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学习评价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必然追求,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在全面实施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升,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大胆地积极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它是提高课堂教学革新的期待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今后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学生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反思——实践——反思,消除课堂的极“左”现象,因而,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研究》课题,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革新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研究的内容: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述说学习评价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能体现出有效、高质、创新的特征。
研究的目标
1、调查分析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的理念。
2、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训练模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
4、努力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客观化、科学化和实用化。
三、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评价、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分析,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推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践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四、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获得“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多能型的人才。
2、针对性原则:针对各年级的教学特点,密切联系小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实际,课堂训练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要求,抓全面、促个性。
3、知行统一原则: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出发,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拟写反思计划,改进课堂教学,在教科研改革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学习法,问题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教学研讨法等。
五、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2)填写课题申报表;(3)拟定研究方案,展开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6年5月—2016年8月)。这一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进行课题的中期小结,撰写教学论文,交流经验;(2)进一步提炼完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及时整理。
第四阶段(2016年8月-2017年2月)。这一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分析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研究的措施
1、课题组研究人员
课题组组长:贾凤梅;课题组成员:肖守政 曾芳 肖琴 王晓慧。贾凤梅、肖守政、曾芳、肖琴、均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王晓慧老师是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二小学
2、构建学习型队伍的运行机制
课题领导小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加强理论修养,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取经、充电,组织带领全校教师探讨课堂教学方法,互相评价,及时反思,为继续研究打下坚实有效的坚实基础。
3、构建研究的合作交流机制
成立“青蓝工程”联手帮扶制、师生接对帮扶制、生生互动“小老师”制和年级平行班互查互评制等。
六、研究的对象和操作程序
以本部的六个年级12个班,420名学生的语文发展为研究对象,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来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计划,将取得的初步研究经验继续带入渠江镇第一小学,对138名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进行有效性实施研究。
操作程序:明标——激趣——实践——反思
在分散研究的基礎上,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教学实践、反思总结,课题组人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尝试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环节的每一个过程,把预习指导、设计提问、朗读指导、评价、练习等学习评价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适用于教学各环节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操作过程
1、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教学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将遇见的问题形成共识,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把教研活动作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窗口。 2、推进备课革新:我们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
3、改进研讨课::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一课多教:一般来讲,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作风的研究态度,更好促进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领悟掌控能力。
4、提倡互动评课: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 ,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5、优化内化教学方案:课改专家崔允漷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1)创设氛围,带动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种子,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2)留足时间,倡导阅读。语文是一个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我的阅读。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举措
经过近二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研究与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了明显的收获。
1.营造了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校园里教科研氛围浓厚,教育教学硕果累累。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两年内有2个市级立项课题研究齐驱并驾(《六年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探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提升,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師向学习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2. 促进了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理论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逐渐提升,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随笔反思,其中十多篇在省、市、县比赛中获奖或交流。
3.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我们课题组认为主要是得益于三点:(1)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多阅读、精练题。(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互动,了解学情,保持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让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习评价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必然追求,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在全面实施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升,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大胆地积极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它是提高课堂教学革新的期待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今后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学生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反思——实践——反思,消除课堂的极“左”现象,因而,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研究》课题,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革新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研究的内容: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述说学习评价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能体现出有效、高质、创新的特征。
研究的目标
1、调查分析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的理念。
2、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训练模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
4、努力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客观化、科学化和实用化。
三、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评价、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分析,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推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践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四、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获得“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多能型的人才。
2、针对性原则:针对各年级的教学特点,密切联系小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实际,课堂训练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要求,抓全面、促个性。
3、知行统一原则: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出发,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拟写反思计划,改进课堂教学,在教科研改革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学习法,问题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教学研讨法等。
五、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2)填写课题申报表;(3)拟定研究方案,展开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6年5月—2016年8月)。这一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进行课题的中期小结,撰写教学论文,交流经验;(2)进一步提炼完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及时整理。
第四阶段(2016年8月-2017年2月)。这一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分析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研究的措施
1、课题组研究人员
课题组组长:贾凤梅;课题组成员:肖守政 曾芳 肖琴 王晓慧。贾凤梅、肖守政、曾芳、肖琴、均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王晓慧老师是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二小学
2、构建学习型队伍的运行机制
课题领导小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加强理论修养,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取经、充电,组织带领全校教师探讨课堂教学方法,互相评价,及时反思,为继续研究打下坚实有效的坚实基础。
3、构建研究的合作交流机制
成立“青蓝工程”联手帮扶制、师生接对帮扶制、生生互动“小老师”制和年级平行班互查互评制等。
六、研究的对象和操作程序
以本部的六个年级12个班,420名学生的语文发展为研究对象,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来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计划,将取得的初步研究经验继续带入渠江镇第一小学,对138名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进行有效性实施研究。
操作程序:明标——激趣——实践——反思
在分散研究的基礎上,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教学实践、反思总结,课题组人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尝试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环节的每一个过程,把预习指导、设计提问、朗读指导、评价、练习等学习评价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适用于教学各环节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操作过程
1、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教学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将遇见的问题形成共识,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把教研活动作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窗口。 2、推进备课革新:我们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
3、改进研讨课::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一课多教:一般来讲,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作风的研究态度,更好促进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领悟掌控能力。
4、提倡互动评课: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 ,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5、优化内化教学方案:课改专家崔允漷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1)创设氛围,带动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种子,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2)留足时间,倡导阅读。语文是一个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我的阅读。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举措
经过近二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研究与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了明显的收获。
1.营造了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校园里教科研氛围浓厚,教育教学硕果累累。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两年内有2个市级立项课题研究齐驱并驾(《六年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探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提升,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師向学习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2. 促进了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理论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逐渐提升,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随笔反思,其中十多篇在省、市、县比赛中获奖或交流。
3.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我们课题组认为主要是得益于三点:(1)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多阅读、精练题。(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互动,了解学情,保持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让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