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算”与“用”结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常常把情境教学当作“算用结合”的最佳作用点。本文从情境教学的特点、使用时机、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在算用结合中应用的策略,使情景教学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中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纽带,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情境教学 算用结合 策略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应用。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很高,有的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应用的效果呢?
1.根据情境教学特点,开展算用结合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真实性:是指情境教学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它是情境教学中本质的特征。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能成为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
1.2 针对性:是指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1.3 数学性:是指设计的情境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才能在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获取数学知识,它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1.4 简约性:是指在情境设计过程中,应当抓住最本质、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由于教学情境大多为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服务,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1.5 问题性:是指创设情境中必须蕴含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情景教学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正确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校在春游活动中准备组织同学们去草头木勺看大海,有三辆车,大客车45座,中客车30座,小轿车3座。我们班有46人,坐哪两辆车去合适呢?”从而引出 “45+30,45+3,30+3”。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活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算”与 “用”的最佳结合点。
2.2 在探究新知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
2.3 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算” 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目的,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3.1 角色参与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让学生扮演旅游公司的导游,在旅游活动中,引出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如租车问题、旅游所要准备的物品(饮料、食品)问题。让学生在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程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2 故事激趣法: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征,将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故事情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分,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1/4”。结果猪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1/6,最少也要吃1/5”。孙悟空听了连说:“好!好!”马上切了1/6给猪八戒,大家高兴地吃起来。孙悟空指着猪八戒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3.3 问题探索法:根据“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利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4 活动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4.结束语
情景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过程,既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发现与获得数学知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 算用结合 策略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应用。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很高,有的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应用的效果呢?
1.根据情境教学特点,开展算用结合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真实性:是指情境教学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它是情境教学中本质的特征。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能成为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
1.2 针对性:是指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1.3 数学性:是指设计的情境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才能在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获取数学知识,它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1.4 简约性:是指在情境设计过程中,应当抓住最本质、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由于教学情境大多为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服务,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1.5 问题性:是指创设情境中必须蕴含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情景教学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正确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校在春游活动中准备组织同学们去草头木勺看大海,有三辆车,大客车45座,中客车30座,小轿车3座。我们班有46人,坐哪两辆车去合适呢?”从而引出 “45+30,45+3,30+3”。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活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算”与 “用”的最佳结合点。
2.2 在探究新知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
2.3 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算” 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目的,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3.1 角色参与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让学生扮演旅游公司的导游,在旅游活动中,引出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如租车问题、旅游所要准备的物品(饮料、食品)问题。让学生在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程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2 故事激趣法: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征,将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故事情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分,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1/4”。结果猪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1/6,最少也要吃1/5”。孙悟空听了连说:“好!好!”马上切了1/6给猪八戒,大家高兴地吃起来。孙悟空指着猪八戒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3.3 问题探索法:根据“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利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4 活动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4.结束语
情景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过程,既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发现与获得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