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76-01
本学期我区小学数学学科举行了连环式评优课活动,在此活动中收获很多。首先,教师的理念转变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有了一下思考: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应该说我们的老师大都这样做了。但听课中也发现,学生活动时,有部分教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者来回走一走,并没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如:《植树问题》,在课堂中利用导学案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掌握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学生并没有画,而是少数好学生只计算完了就完事了,在小组交流时好学生只是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念了一遍,在汇报时学生只是上台念完算式就完事了,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就应及时深入到小组当中,看学生是否再画,通过画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的关系。在小组交流时教师也应及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小组交流情况,把偏離的的交流加以引导,从而达到交流的有效性、针对性。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问题一支铅笔一把小刀一共多少元?一支铅笔0.8元、一把小刀6角。利用自学提示,小组合作交流,把组内交流的写在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这样可以对每个组的情况一目了然。教师在让学生观看各组的做题情况时,问通过看各组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首先应把每组黑板的情况掌握起来),但在学生汇报时,学生1回答:0.8=8角,二组的0.8要加单位应是0.8元=8角,这时老师说二组记住了吗?以后要注意写完整。教师让学生接着汇报学生2回答:又说了同样的情况,所以我就觉的师在学生1回答完后,应让其他学生针对自己组的情况,加以改正,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再次重复。学生改完后,学生接着汇报,生4汇报:0.8元=8角,8角+6角=1元4角=1.4元,生5生6也是这样回报的,再生4汇报完后,教师就应问把0.8元改写成8角是为什么。这样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就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思考把0.8元改写成8角是为了单位统一,进而为相同数位对齐,埋下伏笔。所以就引发了我们老师的思考我们老师的作用在哪?即应该在哪个地方教师及时介入,才能真正起到老师的作用。
通过课改,学生在课堂中有了变化,但对教师驾驭课堂内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在知识的引发中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往往能开放思路,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得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一过程教师可完全放手,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探究,使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只要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做精炼概括,肯定学生的探究行为,使他们获得独立获取知识后成功的体验即可。
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真正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让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本学期我区小学数学学科举行了连环式评优课活动,在此活动中收获很多。首先,教师的理念转变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有了一下思考: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应该说我们的老师大都这样做了。但听课中也发现,学生活动时,有部分教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者来回走一走,并没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如:《植树问题》,在课堂中利用导学案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掌握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学生并没有画,而是少数好学生只计算完了就完事了,在小组交流时好学生只是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念了一遍,在汇报时学生只是上台念完算式就完事了,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就应及时深入到小组当中,看学生是否再画,通过画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的关系。在小组交流时教师也应及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小组交流情况,把偏離的的交流加以引导,从而达到交流的有效性、针对性。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问题一支铅笔一把小刀一共多少元?一支铅笔0.8元、一把小刀6角。利用自学提示,小组合作交流,把组内交流的写在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这样可以对每个组的情况一目了然。教师在让学生观看各组的做题情况时,问通过看各组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首先应把每组黑板的情况掌握起来),但在学生汇报时,学生1回答:0.8=8角,二组的0.8要加单位应是0.8元=8角,这时老师说二组记住了吗?以后要注意写完整。教师让学生接着汇报学生2回答:又说了同样的情况,所以我就觉的师在学生1回答完后,应让其他学生针对自己组的情况,加以改正,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再次重复。学生改完后,学生接着汇报,生4汇报:0.8元=8角,8角+6角=1元4角=1.4元,生5生6也是这样回报的,再生4汇报完后,教师就应问把0.8元改写成8角是为什么。这样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就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思考把0.8元改写成8角是为了单位统一,进而为相同数位对齐,埋下伏笔。所以就引发了我们老师的思考我们老师的作用在哪?即应该在哪个地方教师及时介入,才能真正起到老师的作用。
通过课改,学生在课堂中有了变化,但对教师驾驭课堂内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在知识的引发中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往往能开放思路,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得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一过程教师可完全放手,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探究,使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只要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做精炼概括,肯定学生的探究行为,使他们获得独立获取知识后成功的体验即可。
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真正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让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