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的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上,而要挖掘文本中闪耀的人性光芒,有意识的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对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几点思考,并明确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美,体验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格。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课堂;情感体验
美好的情感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应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中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逐步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我们的情感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可能过多依赖于教参,照本宣科,不做积极主动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情绪性、自觉性、思考性。那么如何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悄然绽放呢?
笔者近几年在这方面做了些积极的尝试和思考,现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做如下阐述:
一、情感互相传递,打动别人先感动自己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在语文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的情感是相互传递,相互浸润的。教师要想用文本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则必须先被这种情感所打动。
由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与把握文本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
例如我在执教郭沫若《雷电颂》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师:有人说,黑暗的年代需要屈原那雷霆般的咆哮与呐喊,那么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吗?或者说你从屈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1:需要,我感受到了屈原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生2:我感受到了屈原那颗真心,那份真情,他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楚王看,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生3:我也感受到了屈原那敢于斗争的精神。他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了生命。
师:是的,屈原敢于斗争,他敢于爱也敢于恨。为恨,他撕心裂肺;为爱,他付出了真心真情.他于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在于此。现代社会崇拜快乐,北师大教授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也想对大家说,敢爱敢恨,付出了真心真情,也能够让我们快乐。前段时间,我看过一部电影《云水谣》,其中有句台词我印象深刻。“现代社会好男人、好女人太少了,多的是势利眼的女人和小心眼的男人。”是啊,像屈原这样敢爱敢恨的真男人是太少了。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多年以后当我们走上社会,面对现实的时候,重温这篇文章,也许你会得到温暖和力量。
笔者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对《雷电颂》中屈原这一人物形象赋予自己的理解,结合于丹《论语心得》中关于快乐的阐释和电影《云水谣》中描述现代社会人性的台词,并融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于是就有了以上的那段独白。我想,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二、深刻的思想蕴育充沛而真挚的情感,要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没有深刻的思想就难以有深刻的认知。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深刻的人,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应该充满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只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从更高的思想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再现作品的情感。
例如我在研讨布封《马》这篇课文时,关注到了文中马“眼睛”这一细节,节录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在野马的眼中看到高贵、平等的灵魂,却从家马的眼里读出了迎合与胆怯,不一样的马有着不一样的灵魂和命运,那么我们人类呢?我们又应该怎样生活?你能举例谈谈吗?
生1:我们应该过着自由、宁静的生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2:我们应该过着有信念、有尊严的生活,就像……刘胡兰,她有理想,有信念,毛主席不是评价她“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吗?
师:大家说的很好,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下面也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历史名人和文学作品是如何描述的。
师出示相关材料(具体文字略,内容包含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片段等)。
师: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自由与平等,古往今来有许多人、许多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文中,自由平等和高贵,成就了野马的幸福生活。同学们,你能来描绘一下我们的幸福生活吗?
生挥笔书写,师生讨论交流。
在上述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表达感情来唤起感情的,蕴涵于作品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正是为了唤起欣賞者同样的感情。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健康的情感。此外文字材料的拓展与延伸很有必要,例如上述课堂里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介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片段都是对学生知识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学生情感的再次冲击。而让学生来描绘他们的幸福生活,则也是他们的再一次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学校里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人们心灵里——首先在我们感情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担任着“导演”这一职务,则可以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欣赏对象的审美理解,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性情,在学生的“感情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 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善于表达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还原”好文章的情感,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语言。好的语文教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情感,要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要有轻重缓急,情感表达或激昂慷慨,或深沉哀婉,或轻快流畅。
(一)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从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语文文本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如上文提到的《雷电颂》中教师本人慷慨激昂的朗诵、《简爱》经典片段教深情演绎的感人对白等都是非常好的情感冲击点。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衔接过渡语、结束语
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感的突破口。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此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满怀感情地引导、讲解与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慎密,情感较为散乱,如果这时教师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设计得好,能理清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内涵,激发、升华他们的情感。
如在执教李白《行路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他是一位儒生,遍览诗书,情系苍生,心怀社稷;他是一位仙翁,隐居深山,炼丹求道,自在心意;他是一位侠客,漫游神州,行侠仗义,豪情纵横。他好象是突出万山间的高峰,容纳百川的大海,灿烂列宿间的一片寒光皎洁的明月,云蒸霞蔚东方的一轮金芒四射的太阳。他是谁?他就是诗仙——李白!
再如我在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一贬再贬,最后客死异乡,但他始终饱含人间温情和超越的智慧。他的诗词是宏伟的叹息,是壮阔的悲哀,是深情的眷恋,而这些,不正是他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不要为是是非非扼腕,不要为自己的老大无成感伤。要知道,个人的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宏阔壮烈的历史巨变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矫揉造作,那么可怜可笑。苏轼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这才是真正的豪放,人生境界的豪放。
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在设计导语、衔接过渡语、结束语时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于漪曾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教师应关注自己的言语表达,随时锤炼课堂语言,努力让自己的语言精彩闪光。我们还应该努力做好课堂预设中语言表述,设计好导语、衔接过渡语、结束语等语言表述,努力让学生沉浸于我们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
四、情感借助于音乐,使课文的精髓与音乐的灵魂融为一体
把音樂与文字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文本语言的内涵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我曾有过成功的尝试,优美的旋律对于激发语文教学的情感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用音乐导入,可以营造与课文意境相和谐的气氛,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赏析文本奠定感情基调。在美妙音乐的陪伴下,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溢满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诠释;在讲读中引入音乐,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解读文本;用音乐妙助结尾,可以为课堂创设高潮,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另一个高度,学生的思想也会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文讲述的《雷电颂》一例中,我的设计就是以音乐结束。当我说到,“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多年以后当我们走上社会,面对现实的时候,重温这篇文章,也许你会得到温暖和力量。”这时我为学生朗诵了一段话:
屈原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了一片真情,这真情真美;屈原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了一颗痴心,这痴心无罪;他把自己的一生当作白纸,写上了无怨无悔;他深深地明白,爱是多么可贵,贵在有所作为。他还告诉温暖我们,面对生活要敞开心扉,因为成败无所谓。
而这段话恰恰就是我根据《射雕英雄传》片尾曲《真情真美》的歌词改编的。随后我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屈原,感受那份真心真情。”说完,我播放《真情真美》,慷慨激昂的课堂就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让人回味与沉思。
在上文讲述的《马》一例中,我的设计也是以音乐结束。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马》中所蕴涵的情感主题与歌手许巍所唱的《蓝莲花》是多么的和谐。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
在歌声响起前,师生已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自由,有关幸福,有理想的情感氛围。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聆听这首这么有震撼力的歌曲,使得师生共同的这块“情感海绵”吸取了歌声中的艺术水分,更加滋润丰盈起来。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分量和艺术的张力。课堂是需要亮点的,在合适的时间引入与课文相呼应的音乐,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课文的精髓与音乐的灵魂融为一体。
情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感到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能让这种快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让你我更加努力,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得更绚丽。
参考文献:
[1]陈宏.把握语文情感教学的关键点〔N〕.教育导报,2008-6-19.
[2]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王松泉、王相文.语文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课堂;情感体验
美好的情感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应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中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逐步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我们的情感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可能过多依赖于教参,照本宣科,不做积极主动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情绪性、自觉性、思考性。那么如何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悄然绽放呢?
笔者近几年在这方面做了些积极的尝试和思考,现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做如下阐述:
一、情感互相传递,打动别人先感动自己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在语文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的情感是相互传递,相互浸润的。教师要想用文本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则必须先被这种情感所打动。
由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与把握文本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
例如我在执教郭沫若《雷电颂》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师:有人说,黑暗的年代需要屈原那雷霆般的咆哮与呐喊,那么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吗?或者说你从屈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1:需要,我感受到了屈原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生2:我感受到了屈原那颗真心,那份真情,他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楚王看,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生3:我也感受到了屈原那敢于斗争的精神。他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了生命。
师:是的,屈原敢于斗争,他敢于爱也敢于恨。为恨,他撕心裂肺;为爱,他付出了真心真情.他于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在于此。现代社会崇拜快乐,北师大教授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也想对大家说,敢爱敢恨,付出了真心真情,也能够让我们快乐。前段时间,我看过一部电影《云水谣》,其中有句台词我印象深刻。“现代社会好男人、好女人太少了,多的是势利眼的女人和小心眼的男人。”是啊,像屈原这样敢爱敢恨的真男人是太少了。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多年以后当我们走上社会,面对现实的时候,重温这篇文章,也许你会得到温暖和力量。
笔者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对《雷电颂》中屈原这一人物形象赋予自己的理解,结合于丹《论语心得》中关于快乐的阐释和电影《云水谣》中描述现代社会人性的台词,并融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于是就有了以上的那段独白。我想,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二、深刻的思想蕴育充沛而真挚的情感,要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没有深刻的思想就难以有深刻的认知。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深刻的人,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应该充满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只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从更高的思想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再现作品的情感。
例如我在研讨布封《马》这篇课文时,关注到了文中马“眼睛”这一细节,节录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在野马的眼中看到高贵、平等的灵魂,却从家马的眼里读出了迎合与胆怯,不一样的马有着不一样的灵魂和命运,那么我们人类呢?我们又应该怎样生活?你能举例谈谈吗?
生1:我们应该过着自由、宁静的生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2:我们应该过着有信念、有尊严的生活,就像……刘胡兰,她有理想,有信念,毛主席不是评价她“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吗?
师:大家说的很好,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下面也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历史名人和文学作品是如何描述的。
师出示相关材料(具体文字略,内容包含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片段等)。
师: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自由与平等,古往今来有许多人、许多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文中,自由平等和高贵,成就了野马的幸福生活。同学们,你能来描绘一下我们的幸福生活吗?
生挥笔书写,师生讨论交流。
在上述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表达感情来唤起感情的,蕴涵于作品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正是为了唤起欣賞者同样的感情。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健康的情感。此外文字材料的拓展与延伸很有必要,例如上述课堂里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介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片段都是对学生知识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学生情感的再次冲击。而让学生来描绘他们的幸福生活,则也是他们的再一次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学校里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人们心灵里——首先在我们感情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担任着“导演”这一职务,则可以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欣赏对象的审美理解,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性情,在学生的“感情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 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善于表达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还原”好文章的情感,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语言。好的语文教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情感,要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要有轻重缓急,情感表达或激昂慷慨,或深沉哀婉,或轻快流畅。
(一)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从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语文文本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如上文提到的《雷电颂》中教师本人慷慨激昂的朗诵、《简爱》经典片段教深情演绎的感人对白等都是非常好的情感冲击点。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衔接过渡语、结束语
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感的突破口。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此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满怀感情地引导、讲解与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慎密,情感较为散乱,如果这时教师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设计得好,能理清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内涵,激发、升华他们的情感。
如在执教李白《行路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他是一位儒生,遍览诗书,情系苍生,心怀社稷;他是一位仙翁,隐居深山,炼丹求道,自在心意;他是一位侠客,漫游神州,行侠仗义,豪情纵横。他好象是突出万山间的高峰,容纳百川的大海,灿烂列宿间的一片寒光皎洁的明月,云蒸霞蔚东方的一轮金芒四射的太阳。他是谁?他就是诗仙——李白!
再如我在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一贬再贬,最后客死异乡,但他始终饱含人间温情和超越的智慧。他的诗词是宏伟的叹息,是壮阔的悲哀,是深情的眷恋,而这些,不正是他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不要为是是非非扼腕,不要为自己的老大无成感伤。要知道,个人的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宏阔壮烈的历史巨变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矫揉造作,那么可怜可笑。苏轼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这才是真正的豪放,人生境界的豪放。
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在设计导语、衔接过渡语、结束语时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于漪曾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教师应关注自己的言语表达,随时锤炼课堂语言,努力让自己的语言精彩闪光。我们还应该努力做好课堂预设中语言表述,设计好导语、衔接过渡语、结束语等语言表述,努力让学生沉浸于我们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
四、情感借助于音乐,使课文的精髓与音乐的灵魂融为一体
把音樂与文字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文本语言的内涵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我曾有过成功的尝试,优美的旋律对于激发语文教学的情感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用音乐导入,可以营造与课文意境相和谐的气氛,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赏析文本奠定感情基调。在美妙音乐的陪伴下,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溢满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诠释;在讲读中引入音乐,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解读文本;用音乐妙助结尾,可以为课堂创设高潮,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另一个高度,学生的思想也会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文讲述的《雷电颂》一例中,我的设计就是以音乐结束。当我说到,“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多年以后当我们走上社会,面对现实的时候,重温这篇文章,也许你会得到温暖和力量。”这时我为学生朗诵了一段话:
屈原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了一片真情,这真情真美;屈原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了一颗痴心,这痴心无罪;他把自己的一生当作白纸,写上了无怨无悔;他深深地明白,爱是多么可贵,贵在有所作为。他还告诉温暖我们,面对生活要敞开心扉,因为成败无所谓。
而这段话恰恰就是我根据《射雕英雄传》片尾曲《真情真美》的歌词改编的。随后我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屈原,感受那份真心真情。”说完,我播放《真情真美》,慷慨激昂的课堂就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让人回味与沉思。
在上文讲述的《马》一例中,我的设计也是以音乐结束。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马》中所蕴涵的情感主题与歌手许巍所唱的《蓝莲花》是多么的和谐。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
在歌声响起前,师生已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自由,有关幸福,有理想的情感氛围。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聆听这首这么有震撼力的歌曲,使得师生共同的这块“情感海绵”吸取了歌声中的艺术水分,更加滋润丰盈起来。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分量和艺术的张力。课堂是需要亮点的,在合适的时间引入与课文相呼应的音乐,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课文的精髓与音乐的灵魂融为一体。
情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感到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能让这种快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让你我更加努力,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得更绚丽。
参考文献:
[1]陈宏.把握语文情感教学的关键点〔N〕.教育导报,2008-6-19.
[2]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王松泉、王相文.语文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