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可乐效应般的地理课堂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alz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不少学生普遍厌学成风,要将他们慵懒的“学习激情”跟“畅饮无限、魅力无穷”的可乐饮品等同起来,在很多视课堂教学为畏途的教师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世事无绝对,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紧紧抓住学生对地理的新鲜感,围绕“地理兴趣培养”来组织教学,就有可能收到“可乐效应般”的教学效果。
  
  一、拆卸地球仪,让学生从教具学起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记得我读初一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学校教具紧缺的缘故,教师是绝对不允许学生触摸一下地球仪的,从当时流行至今的经典话语是:“这么金(珍)贵的东西,万一弄坏了谁赔?”这个不成理由的理由造成了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至今都说不清地球仪的结构,更不要说拆卸、组装了,学习中师生们只能对着地球仪“看图说话”:“哦,那东东就叫地球仪!”
  为打破“教具不能乱碰”的固有思维,剔除人为涂抹在教具上的“神秘色彩”,在“地球仪”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多地将数个地球仪带入学生中间,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通过拆卸方法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通常是由地球模型、弧形支架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地球模型是按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制作的球体,制作材料通常是厚纸板或塑料,材料的优点是轻便;地球模型的主色调是蓝色,那是广阔海洋的颜色,因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是海洋,这跟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一模一样;地球仪上有海有陆,它们是地球海陆分布的缩影;地球仪上有很多垂直相交的弧线或圆圈,有的是经线,有的是纬线,它们各有自己的刻度,经线和纬线构成经纬网,通过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弧形支架是一段半圆弧,上面等分标明一些刻度,正中间为0度,依照上北下南原则,向北向南各分为90度,每一个刻度都能与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吻合;弧形支架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塑胶,前者坚固,后者轻便。地球仪底座通常用铸铁或塑胶制作,作用是用来支撑、固定地球模型。
  正确组装的地球仪能灵活转动,支架的上端旋转点为北极,下端旋转点为南极。我们使用地球仪时要养成自西向东徐徐轻旋“阅读”的良好习惯。
  通过拆卸、组装、触摸、旋转、应用,学生们大多数能对地球仪“兴趣浓厚、了如指掌、娓娓而谈”——当将地球仪旋转到索马里海盆时,很多学生会不约而同说:“哇!索马里海盗出没的地方!”而当地球仪旋转到美洲时,许多学生就会展开联想说:“南、北美洲就像一对双胞胎,中美地峡好比是脐带!”看着学生的那个满足感,仿佛是他们发现了世界。
  
  二、化繁为简,引导学生用土豆切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新教材是一套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目标的、图文并茂的好教材。但玉不掩瑕,教材中的某些设置并非尽善尽美,它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改进、勇于探索,找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最佳切入点来提升教学。以“等高线与地形图”为例,教材在通过“活动”强化“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概念之后,花整页版面设置了“用土豆制作等高线示意图”活动。
  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个设置新颖、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对于城市(实验室设施良好,透明玻璃水盆比土豆容易找到)学生来说,确实既新鲜又秀气,但对于农村(土豆满地扔,却不知透明玻璃盆为何物)学生来说,想自己动手做实验就未免有点难度了。另外,若非积极实践,认真钻研,还真难发现活动方案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常识性错误。按照“活动”图文说法:对半切开的土豆能在透明玻璃盆里“描绘”出0、2、4、6、8厘米的等高线,依此类推,那么这个土豆的“半径”应当说不低于9~10厘米,其“直径”则在18~20厘米之间,差不多有小皮球那么大,这叫通常只有拳头大小(直径约8~10厘米)的土豆怎么办?师生们到哪里找如此巨大的“大土豆”来做实验?
  在教学中,我结合本地区实际,及时将“活动”调整如下:1. 每两位学生自备大土豆(直径约10厘米)一个,小切刀一把,干毛巾一条(干碎布也可),小棒(筷子等)一根;2. 用小刀将土豆对半切开,每人一半;3. 用小木棒由顶至底在半个土豆上垂直扎两个孔(要求垂直于已有切面);4. 按1厘米厚度将土豆等分切成若干块,要求切面与原有切面平行;5. 用干布、毛巾吸干切片水分;6. 通过原有切片小棒眼在纸上画点定位(两个点),并绘出切片轮廓;7. 以两点定位,依次画出其余切片的轮廓;8. 按1厘米代表若干的标准标明各条闭合曲线的“海拔”,在图下方注明“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三、开动脑筋,用透明塑胶板演示南、北极上空所见地球自转方向
  
  众所周知,地球是个悬浮于浩瀚太空中的巨大天体,因而论及其运转需要具有非凡的空间想象力。借助地球仪,学生们非常快就掌握了“从侧面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但是谈到“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说:“想像不出,理解不了!”尽管我用地球仪做了多次演示,解说至口干舌燥,还是有很多学生领会不了。我冥思苦想了两天,通过试验,想出用透明塑胶板演示南北极观看地球自转的方法:即在透明塑胶板正、反面分别标明南极或北极,然后以“极点”为中心,在其中一面绘上环形箭头,代表相应的地球自转方向——选用南极一侧时,按顺时针方向;选用北极一侧时,则按逆时针方向。演示时,我将满怀好奇的学生分成南、北两大组,一组在“南极上空”,另一组在“北极上空”。随着“地球缓缓自转”,“南极上空”的学生大喊“顺时针”,“北极上空”的学生则高声说“逆时针”。等到双方调换位置再观察时,南、北双方都默不作声了,因为他们观看到与刚才截然相反的结果。
  
  四、巧用他物,引导学生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导学生如何读图、用图。要读懂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是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其中有指向标的地图看似简单,学生们却常常判断出错。为帮助学生掌握要领,我引导学生借用他物,如笔、小棒、手等,方法是将笔(或他物)压在地图指向标上,笔尖指示北方,然后转动地图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式,方法简便易掌握,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它轻松判段出“正确方向”。
  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我们虽然很难节节课“挖空心思、穷尽心智”来“哄”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但能多动点脑筋、讲究点艺术,也是一种吸引。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智慧型教师”是当今德育领域常提起的一个词。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智慧型教师就是能够在班级日常管理细节中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有效巧妙地处理班级事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琐碎的小事中体现智慧,并让智慧在小事中升华。  某日下午6点,高三的课室显得格外安静,很多学生都早早地回到了课室抓紧时间复习。我小心翼翼地踱步走进课室,每一步都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打扰全情投入复习当中的孩子们。  
开学第一天,教务处就把转学名单发放到了我手中,我接到的是一个叫“文清”的小女孩的名字。面对这个名字,我不禁联想到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文清,猜想她一定是个聪明美丽的小女孩,我竟然盼望着她早点到来。  下午,我刚刚来到办公室,一位年轻的妇女径直向我走来,微笑着问道:“您就是耿老师吧?”我急忙站起来迎接:“您是……”没等我把话说完,她忙微笑着向我解释到:“耿老师,我是文清的妈妈,我把她给您送来了。”我顺着她
题目:(满分14分)已知曲线C:y=x2与直线l:x-y+2=0交于两点A(xA,yA)和B(xB,yB),且xA,解得a∈(-2,4).  参考解法1或解法2,可求得a=±.因为±∈(-2,4),故满足条件的a的最小值为-.  解法4 利用正弦定理.  如图2,曲线G的方程可化为(x-a)2+(y-2)2=,易知点R的坐标为(0,2).依题意,只需考虑a<0的情况. 当aRN=,故在线段AB上可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正如语言学家David Wilkins所说:“没有语法几乎不能交流思想,没有词汇根本不能交流思想。”传统的教师讲单词、学生背记单词的词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词汇教学方法。词汇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实践中作了这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词汇教学应有以下一些特点: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科
目的: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及死亡率持续增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
《文化生活》在呈现方式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用鲜活的生活案例来呈现问题,以循循善诱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路径是:教材及教师情境化知识──学生探究、实践──学生提炼、获取新知识。为此,我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尝试搭“台”,放飞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一、铺设平台,让学生学会主动“
近来我为左右而为难.我这一周上课的内容的是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基本认识,难点在于左右的相对性.这个相对性,可是害苦了我.所谓相对,关键在于参照物的不同,到底是观察者的左右,还是观察对象的左右.看似简单的一年级数学题,却让我费了不少脑筋.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对于左右的教学,看法还挺多,主要的有这两种:  一、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分类来判断.如果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一排水果,那么观察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增强他们探究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但是,不少人对质疑的认识和实践尚停留在较为狭窄的阶段,认为质疑就是让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或者只是把质疑当作一个教学步骤,放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这样,虽然课堂上也可能一度显得很活跃,但在这一过程结束后,学生的思维状态便会从兴奋走向抑制,探究的欲望亦随之而减弱。  
提高课堂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一直都是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对课堂有充分的、科学的预设.没有预设而期望高效课堂随机生成是不作为的,是不负责任的.  科学预设“正面”凸显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背面”尊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倾注的是深刻的智慧,体现的是深厚的人文关怀,收获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高效的课堂.下面谈谈应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