最佳感觉。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的《语文课程标谁》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
期刊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传道”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先于“授业解惑”而被列于首位的。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注重的是课文的朗读、文章的结构分析、句意的理解,甚至于关键字的解析,很少与学生去探究课文的生活价值。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很多课文就像许多老歌一样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但是,作为中学生,由于知识
期刊
情与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情由境而生。《文心雕龙》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境对情起着凸显的作用,离开了特定的境,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当代作家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在创作时很注意通过对境的描写来表现情,形成特定的情境,使人回味无穷。但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很少看到对境的描写,他们往往直接叙事抒情,缺少情境的创设,情感表达苍白直露、浅薄无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
期刊
一、案例  教季羡林的《成功》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各自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巡视中,有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尤为激烈。我没有忍心去打扰,而是站在一旁听个究竟。原来,一组4人,竟有4种不同的答案。  甲:我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乙:这是个公式,应该不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吧。我认为是“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期刊
情感因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占据重要的因素,巧妙运用好这个因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下面,笔者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谈谈怎样利用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促进其心智成熟的。  一、自主预习先学,初步领悟情感  《秋天的怀念》一文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就是文中的母子之情,尤其是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残疾之后的痛苦、担忧之情,以及为儿子寻找今后的出路的焦虑之感,当
期刊
所谓“本色阅读”,这个说法化用于苏派语文名家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亦有不少语文人以“本色阅读”为主题进行过课题研究,这里不作赘述。秉承名师们的理念,我理解的“本色阅读”主要是指读者对文本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艺术特色等元素作出的本真的、深度的理解;它是一种追求本真的阅读目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阅读行为。  所谓“多维解读”,就是指从不同维度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重点,倾向
期刊
一、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系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第10课。  二、教学设计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确,像寓言、文言故事等篇幅短小的作品,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发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们不禁思考,怎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是符合教育教学本真的。近年来兴盛的“生态教学”理论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重视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也与时俱进,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课,旨在让学生于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对中国教师的一大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使中国的教学风格发生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