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云彩学语文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进入初中,怎样才能学好语文?一般家长和学生的思维是消灭遮住我们头上的云彩,看清天空的浩瀚,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消除困难,达到理想的境界。但困难有时会不断出现,那样我们就可能会处于永远的被动,为什么我们不去寻找爬上云彩之上的途径呢?
  途径一:积累——充分利用“边角料”。所谓“边角料”,是指时间的空隙,进入初中后,由于学科知识的加深,课业负担的加重,很多学生反映没有时间预习,没有时间复习。其实,进了初中后学习语文需要充分利用“边角料”,如在静静等待上课的二分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可以记忆一句名言,可以背诵一段诗歌,也可以阅读一段文字,可以欣赏一幅画,可以听一段音乐;如在中午或晚饭就餐时,可以和大人或同学聊聊感兴趣的话题;又如在晚上上床休息时,可以看一篇小文章,读一则小故事,既让自己心情得到放松,也使自己增加一点阅读量。所谓“边角料”,还指内容的多样。进入初中后,人们常常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总是针对考什么而思考学什么,这样的思考和行为让语文学习的提高失去了基础。利用好“边角料”就是要既学习书本内的,还要学习书本外的;既要了解校内的,还要了解校外的;既要注重课堂内的,还要注意课堂外的;既要了解文本的,还要了解生活的。多方面知识的积累才能夯实语文基础,才能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犹如煲汤,要花时间还要有各种原料。
  语文学习就是在阅读中提升,在记忆中明晰,在思考中深刻,在聆听中净化,在交流中成熟。
  途径二:阅读——“读进去”更要“读出来”。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奔忙于繁多的练习和字词句含义的挖掘里,阅读必须“既读得进去又读得出来”。阅读是对话,这种对话分为三个层面:与自己对话,就是阅读之时边读边思,自己不断与心灵交流,常常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围绕“写了什么”进行;与师生对话,这是自己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重点探讨“怎么写的”;与作者对话,思考“写得如何,能否更好”的问题。
  七八年级时,学生要更多的关注“读得进去”的问题,进入九年级,学生就要能够“读得出来”。读得出来,就是要关注阅读的内容“写得如何,能否更好”。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必须做到不被名家所吓,不被名作所惑,不被资料所累,读出自己的感受,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悟。读得出来,就是要用所获知识,所悟道理,所得方法来指导生活,理解社会,认识世界。
  学生还要能够在这“进”与“出”的过程中,进行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在“去”与“来”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体验,进行感悟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进去”与“出来”中,形成语文素养。学习语文就是要懂得欣赏,能形成思想。
  途径三:写作——不断追寻“更高境界”。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与感悟两个方面,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方面,“说”是口语表达,“写”是书面表达,说是由读到写的桥梁,写是积累、加工、内化知识后的运用,这是运用阶段。
  写作文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一般的作文并不是难事,但要写出满意的作文并不是易事。我们的问题常常出在立意乏新上。立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写作之时学会思考、比较、力争创新。要在不断的追求中一步步走向更高境界。立意的境界可以分为“三重天”。一重天,就是第一眼看见题目便决定想写的,这往往是凭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几乎没有经过思考,完全是一种潜意识,一种自然。如果就这样动笔写作,常常是比较草率的,写起来看似顺手,但因为大家都容易想到,因此很难出彩。二重天,就是抛开第一次的想法,经过思考后得到的比第一次完美的结果。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提升,在思考中注意提炼,在选择中注意比较,在舍弃中注意深刻。这肯定会是一种痛,但痛中常常孕育着精彩。三重天,就是再次深入思考,重新分析,通过比较,推敲,筛选,跳出俗套,透过现象,更细,更全,更新,更深,真正“深思熟虑”,从而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想别人没有想的,写别人没有写的,这才是最高境界。
  如果学生语文学习中被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学生爬得还不够高。永远要记住,在某个高度上,就没有风雨云层。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上升到云层之上的这种种方法。
其他文献
《文化生活》在呈现方式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用鲜活的生活案例来呈现问题,以循循善诱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路径是:教材及教师情境化知识──学生探究、实践──学生提炼、获取新知识。为此,我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尝试搭“台”,放飞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一、铺设平台,让学生学会主动“
近来我为左右而为难.我这一周上课的内容的是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基本认识,难点在于左右的相对性.这个相对性,可是害苦了我.所谓相对,关键在于参照物的不同,到底是观察者的左右,还是观察对象的左右.看似简单的一年级数学题,却让我费了不少脑筋.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对于左右的教学,看法还挺多,主要的有这两种:  一、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分类来判断.如果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一排水果,那么观察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增强他们探究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但是,不少人对质疑的认识和实践尚停留在较为狭窄的阶段,认为质疑就是让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或者只是把质疑当作一个教学步骤,放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这样,虽然课堂上也可能一度显得很活跃,但在这一过程结束后,学生的思维状态便会从兴奋走向抑制,探究的欲望亦随之而减弱。  
提高课堂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一直都是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对课堂有充分的、科学的预设.没有预设而期望高效课堂随机生成是不作为的,是不负责任的.  科学预设“正面”凸显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背面”尊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倾注的是深刻的智慧,体现的是深厚的人文关怀,收获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高效的课堂.下面谈谈应怎样
现在不少学生普遍厌学成风,要将他们慵懒的“学习激情”跟“畅饮无限、魅力无穷”的可乐饮品等同起来,在很多视课堂教学为畏途的教师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世事无绝对,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紧紧抓住学生对地理的新鲜感,围绕“地理兴趣培养”来组织教学,就有可能收到“可乐效应般”的教学效果。    一、拆卸地球仪,让学生从教具学起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记得我读初一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学校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采取情境导入式、合作体验式、设疑探究式等一系列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式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在教学中,我首先运用了“情境导入式”。在一节课的开头,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
背景和目的:冠心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约占30%-40%,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ST段抬高性心
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为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鲜活的情境、丰满的意境,把他们引入课文那独特的、丰富的文字世界里,让他们快乐地在文字的海洋里游弋,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自觉地广泛阅读和在社会“大语文”环境中积极地学习和实践,实现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教师融导学者、演讲者、表演者于一体,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有趣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是以教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