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们收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能力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劣,更是直接决定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度的快慢。
笔者在认真研读新课标阅读部分目标后,结合自身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步阅读法”,即积累、赏析、感悟、仿写。下面以王兆盛的散文《老村与老屋》(《黄河文学》2008年第7期)为例,进行课堂再现。在再现过程中,笔者将逐一落实“四步阅读法”,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亮点,让他们对文本形成关注,最终使他们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上绽放精彩。
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先把班上学生分成积累组、赏析组、感悟组、仿写组四个小组,然后发放阅读材料《老村与老屋》一文,并落实各组的阅读任务。以下是各小组学习的具体情况
一、积累组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时,圈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并掌握其用法。通过规范的积累训练,可给学生今后的阅读提供范例,使其养成良好习惯,不断丰富语言积累。
通过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展示的时候,积累组的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成果如下:颓败(tuí baì):颓废败坏;和煦(hé xù):温暖的;引吭(háng)高歌:放开嗓子大声歌唱;沁(qìn)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二、赏析组
语句是组成整篇文章的基础单位。对于课内文章的教学,品析语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沟通,让学生将课内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实现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具体来说,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联系上下文思考其含义及作用。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画出文章重点句或优美的词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此外,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成果展示环节,老师还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的赏析,老师在这期间再适时地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就可以娴熟地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让欣赏组的学生分析以下语句: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学生在展示成果时得出了以下结论:这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记忆里的胡同与现在的胡同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那些美好往昔的失去感到惋惜。
三、感悟组
读后感是对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探究的重要形式,它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探究,并用准确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生活之间会有多种融通,他们会以自己的已有认知为基础产生新的观点,并且随着思维的深入,往往还会产生更加深邃、新颖、富有启发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而零碎的,必须经过筛选组织,只有将其用自己系统的语言整理出来,才是自己的成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鼓励并要求学生及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课后将其汇集成文,使这些智慧的火花以读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延伸,拓展了他们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并能充分体会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这种老村与老屋消失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常发生,曾经的老屋或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或无人问津,破旧不堪。而在前文,作者也提到‘老屋’不仅仅包裹着他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作者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所以这些老屋也成为游子们的牵挂和情感寄托,成为人们对过去的怀念,而这些老屋的消失,也说明了社会正在发展,正在进步,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可挽回的遗憾。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文化的保护”这段文字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感悟:文章讲述的是作者故乡的老村与老屋的消逝,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发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简陋古朴的旧时农家建筑渐渐被淘汰,代替它们的则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这既是一份喜悦,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但同时也是一种悲哀,一种时过境迁的悲凉。老村与老屋是游子的牵挂和游子的根系,更是社会文化的直接产物,所以每一次的变迁都是一份不可挽回的遗憾。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使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能够和谐共存。
四、仿写组
高尔基说:“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由此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仿写是实现知识迁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它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帮助他们在阅读体验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从而顺利地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有鉴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关注一些语言的细节,并抓住这一细节让其衍生出新的教学生成点,针对这些教学生成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些精彩语段进行仿写,让他们在参与中认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并领悟方法。
仿写不仅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扩展。此外,在成果交流展示中,可使学生获得创作的新鲜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教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这段文字时,笔者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各小组同学均写出了不错的文字。
第一小组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像沉睡许久的雄狮一般渐渐苏醒,而我像寒冬时节渴望阳光的花朵一样被它温暖,并给予它以欢欣与愉悦、激动与兴奋、热烈与高昂的赞美与热爱,用我这个炎黄子孙的一片赤诚与两行热泪”。
第二小组写道:“随着冬天的脚步,植物的叶片像飞舞的雪花纷纷飘落,而梅花却像严冬时节坚守边疆的战士傲然挺立,并给予冬天以馥郁而清淡、清新而醉人、芬芳而高雅的芳香,用它这个风雪战士的一片热情与一份坚毅”。
第三小组写道:“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古字和古书像陨落的烟花一样渐渐消失,而我却像历史画轴上的轴承妄图将这辉煌的文明镌刻,并给予它以激动与冷静、强烈与平淡、亲近与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炎黄子孙的一片痴心和一夜清梦”。
以学习小组展示成果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投入的阅读氛围,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交流的平台。在这种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协同地进行阅读,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多方面的共同提高。同时,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和友谊感在阅读成果交流中也得到良好体现,他们可以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也许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只是探索阅读教学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课堂上学生大胆自信的表现和优美流畅的表达,让笔者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们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课堂的主角、亮点,他们对文本细节的解读、阐释使课堂大放异彩。笔者将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完善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丰富且富有成效,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享受。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341400)
笔者在认真研读新课标阅读部分目标后,结合自身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步阅读法”,即积累、赏析、感悟、仿写。下面以王兆盛的散文《老村与老屋》(《黄河文学》2008年第7期)为例,进行课堂再现。在再现过程中,笔者将逐一落实“四步阅读法”,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亮点,让他们对文本形成关注,最终使他们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上绽放精彩。
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先把班上学生分成积累组、赏析组、感悟组、仿写组四个小组,然后发放阅读材料《老村与老屋》一文,并落实各组的阅读任务。以下是各小组学习的具体情况
一、积累组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时,圈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并掌握其用法。通过规范的积累训练,可给学生今后的阅读提供范例,使其养成良好习惯,不断丰富语言积累。
通过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展示的时候,积累组的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成果如下:颓败(tuí baì):颓废败坏;和煦(hé xù):温暖的;引吭(háng)高歌:放开嗓子大声歌唱;沁(qìn)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二、赏析组
语句是组成整篇文章的基础单位。对于课内文章的教学,品析语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沟通,让学生将课内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实现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具体来说,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联系上下文思考其含义及作用。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画出文章重点句或优美的词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此外,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成果展示环节,老师还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的赏析,老师在这期间再适时地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就可以娴熟地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让欣赏组的学生分析以下语句: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学生在展示成果时得出了以下结论:这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记忆里的胡同与现在的胡同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那些美好往昔的失去感到惋惜。
三、感悟组
读后感是对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探究的重要形式,它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探究,并用准确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生活之间会有多种融通,他们会以自己的已有认知为基础产生新的观点,并且随着思维的深入,往往还会产生更加深邃、新颖、富有启发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而零碎的,必须经过筛选组织,只有将其用自己系统的语言整理出来,才是自己的成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鼓励并要求学生及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课后将其汇集成文,使这些智慧的火花以读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延伸,拓展了他们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并能充分体会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这种老村与老屋消失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常发生,曾经的老屋或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或无人问津,破旧不堪。而在前文,作者也提到‘老屋’不仅仅包裹着他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作者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所以这些老屋也成为游子们的牵挂和情感寄托,成为人们对过去的怀念,而这些老屋的消失,也说明了社会正在发展,正在进步,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可挽回的遗憾。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文化的保护”这段文字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感悟:文章讲述的是作者故乡的老村与老屋的消逝,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发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简陋古朴的旧时农家建筑渐渐被淘汰,代替它们的则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这既是一份喜悦,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但同时也是一种悲哀,一种时过境迁的悲凉。老村与老屋是游子的牵挂和游子的根系,更是社会文化的直接产物,所以每一次的变迁都是一份不可挽回的遗憾。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使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能够和谐共存。
四、仿写组
高尔基说:“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由此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仿写是实现知识迁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它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帮助他们在阅读体验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从而顺利地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有鉴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关注一些语言的细节,并抓住这一细节让其衍生出新的教学生成点,针对这些教学生成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些精彩语段进行仿写,让他们在参与中认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并领悟方法。
仿写不仅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扩展。此外,在成果交流展示中,可使学生获得创作的新鲜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教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这段文字时,笔者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各小组同学均写出了不错的文字。
第一小组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像沉睡许久的雄狮一般渐渐苏醒,而我像寒冬时节渴望阳光的花朵一样被它温暖,并给予它以欢欣与愉悦、激动与兴奋、热烈与高昂的赞美与热爱,用我这个炎黄子孙的一片赤诚与两行热泪”。
第二小组写道:“随着冬天的脚步,植物的叶片像飞舞的雪花纷纷飘落,而梅花却像严冬时节坚守边疆的战士傲然挺立,并给予冬天以馥郁而清淡、清新而醉人、芬芳而高雅的芳香,用它这个风雪战士的一片热情与一份坚毅”。
第三小组写道:“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古字和古书像陨落的烟花一样渐渐消失,而我却像历史画轴上的轴承妄图将这辉煌的文明镌刻,并给予它以激动与冷静、强烈与平淡、亲近与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炎黄子孙的一片痴心和一夜清梦”。
以学习小组展示成果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投入的阅读氛围,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交流的平台。在这种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协同地进行阅读,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多方面的共同提高。同时,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和友谊感在阅读成果交流中也得到良好体现,他们可以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也许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只是探索阅读教学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课堂上学生大胆自信的表现和优美流畅的表达,让笔者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们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课堂的主角、亮点,他们对文本细节的解读、阐释使课堂大放异彩。笔者将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完善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丰富且富有成效,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享受。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3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