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为心之苗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论述莫泊桑小说的特点时说:“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够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这正是莫泊桑小说的独到之处。”他又说:“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通过分析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与若瑟夫父子的两处“凝视”的描写,我们就能清晰感受到这些特点。
  菲利普的凝视:左眼庸俗,右眼虚荣。小说写道: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若瑟夫的凝视:善良与同情的目光。文章这样描述: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两处描写,都写人物在认真看,目光都有一段时间专注的停留,可称为凝视。这普通的情节,耐人寻味之处何在?
  一、凝视揭示了两人的性格
  可以说,菲利普与儿子若瑟夫凝视的眼睛仿佛是能窥测他们灵魂的窗子,尽显其心灵的底色。看什么人,不仅受目力所及的影响,还要接受心灵的驱使与召唤。想看什么,是心的需要,看到什么,是心的收获,而看后的触动,则是心的真实暴露。菲利普庸俗与虚荣的小市民形象在这一刻展现无余。虚荣是菲利普性格的底色之一。小说开篇在描述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状况后写道: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本来生活拮据,却要每周一次“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散步,把每一天都看成是可能改变一家人命运的与于勒相逢的日子。而且,菲利普的表现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大海轮进港,他就会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菲利普太想摆脱贫穷了,天天梦想着跻身上流社会,这种远远高于现实生活水平的希望让他的心痛苦不已。而他又无法放下所谓的“梦想”,他性格中的虚荣左右着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生活没有更多的亮色,除了将于勒的书信“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
  随着曾令全家人“发愁”的二女儿的婚事顺利了结,“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看似只是一次旅行,但对菲利普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次巨大成功——他可以像富人一样生活了,这将给日后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甚至是可以对人炫耀的资本。这种巨大的心理满足让菲利普的感觉也出现了“错乱”,他要表现出更多、更足的富人的“范儿”。吸引他的不是旖旎的风光,而是几位贵妇人吃牡蛎时的“高贵的吃法”。对于贵妇人的吃法,小说描写得极其细致。这主要是菲利普观察得细,他找到了可以和他残缺灵魂相契合的东西,他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生活。于是他被“打动了”,并要自比为“绅士”,请家人也吃牡蛎,他也想让家人“高贵”一回。菲利普的凝视充分暴露了他的灵魂,在虚荣的山巅上,他跌入不幸的谷底。
  小说中的“我”——若瑟夫,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的角度说出来的。在小说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病态关系的层面上,“我”的出现给作品涂上一抹人性的亮色。
  在菲利普怀疑老水手就是于勒后,经过克拉丽丝的进一步的证实,再经过船长的最终确认,一家人朝思暮想的“财神”就在眼前,但已是令菲利普夫妇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了。“我”看了于勒叔叔的脸,凝视之后,心头百感交集:“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看似重复啰唆的话,强调了“我”对于勒亲人身份的认同,集中表现了“我”对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行为的不满。“我”对人的感情是朴素、自然的,“我”看于勒不像父母那样只会透过钱的方孔,“我”还能把于勒当做“亲叔叔”来看待,于是“我”认真看了叔叔,体认了他漂泊的穷愁苦旅。“我”的凝视,将一个天真善良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少年塑造得血肉丰满。
  二、凝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菲利普父子的凝视,都和下面的事件有密切的关联,在不知不觉之间推动情节的发展,并将小说主题鲜明地揭示出来。菲利普看贵妇人吃牡蛎,故作高雅,主动请女儿、女婿去吃牡蛎,进而发现卖牡蛎的年老水手疑似自己的弟弟于勒,于是发生了“躲于勒”的一幕。在情节链条上,菲利普的凝视初看似为闲笔,实为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平常的情节催生了故事的高潮,不能不令人为作者精巧的构思所折服。
  若瑟夫的凝视使他在心底真切同情起自己的“亲叔叔”来,使他能不顾母亲的责备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将自己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化为行动。而这个举动,对刻画若瑟夫的形象至关重要。眼中所见,亲叔叔形同流浪汉,心头所感,人间亲情何其薄!虽然是于勒的狼狈样子触发了若瑟夫的善心,10个铜子的情义却是无比贵重。
  三、凝视寄予了作者的喜恶
  作者以饱含幽默讽刺的笔调写菲利普的凝视,让菲利普置身于一场笑剧的核心,无情地让其承受命运“冰火两重天”的残酷打击,将人物性格中的丑展示无余。对于这个典型的小市民,对于这个将“以金钱为转移”作为处世态度,一心想爬上上流社会的菲利普,作者的批判是深刻的。借菲利普,作者讽刺和揭露了在资本主义思想腐蚀下人们的精神堕落。
  在若瑟夫身上则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作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目睹19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的虚伪自私、贪婪狡诈,其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全社会。但小说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寄托了作者对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的希望。我们看到,若瑟夫以少年之身,做出优于成人的善举,作者的嘉许之情不言而明。
  四、凝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比是多重的:有父子之间行为的对比,父子之间性格的对比;有母子之间行为的对比,母子之间性格的对比;有成人世界和少年心路的对比;有世俗假丑恶与理想真善美的对比。通过对比,清浊自现,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心为物役”,“眼为心之苗”,菲利普父子的凝视都投入了真感情,都打动了自己,让其灵魂在阳光下舞蹈。分析两处凝视,进而体会莫泊桑小说的莫泊桑的手法,别有收获。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154005)
其他文献
情与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情由境而生。《文心雕龙》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境对情起着凸显的作用,离开了特定的境,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当代作家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在创作时很注意通过对境的描写来表现情,形成特定的情境,使人回味无穷。但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很少看到对境的描写,他们往往直接叙事抒情,缺少情境的创设,情感表达苍白直露、浅薄无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
期刊
一、案例  教季羡林的《成功》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各自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巡视中,有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尤为激烈。我没有忍心去打扰,而是站在一旁听个究竟。原来,一组4人,竟有4种不同的答案。  甲:我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乙:这是个公式,应该不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吧。我认为是“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期刊
情感因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占据重要的因素,巧妙运用好这个因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下面,笔者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谈谈怎样利用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促进其心智成熟的。  一、自主预习先学,初步领悟情感  《秋天的怀念》一文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就是文中的母子之情,尤其是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残疾之后的痛苦、担忧之情,以及为儿子寻找今后的出路的焦虑之感,当
期刊
所谓“本色阅读”,这个说法化用于苏派语文名家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亦有不少语文人以“本色阅读”为主题进行过课题研究,这里不作赘述。秉承名师们的理念,我理解的“本色阅读”主要是指读者对文本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艺术特色等元素作出的本真的、深度的理解;它是一种追求本真的阅读目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阅读行为。  所谓“多维解读”,就是指从不同维度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重点,倾向
期刊
一、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系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第10课。  二、教学设计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确,像寓言、文言故事等篇幅短小的作品,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发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们不禁思考,怎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是符合教育教学本真的。近年来兴盛的“生态教学”理论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重视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也与时俱进,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课,旨在让学生于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对中国教师的一大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使中国的教学风格发生巨大
期刊
去年,在教学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深感难以把这样一篇含义深刻的借景抒情类散文讲解透彻。但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在备课时紧扣作者的情感线索,顿时使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豁然开朗。笔者有感于“情感”在解读文本中的重要性,故结合实例撰下文,以抒浅见。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情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艺术的内在标志。
期刊
阅读与写作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二者是相辅而行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出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实践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关于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已经提到很多,这里就不多赘述。
期刊
阅读是人们收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能力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劣,更是直接决定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度的快慢。  笔者在认真研读新课标阅读部分目标后,结合自身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步阅读法”,即积累、赏析、感悟、仿写。下面以王兆盛的散文《老村与老屋》(《黄河文学》2008年第7期)为例,进行课
期刊
传统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学生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因此,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即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写作十分头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