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学生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因此,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即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写作十分头痛,觉得无话可说,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话、假话、空话。缺乏写作素材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一现象,最好的办法是让作文走向生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极具教育前瞻性和先进性的教育箴言,对我们今天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生活作文”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也感觉到: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让作文走向生活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因
作文训练“生活化”,是开放性作文教学的一种方式。所谓“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作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写作的生活化。
1生活——作文的源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应缘于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充实性,离开了生活,即使勉强成文,也只能是“假大空”的无病呻吟。生活作文倡导作文与生活的统一性,没有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如叶老所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让学生的笔触回到生活,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他们纯真的眼睛里必定可以透露出一个个多彩感人的世界。
2生活——鲜活的教材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和启迪。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到社会和自然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充实他们的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丰富他们的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这种知识经验往往比任何教学中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学生作文若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他们观察到的生活或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种种微妙的变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必能得到发展。
3生活——作文改革的需要
我们知道,在传统教学中,作文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拷贝出来的没有什么特色和新意的东西,这种现象亟待我们用新标准、新理念去彻底扭转和改造。叶老谆谆告诫我们:“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作文课中,我们大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生活,主动留心观察他们认为有必要的事情,在观察中收集和体验生活。只有细致观察,对观察的对象有比较深切的了解,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能写好作文。
二、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生活又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都是一个大世界;同学老师、住行衣食、街巷田野处处皆可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过去未来,下笔可成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对此,首先必须将作文教学的重心必须移至“积累”上,这里所说的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感情的积累。
积累生活的做法很多,如笔记、阅读、剪报贴报、参观访问、野游、社会实践等。
第一,做好社会调查。
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调查,也可以是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带着问题回家乡进行调查。这样的调查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具体进行安排。
例如,在写作《家乡的变化》一文时,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长辈、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后把调查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第一、家乡旅游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第二、家乡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吃、穿、住、行、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方面的变化来说明;第三、家乡人民休闲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听广播、听收音机,到现在看电视、旅游、蹦极、攀岩等。对于这些成果,我又组织学生将其写成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实践证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开展课外活动。
如果对课外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可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并使开展过程更有活力。
例如,日出是很美的,但学生平时未必会留意观察。如果教师组织观赏日出,学生肯定会欢呼雀跃、群情振奋。
在活动过程中,只要教师适当适时地进行点拨,学生的“无意注意”就会变成“有意注意”,其感知能力就会更进一层,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血更加肉丰满、各具情态。
第三,组织环境考察
环保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对于这个问题,与其在教室里和学生大谈道理,不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眼去观察、亲身去体验、亲自去发现当前的环境问题。
例如,笔者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考察了长江、香山、双山岛、大寨河、青龙古街等地方的环境。回校后,我举办了环境征文竞赛。好作文出现如期而至。如《让长江水更清》、《最美暨阳湖》、《双山岛-家乡的明珠》、《保护东渡古遗址之我见》等。在文章中,学生们纷纷表示,保护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2借助生活,指导作文
第一,课堂即景式。
课堂即景式不仅可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自然生成性和生活原创性,还能使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得到激发。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突发事件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对其巧加利用,就会获得思想教育的好机会。
例如,有一次上课时,因学校基建还在施工中,一根钢管从高空掉落,“咣当”一声,先是吓得学生们大声惊叫,然后大家的心都飞到教室外去了。此时,课是没办法上了,但笔者灵机一动,决定让他们写作文。于是,让大家欣赏外面的施工场面,聆听施工中的声音,之后写一篇作文,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写下来。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热情很高涨,有学生写道:“只见一位工人拆除了一根钢管,他便斜斜的栽了下来,整个世界好像被放缓了节拍似的,我似乎可以听见钢管划破空气‘咻咻’的声音,最后“咣”的一声呻吟般的巨响声后,钢管落地了”。还有学生写道:“紧接着一阵阵铜管掉落地上,回声回荡,工人们又开始了协奏曲,机器轰鸣声,铜管敲击声,不绝于耳,又有锤子敲地声,电钻钻墙声,百千齐作”。
第二,家庭生活剪辑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学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有着美丽清澈的小河,有着井水里浸凉的西瓜;那里有着一家人共享的天伦之乐和亲情关爱,有着居家环境的变化和变迁。儿时的回忆时时萦绕心头,现时生活的温馨感人历历在目。对此,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写成作文。学生的文章都十分精彩,《童年时光》拴住了过去的时光,《妈妈的手》总是呵护着我,《门口等候的奶奶》那么可敬可爱,《又搬新家了》记录着岁月留痕。
第三,集体生活掠影式。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的,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很喜欢过集体生活的。集体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格外珍惜。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巧设创作的平台,相信学生的笔下会有汩汩流泻的真性情、真感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集体生活,在集体中成长,在集体中培养责任感、荣誉感,在集体中学会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用心灵的感应器去感应,再用作文的形式记下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如《上铺的她》、《302的疯丫头》、《我的铁哥们》等。
3融入生活,评价作文
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上也存有弊端,其表现为教师思想上对文章追求完美,评分上留有余地。这种做法会加深作文的神秘感,损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学生作文的评改权,培养学生积极作文与做人的态度。
第一,作文评语生活化。
教师应该多从纵向的角度去多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上的些微进步,哪怕是一篇无甚特色的作文,只要字迹尚端正,依然可以得到“文面整洁”的肯定评价。教师的评语应“不揭疮疤”,而且应富于引导性和激励性。
第二,批阅方式生活化。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尽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尝试着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一经发现佳作或某一方面有特色的文章,就应作为推荐文章供师生共同品赏。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对象的多极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在多方评改和相互交流中点燃了创新的火花,使写作成为一个不断互补和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
第三,批阅方法生活化。
教师可将批改时间由按时批改转为缓批,有时可让学生将作文收起来,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自改,让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而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教学“根”在生活,我们应将作文教学还原于生活,让作文跟着现实走,因为写作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中的一种冲动。总而言之,面对作文教学,我们必须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让作文教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个性,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15600)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写作十分头痛,觉得无话可说,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话、假话、空话。缺乏写作素材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一现象,最好的办法是让作文走向生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极具教育前瞻性和先进性的教育箴言,对我们今天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生活作文”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也感觉到: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让作文走向生活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因
作文训练“生活化”,是开放性作文教学的一种方式。所谓“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作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写作的生活化。
1生活——作文的源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应缘于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充实性,离开了生活,即使勉强成文,也只能是“假大空”的无病呻吟。生活作文倡导作文与生活的统一性,没有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如叶老所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让学生的笔触回到生活,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他们纯真的眼睛里必定可以透露出一个个多彩感人的世界。
2生活——鲜活的教材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和启迪。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到社会和自然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充实他们的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丰富他们的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这种知识经验往往比任何教学中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学生作文若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他们观察到的生活或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种种微妙的变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必能得到发展。
3生活——作文改革的需要
我们知道,在传统教学中,作文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拷贝出来的没有什么特色和新意的东西,这种现象亟待我们用新标准、新理念去彻底扭转和改造。叶老谆谆告诫我们:“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作文课中,我们大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生活,主动留心观察他们认为有必要的事情,在观察中收集和体验生活。只有细致观察,对观察的对象有比较深切的了解,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能写好作文。
二、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生活又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都是一个大世界;同学老师、住行衣食、街巷田野处处皆可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过去未来,下笔可成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对此,首先必须将作文教学的重心必须移至“积累”上,这里所说的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感情的积累。
积累生活的做法很多,如笔记、阅读、剪报贴报、参观访问、野游、社会实践等。
第一,做好社会调查。
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调查,也可以是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带着问题回家乡进行调查。这样的调查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具体进行安排。
例如,在写作《家乡的变化》一文时,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长辈、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后把调查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第一、家乡旅游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第二、家乡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吃、穿、住、行、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方面的变化来说明;第三、家乡人民休闲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听广播、听收音机,到现在看电视、旅游、蹦极、攀岩等。对于这些成果,我又组织学生将其写成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实践证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开展课外活动。
如果对课外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可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并使开展过程更有活力。
例如,日出是很美的,但学生平时未必会留意观察。如果教师组织观赏日出,学生肯定会欢呼雀跃、群情振奋。
在活动过程中,只要教师适当适时地进行点拨,学生的“无意注意”就会变成“有意注意”,其感知能力就会更进一层,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血更加肉丰满、各具情态。
第三,组织环境考察
环保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对于这个问题,与其在教室里和学生大谈道理,不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眼去观察、亲身去体验、亲自去发现当前的环境问题。
例如,笔者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考察了长江、香山、双山岛、大寨河、青龙古街等地方的环境。回校后,我举办了环境征文竞赛。好作文出现如期而至。如《让长江水更清》、《最美暨阳湖》、《双山岛-家乡的明珠》、《保护东渡古遗址之我见》等。在文章中,学生们纷纷表示,保护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2借助生活,指导作文
第一,课堂即景式。
课堂即景式不仅可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自然生成性和生活原创性,还能使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得到激发。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突发事件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对其巧加利用,就会获得思想教育的好机会。
例如,有一次上课时,因学校基建还在施工中,一根钢管从高空掉落,“咣当”一声,先是吓得学生们大声惊叫,然后大家的心都飞到教室外去了。此时,课是没办法上了,但笔者灵机一动,决定让他们写作文。于是,让大家欣赏外面的施工场面,聆听施工中的声音,之后写一篇作文,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写下来。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热情很高涨,有学生写道:“只见一位工人拆除了一根钢管,他便斜斜的栽了下来,整个世界好像被放缓了节拍似的,我似乎可以听见钢管划破空气‘咻咻’的声音,最后“咣”的一声呻吟般的巨响声后,钢管落地了”。还有学生写道:“紧接着一阵阵铜管掉落地上,回声回荡,工人们又开始了协奏曲,机器轰鸣声,铜管敲击声,不绝于耳,又有锤子敲地声,电钻钻墙声,百千齐作”。
第二,家庭生活剪辑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学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有着美丽清澈的小河,有着井水里浸凉的西瓜;那里有着一家人共享的天伦之乐和亲情关爱,有着居家环境的变化和变迁。儿时的回忆时时萦绕心头,现时生活的温馨感人历历在目。对此,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写成作文。学生的文章都十分精彩,《童年时光》拴住了过去的时光,《妈妈的手》总是呵护着我,《门口等候的奶奶》那么可敬可爱,《又搬新家了》记录着岁月留痕。
第三,集体生活掠影式。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的,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很喜欢过集体生活的。集体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格外珍惜。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巧设创作的平台,相信学生的笔下会有汩汩流泻的真性情、真感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集体生活,在集体中成长,在集体中培养责任感、荣誉感,在集体中学会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用心灵的感应器去感应,再用作文的形式记下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如《上铺的她》、《302的疯丫头》、《我的铁哥们》等。
3融入生活,评价作文
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上也存有弊端,其表现为教师思想上对文章追求完美,评分上留有余地。这种做法会加深作文的神秘感,损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学生作文的评改权,培养学生积极作文与做人的态度。
第一,作文评语生活化。
教师应该多从纵向的角度去多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上的些微进步,哪怕是一篇无甚特色的作文,只要字迹尚端正,依然可以得到“文面整洁”的肯定评价。教师的评语应“不揭疮疤”,而且应富于引导性和激励性。
第二,批阅方式生活化。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尽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尝试着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一经发现佳作或某一方面有特色的文章,就应作为推荐文章供师生共同品赏。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对象的多极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在多方评改和相互交流中点燃了创新的火花,使写作成为一个不断互补和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
第三,批阅方法生活化。
教师可将批改时间由按时批改转为缓批,有时可让学生将作文收起来,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自改,让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而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教学“根”在生活,我们应将作文教学还原于生活,让作文跟着现实走,因为写作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中的一种冲动。总而言之,面对作文教学,我们必须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让作文教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个性,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