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说明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数学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对数学感到新鲜又有吸引力,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数学学习 学生需要 活动方案 活动过程 参与 “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说明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数学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愉快的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感到新鲜又有吸引力,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在课堂上开展生动而有效的数学活动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驱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来。
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自编游戏、儿歌,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有“让位”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首先教师要有“让位”意识。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发现问题,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在分析、探讨、论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得出结论。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填鸭式”的空洞符号、抽象概念的直接灌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必须有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预设,要考虑教师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怎么学;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发展;活动过程,要巧妙点拨,更要指导适度,要把握学生学情,更要把握课堂生成。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主体“让位”,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力求服务与指导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活动课堂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三﹑在活动中“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本领和方法去主动建构,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发现新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我采用了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内在联系。在揭示出课题以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想来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在启发学生回答出想要研究边和角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来研究边、角之类的图形知识的?使学生明确可以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等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整个过程中,我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己探索﹑发现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在活动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以人为本,弘扬个性”是课改的灵魂。通过活动,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只有准确定位课堂,做到“蹲下身”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做数学”,从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成为活动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数学学习 学生需要 活动方案 活动过程 参与 “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说明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数学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愉快的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感到新鲜又有吸引力,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在课堂上开展生动而有效的数学活动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驱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来。
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自编游戏、儿歌,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有“让位”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首先教师要有“让位”意识。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发现问题,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在分析、探讨、论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得出结论。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填鸭式”的空洞符号、抽象概念的直接灌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必须有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预设,要考虑教师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怎么学;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发展;活动过程,要巧妙点拨,更要指导适度,要把握学生学情,更要把握课堂生成。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主体“让位”,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力求服务与指导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活动课堂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三﹑在活动中“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本领和方法去主动建构,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发现新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我采用了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内在联系。在揭示出课题以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想来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在启发学生回答出想要研究边和角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来研究边、角之类的图形知识的?使学生明确可以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等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整个过程中,我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己探索﹑发现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在活动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以人为本,弘扬个性”是课改的灵魂。通过活动,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只有准确定位课堂,做到“蹲下身”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做数学”,从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成为活动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