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达洛卫太太》中克拉丽莎、萨利、基尔曼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试图说明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根源不应该仅仅强调外界因素对女性的束缚,还应该注意到女性自身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达洛卫夫人》;女性;生存困境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99-03
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描述的是达洛卫夫人于1923年6月一天的活动。小说以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动展开描述,同时刻画了萨利、吉尔曼小姐等女性形象。伍尔夫透过这几位女性的悲欢离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
一、迷失自我的“家庭天使”
克拉丽莎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 已年过半百, 丈夫是一位国会议员。她婚后生活虽优裕富贵但却寂寞无聊。长期以来她一直生活在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恐惧之中。丈夫理查德虽然给了她优裕的生活,但是在情感上克拉丽莎却是十分空虚和寂寞的。她和理查德的关系事实上并不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琴瑟和谐,而是貌合神离。长期以来,克拉丽莎都是独自一人睡在斗室的一张窄床上,夜晚依靠回忆录来打发时间。当听到理查德不回家吃午饭时,克拉丽莎为了在仆人露西面前表现自己和丈夫之间的深厚感情,故作表演。但是随即便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中,作品这样写道:“这件事使她觉得安身立命的时刻晃动了,犹如河床上一棵草感到船浆的滑动而摇曳不定,她也摇曳不定,她也同样地摇晃,同样地颤抖。……庸俗的妒忌不能离间自己和理查德的感情,可是她怕光阴似箭,从布鲁顿夫人脸上她就看到生命逐渐萎缩……她觉得自己一下子萎缩了,衰老了,胸脯都瘪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布鲁顿夫人没有请她参加午宴……生命的核心是一片空虚,宛如空荡荡的小楼阁。”①克拉丽莎的空虚与寂寞其实是那个时代众多家庭妇女所共有的心态。对于像克拉丽莎这样精明能干、富有社交才能的女性,当时的社会是不会向她们提供发展自我才能的平台的。所以她们只能通过婚姻的方式,凭借丈夫的名义去实现自我。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能够得到社会,甚至是丈夫的认可,因为她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被当成是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女性无论所么优秀杰出,结婚后都只能用丈夫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一点与其说是婚姻的悲剧,不如说是女性自我的悲剧,因为她们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成为了一个影子式的人物。克拉丽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文中写道:“她心里又泛起烦恼,因为做一件事非得为他人是愚蠢的。她情愿像理查德一样,纯粹为自己办事……她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单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使人们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她知道这是愚蠢之极的表现……”②
女性在婚姻中牺牲自我,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放在丈夫和家庭上的做法其实是值得每一个女性去深思和质疑的。就像克拉丽莎一样,耗尽自己半生的心血为丈夫设宴会、笼络人才、结交权贵,但是一顿小小的午餐就能让她苦心经营的婚姻大厦岌岌可危。当然,克拉丽莎并不仅仅在悔恨和埋怨,她也在质疑:“在人们风言风语之外,挖到自己的内心,对她来说,所谓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设宴是一种奉献:联合、创造嘛。然而,奉献给谁呢?”“或许是为了奉献而奉献吧。不管怎样,这是她的天赋。此外,她没有一丁点儿才能,不会思考,不会写作……无论如何,必须一天一天地过下去……之后呢,死亡,多么不可思议呵!” ③除了克拉丽莎,文中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登普斯太太的老妪也在质疑女性在婚姻中的生存状态。当登普斯太太看到年轻美貌的梅西时,想到:“那姑娘依然是十分无知;说真的,她认为还不如长得胖一点、懒散一点、期望少一点的好……去嫁人吧,那时你就会明白啰。……她不禁想悄悄地向梅西•约翰逊进一言,让自己布满皱纹的脸感受怜悯的一吻。她的生活可真不容易啊,她想。为了生活,她还有什么没牺牲的呢?玫瑰花,体态,还有腿形(她把裙下肉团般的双脚并拢)”“玫瑰花,她觉得可笑。……生活并不仅是玫瑰花嘛。”④我们不能说女性为家庭或是丈夫做出牺牲是无意义的,但至少如果女性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这样的话,确实是值得质疑和否认的。克拉丽莎的困惑就是迷失自我后的空虚。克拉丽莎的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结婚前,她在众人面前极力表现自己,仅仅是为了嫁给一个能保障自己后半生衣食无忧的丈夫。所以她舍弃了彼得的爱情,而选择了务实的理查德。结婚后她的生活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丈夫的事业而转动。当克拉丽莎将自己的所有都倾情奉献给了理查德后,在华丽的宴会背后,留下的却是一颗孤寂的心灵。无论是青梅竹马的彼得,还是儿时的至交好友萨利,甚至是最亲近的亲人伊丽莎白和理查德,都开始疏远克拉丽莎,爱情、友情、亲情,所有的一切都在离她而远去。
伍尔夫笔下的克拉丽莎形象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她对自我存在的困惑,也是千百年来众多“家庭天使”的困惑。她们为家庭倾其所有,但是到了垂暮之年的时候,正如文中的登普斯太太一样,她们忽然发现自己的牺牲毫无价值,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她们的困惑不仅属于哪个已逝去的时代,也是现在以及将来很多女性在走上婚姻道路上后即将面临的问题。
二、夭折的反抗者
萨利是克拉丽莎儿时的密友,是小说中另一位重要的女主人公。萨利的第一次出场是由克拉丽莎呈现的。在克拉丽莎的眼中,萨利具有一种独特的美:“黝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还有一种近乎放浪的性格,好像她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毫无顾忌”。⑤萨利的出场是很有震撼力的,就如她的相貌一样,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她的个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一次是她去洗澡时,由于忘了拿海绵,便光着身子沿走廊跑。后来克拉丽莎还提到“萨利完全肆无忌惮,为了表现一番,她会干出最荒谬的勾当来,譬如绕着平台的栏杆骑自行车,抽雪茄烟”。⑥不仅如此,萨利还会像一个男人一样地去阅读柏拉图、雪莱的书,在克拉丽莎的父亲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评论者认为萨利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男性因素的体现,并把萨利作为研究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范本。事实上,萨利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应该是她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的表现。当然,我们不排除萨利所作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媚俗。就像昆德拉笔下的萨宾娜一样,萨利也在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在反抗世俗、表达自己的特立独行。
在克拉丽莎的宴会上,萨利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身。萨利一出场还是那么与众不同,一见克拉丽莎二话不说便张嘴喊道:“我有五个胖娃娃啦!”⑦正如克拉丽莎一见萨利便感到“她已失去热烈的光彩”⑦一样,所有的人在萨利本人出场后都会感到吃惊和意外。因为此时的萨利再也不是那个敢在房间里抽雪茄烟、和克拉丽莎一起高谈政治、光着身子去拿洗澡海绵的萨利了。除了和别人兴致勃勃地讲自己的五个胖娃娃外,萨利所有谈话的内容都绕不开自己那个曾经当过矿工的丈夫和如今的万贯家财。萨利的转变是令人吃惊的。谁也没想到,那个任性、大胆、浪漫的萨利最终会嫁给一个阔佬!彼得听完萨利喋喋不休的夸耀后,回忆起:“而过去,萨利向来穷困潦倒。为了到布尔顿去,她连曾祖父的一只戒指都当掉了,那是马利•安东内尔特恩赐的珍品哩——”⑧这个细节,在关于萨利的章节中一共由克拉丽莎、彼得、和萨利自己重复了三次。细节的重复暗示了萨利的出身——一个出身高贵、却家道破落的贵族小姐。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饱读诗书、聪明伶俐的萨利为什么会嫁给一个秃头的暴发户。是经济的原因制约了萨利,使她不能在反抗约定俗成的道路上走下去,并最终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萨利的命运转变让无数像萨利一般沉浸在自己梦想中的女性认识到——女性的独立,必须具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保证的话,就像萨利一样,无论当初有多大的抱负和期望,最终都会在生存面前低下高昂的头,背叛自己的理想。女性要独立,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基础,这一点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也写道:“一个女人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有钱和自己的一间屋子。”⑨
三、被锁住的灵魂
吉尔曼小姐是伊丽莎白的家庭老师。除了萨利,小说中比较有特点的女性就算吉尔曼小姐了。她不像克拉丽莎等女性,只接受过一点点肤浅的知识,既不懂语言,也不懂历史。吉尔曼小姐在正规的学校受过系统的教育,精通现代史,这一点常被理查德称赞。她不像克拉丽莎们必须依靠丈夫去生存,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养活自己。但是这样一位本应受到尊重的知识女性,在小说中却以非常怪异的面孔出现。吉尔曼小姐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的时候,身穿雨衣,一边偷听克拉丽莎母女俩的谈话,一边在心里愤愤不平地想着:“达洛卫太太……属于最不值钱的阶级——富人,只有一点儿肤浅的文化。”“她从心里怜悯而又鄙视那种女人……克拉丽莎不该躺在沙发上(她女儿说:“妈妈在休息”)——她应当在工厂里干活,或者站柜台;达洛卫太太和所有其他的贵夫人,都得工作!”“吉尔曼小姐只觉得:好一个傻瓜!白痴!你既没吃过苦,也没享过乐,你只是白活了!于是她内心异常强烈的感到,要压服那女人,要撕下她的假面具。如果吉尔曼小姐能打倒她,心里便舒服了。可不要打击她的身体,而是要压倒她的灵魂与伪装,叫她感到自己胜过她。吉尔曼小姐多么想逼得她哭,毁灭她,羞辱她,迫使她跪下来,哭道:你是对的!”⑩很多评论者把吉尔曼小姐对克拉丽莎莫名的嫉恨归因于阶级的矛盾或是宗教的狂热。上述观点在我看来是夸大了两个女性之间的矛盾,她们之间的矛盾对于克拉丽莎来讲,是觉得吉尔曼小姐抢走了自己的爱女伊丽莎白。当克拉丽莎看着伊丽莎白跟随吉尔曼小姐去商店购物时,克拉丽莎“觉得钻心地痛苦,因为这女人把她女儿抢走了。”B11而对于吉尔曼小姐来讲则是一种因外貌的自卑演化而成的疯狂的嫉妒。用吉尔曼小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问题在于肉体。”“她要控制的正是肉体。克拉丽莎•达洛卫侮辱了她。那是意料之中的。然而,她自己并没有胜利,她并未控制肉欲。克拉丽莎•达洛卫嘲笑她寒碜、笨拙,从而刺激她要漂亮些、伶俐些,因为跟克拉丽莎在一起,她自惭形秽。而且,她的口齿也不及克拉丽莎。不过,为什么要像那女人呢?为什么?……但是我,多里斯•吉尔曼,却被她压倒了。” B12吉尔曼小姐虽然不用像书中的其他女性那样必须依靠丈夫生存,但是她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她无时无刻不被自己外貌的缺陷而折磨。虽然她口口声声说鄙视克拉丽莎这样有貌无才却生活优裕的家庭主妇,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却是向往这种生活的。只不过社会将她远远遗弃在她所想要过的这种生活的门外。就像文中所写:“这个社会确实蔑视她,对她嗤之以鼻,抛弃她,首先是这种屈辱——讥刺她那不可爱的体态,人们简直没法票她一眼。……对一个女人来说,这当然意味着,从不接近异性。”B13可见,吉尔曼源于肉体的痛苦其实是传统世俗观念强加在她头上的枷锁。在男权社会,衡量一个女性价值的标准不是她们的才华,而是她们的外貌和体态。这种带有强烈男权压迫色彩的意识不仅仅扼杀了吉尔曼小姐的灵魂,也啃食了所有女性的灵魂。这种观念将女性的价值定义在一个物的属性上,即对男性有审美价值。女性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将生存的价值不自觉地定位在以外貌取悦男性上,并逐渐丧失自我。吉尔曼小姐虽然可以经济独立,但是却打不破这种男权意识形态,并在这种乖谬的逻辑下逐渐丧失理智,成为一个心灵扭曲的女性。可见,女性的真正解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还是要解放她们的精神。只有获得自由、独立的精神,女性才能够真正摆脱千百年来男性对女性的塑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件男性的附属物!
在《达洛卫太太》中,这三位女性分别代表了三类处在不同境遇中女性的生存困境:身为议员太太的克拉丽莎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在内心深处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婚姻带给她的那种不安的感觉;曾经想要打破一切束缚、寻求有别与传统女性生活道路的萨利,到头来却不得不因为经济的掣肘而回归社会给女性划定好的道路;能够自食其力的吉尔曼小姐,因为无法走出社会给女性圈定好的条条框框而发生严重的心理扭曲。这三位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不仅在伍尔夫的时代具有代表性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典型意义。如果说克拉丽莎的困境是因为女性被困在小家庭中走不出来,萨利的困境在于女性经济上的不独立,而基尔曼小姐的困境是在男权意识形态中走不出来。那么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既没有家庭和经济因素的束缚,也没有男性意识对女性的压迫。为什么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女性被困在类似于上述三位女性的生存困境中走不出来?可见,女性的真正解放不能仅仅强调外界因素对女性的束缚,还应该从女性自身方面去寻找答案。这或许才是当今女权主义运动应该走的道路。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11B12B13弗吉尼亚•伍尔夫,孙梁,苏美译.达洛卫夫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1;10;124;28;34;35;174;192;126—127;128;131;132.
⑨弗吉尼亚•伍尔夫,王义国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2.
参考文献:
[1]高奋,鲁彦.近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瞿世镜.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弗吉尼亚•伍尔夫,王斌译.伍尔夫随笔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瞿世镜.伍尔夫研究成果[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关键词:《达洛卫夫人》;女性;生存困境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99-03
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描述的是达洛卫夫人于1923年6月一天的活动。小说以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动展开描述,同时刻画了萨利、吉尔曼小姐等女性形象。伍尔夫透过这几位女性的悲欢离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
一、迷失自我的“家庭天使”
克拉丽莎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 已年过半百, 丈夫是一位国会议员。她婚后生活虽优裕富贵但却寂寞无聊。长期以来她一直生活在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恐惧之中。丈夫理查德虽然给了她优裕的生活,但是在情感上克拉丽莎却是十分空虚和寂寞的。她和理查德的关系事实上并不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琴瑟和谐,而是貌合神离。长期以来,克拉丽莎都是独自一人睡在斗室的一张窄床上,夜晚依靠回忆录来打发时间。当听到理查德不回家吃午饭时,克拉丽莎为了在仆人露西面前表现自己和丈夫之间的深厚感情,故作表演。但是随即便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中,作品这样写道:“这件事使她觉得安身立命的时刻晃动了,犹如河床上一棵草感到船浆的滑动而摇曳不定,她也摇曳不定,她也同样地摇晃,同样地颤抖。……庸俗的妒忌不能离间自己和理查德的感情,可是她怕光阴似箭,从布鲁顿夫人脸上她就看到生命逐渐萎缩……她觉得自己一下子萎缩了,衰老了,胸脯都瘪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布鲁顿夫人没有请她参加午宴……生命的核心是一片空虚,宛如空荡荡的小楼阁。”①克拉丽莎的空虚与寂寞其实是那个时代众多家庭妇女所共有的心态。对于像克拉丽莎这样精明能干、富有社交才能的女性,当时的社会是不会向她们提供发展自我才能的平台的。所以她们只能通过婚姻的方式,凭借丈夫的名义去实现自我。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能够得到社会,甚至是丈夫的认可,因为她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被当成是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女性无论所么优秀杰出,结婚后都只能用丈夫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一点与其说是婚姻的悲剧,不如说是女性自我的悲剧,因为她们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成为了一个影子式的人物。克拉丽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文中写道:“她心里又泛起烦恼,因为做一件事非得为他人是愚蠢的。她情愿像理查德一样,纯粹为自己办事……她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单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使人们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她知道这是愚蠢之极的表现……”②
女性在婚姻中牺牲自我,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放在丈夫和家庭上的做法其实是值得每一个女性去深思和质疑的。就像克拉丽莎一样,耗尽自己半生的心血为丈夫设宴会、笼络人才、结交权贵,但是一顿小小的午餐就能让她苦心经营的婚姻大厦岌岌可危。当然,克拉丽莎并不仅仅在悔恨和埋怨,她也在质疑:“在人们风言风语之外,挖到自己的内心,对她来说,所谓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设宴是一种奉献:联合、创造嘛。然而,奉献给谁呢?”“或许是为了奉献而奉献吧。不管怎样,这是她的天赋。此外,她没有一丁点儿才能,不会思考,不会写作……无论如何,必须一天一天地过下去……之后呢,死亡,多么不可思议呵!” ③除了克拉丽莎,文中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登普斯太太的老妪也在质疑女性在婚姻中的生存状态。当登普斯太太看到年轻美貌的梅西时,想到:“那姑娘依然是十分无知;说真的,她认为还不如长得胖一点、懒散一点、期望少一点的好……去嫁人吧,那时你就会明白啰。……她不禁想悄悄地向梅西•约翰逊进一言,让自己布满皱纹的脸感受怜悯的一吻。她的生活可真不容易啊,她想。为了生活,她还有什么没牺牲的呢?玫瑰花,体态,还有腿形(她把裙下肉团般的双脚并拢)”“玫瑰花,她觉得可笑。……生活并不仅是玫瑰花嘛。”④我们不能说女性为家庭或是丈夫做出牺牲是无意义的,但至少如果女性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这样的话,确实是值得质疑和否认的。克拉丽莎的困惑就是迷失自我后的空虚。克拉丽莎的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结婚前,她在众人面前极力表现自己,仅仅是为了嫁给一个能保障自己后半生衣食无忧的丈夫。所以她舍弃了彼得的爱情,而选择了务实的理查德。结婚后她的生活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丈夫的事业而转动。当克拉丽莎将自己的所有都倾情奉献给了理查德后,在华丽的宴会背后,留下的却是一颗孤寂的心灵。无论是青梅竹马的彼得,还是儿时的至交好友萨利,甚至是最亲近的亲人伊丽莎白和理查德,都开始疏远克拉丽莎,爱情、友情、亲情,所有的一切都在离她而远去。
伍尔夫笔下的克拉丽莎形象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她对自我存在的困惑,也是千百年来众多“家庭天使”的困惑。她们为家庭倾其所有,但是到了垂暮之年的时候,正如文中的登普斯太太一样,她们忽然发现自己的牺牲毫无价值,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她们的困惑不仅属于哪个已逝去的时代,也是现在以及将来很多女性在走上婚姻道路上后即将面临的问题。
二、夭折的反抗者
萨利是克拉丽莎儿时的密友,是小说中另一位重要的女主人公。萨利的第一次出场是由克拉丽莎呈现的。在克拉丽莎的眼中,萨利具有一种独特的美:“黝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还有一种近乎放浪的性格,好像她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毫无顾忌”。⑤萨利的出场是很有震撼力的,就如她的相貌一样,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她的个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一次是她去洗澡时,由于忘了拿海绵,便光着身子沿走廊跑。后来克拉丽莎还提到“萨利完全肆无忌惮,为了表现一番,她会干出最荒谬的勾当来,譬如绕着平台的栏杆骑自行车,抽雪茄烟”。⑥不仅如此,萨利还会像一个男人一样地去阅读柏拉图、雪莱的书,在克拉丽莎的父亲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评论者认为萨利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男性因素的体现,并把萨利作为研究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范本。事实上,萨利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应该是她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的表现。当然,我们不排除萨利所作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媚俗。就像昆德拉笔下的萨宾娜一样,萨利也在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在反抗世俗、表达自己的特立独行。
在克拉丽莎的宴会上,萨利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身。萨利一出场还是那么与众不同,一见克拉丽莎二话不说便张嘴喊道:“我有五个胖娃娃啦!”⑦正如克拉丽莎一见萨利便感到“她已失去热烈的光彩”⑦一样,所有的人在萨利本人出场后都会感到吃惊和意外。因为此时的萨利再也不是那个敢在房间里抽雪茄烟、和克拉丽莎一起高谈政治、光着身子去拿洗澡海绵的萨利了。除了和别人兴致勃勃地讲自己的五个胖娃娃外,萨利所有谈话的内容都绕不开自己那个曾经当过矿工的丈夫和如今的万贯家财。萨利的转变是令人吃惊的。谁也没想到,那个任性、大胆、浪漫的萨利最终会嫁给一个阔佬!彼得听完萨利喋喋不休的夸耀后,回忆起:“而过去,萨利向来穷困潦倒。为了到布尔顿去,她连曾祖父的一只戒指都当掉了,那是马利•安东内尔特恩赐的珍品哩——”⑧这个细节,在关于萨利的章节中一共由克拉丽莎、彼得、和萨利自己重复了三次。细节的重复暗示了萨利的出身——一个出身高贵、却家道破落的贵族小姐。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饱读诗书、聪明伶俐的萨利为什么会嫁给一个秃头的暴发户。是经济的原因制约了萨利,使她不能在反抗约定俗成的道路上走下去,并最终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萨利的命运转变让无数像萨利一般沉浸在自己梦想中的女性认识到——女性的独立,必须具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保证的话,就像萨利一样,无论当初有多大的抱负和期望,最终都会在生存面前低下高昂的头,背叛自己的理想。女性要独立,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基础,这一点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也写道:“一个女人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有钱和自己的一间屋子。”⑨
三、被锁住的灵魂
吉尔曼小姐是伊丽莎白的家庭老师。除了萨利,小说中比较有特点的女性就算吉尔曼小姐了。她不像克拉丽莎等女性,只接受过一点点肤浅的知识,既不懂语言,也不懂历史。吉尔曼小姐在正规的学校受过系统的教育,精通现代史,这一点常被理查德称赞。她不像克拉丽莎们必须依靠丈夫去生存,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养活自己。但是这样一位本应受到尊重的知识女性,在小说中却以非常怪异的面孔出现。吉尔曼小姐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的时候,身穿雨衣,一边偷听克拉丽莎母女俩的谈话,一边在心里愤愤不平地想着:“达洛卫太太……属于最不值钱的阶级——富人,只有一点儿肤浅的文化。”“她从心里怜悯而又鄙视那种女人……克拉丽莎不该躺在沙发上(她女儿说:“妈妈在休息”)——她应当在工厂里干活,或者站柜台;达洛卫太太和所有其他的贵夫人,都得工作!”“吉尔曼小姐只觉得:好一个傻瓜!白痴!你既没吃过苦,也没享过乐,你只是白活了!于是她内心异常强烈的感到,要压服那女人,要撕下她的假面具。如果吉尔曼小姐能打倒她,心里便舒服了。可不要打击她的身体,而是要压倒她的灵魂与伪装,叫她感到自己胜过她。吉尔曼小姐多么想逼得她哭,毁灭她,羞辱她,迫使她跪下来,哭道:你是对的!”⑩很多评论者把吉尔曼小姐对克拉丽莎莫名的嫉恨归因于阶级的矛盾或是宗教的狂热。上述观点在我看来是夸大了两个女性之间的矛盾,她们之间的矛盾对于克拉丽莎来讲,是觉得吉尔曼小姐抢走了自己的爱女伊丽莎白。当克拉丽莎看着伊丽莎白跟随吉尔曼小姐去商店购物时,克拉丽莎“觉得钻心地痛苦,因为这女人把她女儿抢走了。”B11而对于吉尔曼小姐来讲则是一种因外貌的自卑演化而成的疯狂的嫉妒。用吉尔曼小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问题在于肉体。”“她要控制的正是肉体。克拉丽莎•达洛卫侮辱了她。那是意料之中的。然而,她自己并没有胜利,她并未控制肉欲。克拉丽莎•达洛卫嘲笑她寒碜、笨拙,从而刺激她要漂亮些、伶俐些,因为跟克拉丽莎在一起,她自惭形秽。而且,她的口齿也不及克拉丽莎。不过,为什么要像那女人呢?为什么?……但是我,多里斯•吉尔曼,却被她压倒了。” B12吉尔曼小姐虽然不用像书中的其他女性那样必须依靠丈夫生存,但是她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她无时无刻不被自己外貌的缺陷而折磨。虽然她口口声声说鄙视克拉丽莎这样有貌无才却生活优裕的家庭主妇,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却是向往这种生活的。只不过社会将她远远遗弃在她所想要过的这种生活的门外。就像文中所写:“这个社会确实蔑视她,对她嗤之以鼻,抛弃她,首先是这种屈辱——讥刺她那不可爱的体态,人们简直没法票她一眼。……对一个女人来说,这当然意味着,从不接近异性。”B13可见,吉尔曼源于肉体的痛苦其实是传统世俗观念强加在她头上的枷锁。在男权社会,衡量一个女性价值的标准不是她们的才华,而是她们的外貌和体态。这种带有强烈男权压迫色彩的意识不仅仅扼杀了吉尔曼小姐的灵魂,也啃食了所有女性的灵魂。这种观念将女性的价值定义在一个物的属性上,即对男性有审美价值。女性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将生存的价值不自觉地定位在以外貌取悦男性上,并逐渐丧失自我。吉尔曼小姐虽然可以经济独立,但是却打不破这种男权意识形态,并在这种乖谬的逻辑下逐渐丧失理智,成为一个心灵扭曲的女性。可见,女性的真正解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还是要解放她们的精神。只有获得自由、独立的精神,女性才能够真正摆脱千百年来男性对女性的塑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件男性的附属物!
在《达洛卫太太》中,这三位女性分别代表了三类处在不同境遇中女性的生存困境:身为议员太太的克拉丽莎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在内心深处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婚姻带给她的那种不安的感觉;曾经想要打破一切束缚、寻求有别与传统女性生活道路的萨利,到头来却不得不因为经济的掣肘而回归社会给女性划定好的道路;能够自食其力的吉尔曼小姐,因为无法走出社会给女性圈定好的条条框框而发生严重的心理扭曲。这三位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不仅在伍尔夫的时代具有代表性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典型意义。如果说克拉丽莎的困境是因为女性被困在小家庭中走不出来,萨利的困境在于女性经济上的不独立,而基尔曼小姐的困境是在男权意识形态中走不出来。那么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既没有家庭和经济因素的束缚,也没有男性意识对女性的压迫。为什么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女性被困在类似于上述三位女性的生存困境中走不出来?可见,女性的真正解放不能仅仅强调外界因素对女性的束缚,还应该从女性自身方面去寻找答案。这或许才是当今女权主义运动应该走的道路。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11B12B13弗吉尼亚•伍尔夫,孙梁,苏美译.达洛卫夫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1;10;124;28;34;35;174;192;126—127;128;131;132.
⑨弗吉尼亚•伍尔夫,王义国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2.
参考文献:
[1]高奋,鲁彦.近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瞿世镜.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弗吉尼亚•伍尔夫,王斌译.伍尔夫随笔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瞿世镜.伍尔夫研究成果[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