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问我:“老师,这些物理题您一讲就明白,回去自己做怎么就不会呢?”。针对学生问我的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是学生自己不会分析,才没有思路,如果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题目稍有变化他们自己也能做出来了。下面就是我平时用到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一、一般的计算题都是从求入手。例如:有一辆自重2000kg的6轮汽车,装货10t,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2,求这辆汽车对路面的压强。分析:求压强首先想到压强公式P=F/S,想算出压强需要先求出压力和受力面积,再想压力等于什么呢?F=G,重力G又等于什么呢?G=mg,m、g都已知,F可求了。受力面积S好求,S=6×0.02m2.二、学到浮力的时候,学生普遍感觉浮力的题有点难,觉得给出的条件少,无从下手。于是我又想到另一种方法:浮力的题不会时“看状态”。例如:某一冰山体积为V,位于海面下的体积为V1,则V1:V=____。(ρ冰=0.9×103kg/m3、ρ海水=1.03×103kg/m3)分析:由题意可知冰山处于漂浮状态,漂浮时F浮=G,再把F浮和G都展开,ρ海水g V1=ρ冰gV,得出V1/V=ρ冰/ρ海水。三、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入手。例如:一物体在空气中称量,测力计示数为3N,将其浸没在水中称量,测力计示数为1N,则物体的密度为_____。分析:此题学生会想到ρ=m,质量m也能会求,m=G/g。但是体积V就不会求了,怎么办?看已知的两个条件,由已知的3N和1N能求出什么?可以求出浮力,F浮=G-F示,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求出V排,V排=V物,所以V可求。四、电学部分欧姆定律的题,不会就用欧姆定律。例如:如图,闭合开关S后,滑片在b端时电压表示数为9V,电流表示数为0.15A,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示数为6V,求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电源电压、R1的阻值。
分析:由已知条件学生都能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滑=U1/I1=9V/0.15A=60Ω。滑片在中点时电路中的电流也能求出I2=U2/R2=6V/30Ω=0.2A。之后就无从下手了。怎么办?用欧姆定律。U=I(R1+R滑),用两次,U=0.15A(R1+60Ω)U=0.2A(R1+30Ω)所以电源电压和R1的阻值就都可以求出了。五、比例的题可以把比值直接代入。例如: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4:1,则密度之比为______。分析:根据公式ρ=m,两个比值相除就可以了。六.用特殊方法测密度时有些同学密度表达式总推错,我采用了“比值法”。例如: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石块重为G,把测力计下的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为F,求石块密度。分析:重力可以展开G=ρ石gV石,G-F=ρ水gV石两边一比,再交叉相乘即可。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学生做题时就不犯愁了,觉得物理也不那么难学了。
分析:由已知条件学生都能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滑=U1/I1=9V/0.15A=60Ω。滑片在中点时电路中的电流也能求出I2=U2/R2=6V/30Ω=0.2A。之后就无从下手了。怎么办?用欧姆定律。U=I(R1+R滑),用两次,U=0.15A(R1+60Ω)U=0.2A(R1+30Ω)所以电源电压和R1的阻值就都可以求出了。五、比例的题可以把比值直接代入。例如: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4:1,则密度之比为______。分析:根据公式ρ=m,两个比值相除就可以了。六.用特殊方法测密度时有些同学密度表达式总推错,我采用了“比值法”。例如: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石块重为G,把测力计下的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为F,求石块密度。分析:重力可以展开G=ρ石gV石,G-F=ρ水gV石两边一比,再交叉相乘即可。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学生做题时就不犯愁了,觉得物理也不那么难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