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三点改变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让学”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设计问题下自主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缺少发言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依然有较大的支配性,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依然呈现出被动状态;教师就文本教文本,学生就文本学文本的现象并没有较大的改观。那么如何打破课堂教学中这些“壁垒”,让学生更加自由、自主地去阅读、发现、表达,从而舒展个性呢?以苏教版四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为例。
  一、变封闭为开放
  长期以来,不论哪种教学理念,所表现出的阅读教学流程大体是这样: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引导理解主旨→学习文章表达。不可否认这样的流程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但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流程同时也有一定弊端:其一,封闭教学流程规定了学生认知和思维的走向,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理解和发散性思维,归根结底是教师的“期望”统治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二,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这一强势表现在教师已经为学生设计好了学习的路线,学生无法游离于这个路线。因此,学生的理解往往都在老师预料之中。改变这一状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变得生动蓬勃,风生水起。
  在了解学生读懂课文的前提下,果断放弃原有教学方案,把学习自主权充分还给学生,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提出问题和困惑。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学生学习权利的真正回归——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质疑,体现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其次学生在解决疑惑的过程,并不是以追求问题的标准答案为目的,而是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去思辨,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理解能力。由此可见,“让学”中“让”不仅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为学设教,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我们有勇气打破习惯——变封闭为开放。
  二、变训练为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如今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难找到“训练”这个词。那么“训练”与“实践”有何区别呢?《现代汉语词典》对“训练”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对“实践”的解释是:把计划、打算等落实为具体行动。比较两个词语的解释,结合教学行为,我们不难发现:“训练”是一种教师主宰下的学生被动学习行为,而“实践”则是学生自主性行为。“实践”较之“训练”,体现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自觉性、自主性、主体性。因此细化的引导以及反复地练习,反映出来的往往是教师强烈的“训练”欲望,是以教师为本位下的教师的“训”,学生的“练”。
  教师让学生自由地读,看看学生还有哪些发现,还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哪些疑问,以及后来学生对文中野蔷薇开花景象描写理解产生分歧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提供野蔷薇的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野蔷薇的资料去辨析这种分歧。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是学生兴趣驱动下的一种语文实践,是语文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体验,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自我练习、自我学习的愉悦和成长的快乐。因此,语文课堂需要我们改变观念——变训练为实践。
  三、变利用为创造
  “……中高年段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要大力改进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汇,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这是崔峦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一段讲话。这段讲话实质是希望教师在中高段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多關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常态课中,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还是相对偏少。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这方面意识相对缺乏;另一方面是部分文本语言、段式、写法等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难以找到文本与学生表达培养的契合点。
  学生在质疑文中描写野蔷薇开花景象并引起争论时,根据学生提议,给学生提供野蔷薇的图片和资料,并顺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写野蔷薇开花的景象,鼓励学生课后亲身去观察野蔷薇,用自己眼睛和心去描绘野蔷薇。接着利用学生提出雨后的野蔷薇会更精神,更漂亮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雨后蔷薇的景象,丰富前面的练笔。由此可见,表达能力培养的契合点不一定会明显地表现在文本中,但也许会出现在课堂的生成中。这种生成相比过去,不再是学生见解上的分歧,而是新教学内容的生成,这种课堂生成和课堂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教师需要把握这种生成,创造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心智——变利用为创造。
  总之,“让学”需要我们穷尽方法让学生热爱语文,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同时也需要我们创造出让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其他文献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许多高校积极探究的一种教育制度,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结合高校成功案例,简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质疑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科生导师制体系,探讨了导师制的实施方案,为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学分制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学分制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于18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
期刊
语用理念要求,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不能局限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语言的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揣摩作者如此描写的用心所在,体会文本表达的巧妙,为语用能力发展奠基。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学为例,提出要在厘清脉络中感知表达,在紧扣语言中理解表达,在想象景色中揣摩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一朵杏花》以生动质朴的语言描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事情,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不光重视学生对知识、概念、法则、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能在一定深度层次的探求中启发思维,开发智慧,提升能力,形成素养。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是知识的展示,我们的教学环节,不能成为众多结论的组合。有深度的课堂,应是在对各类信息的有机整合中,让学生兴味盎然地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在思考、尝试、总结中快乐建构。  一、让概念性知识从“告诉”走向有意义的数学建构  数学教材中有着众多陈述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写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所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用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和生活情境来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消除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隔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探究数学的奥秘。从生活的角度找寻数学问题,通常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搭建数学模型,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 
期刊
一、科学搭配、组建小组是成功合作的基础  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并且能取得实效,笔者实行大班“小班化”管理。也就是说,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建立学习小组。如班里共有52名同学,将其划分为由4人组成的13个小组。在此之前,笔者会考虑每一个小组内成员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同时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分成三类,按照1:2:1的比例进行调配即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的调配,不
期刊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心骨。在传统英语课堂中,我们习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生硬地训练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教师输入与学生输出之间的失衡,学生往往脱离了课堂就不会说,脱离了课本就不会写。其实,追根溯源,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创新与实践所致。创作“迷你书”就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
期刊
自江西省“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主题教研活动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并逐渐重视幼儿园过渡环节在一日生活中的“纽带”作用和教育价值,有意识地尝试开展各种过渡环节的活动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但感觉教师在游戏的选择和设计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宜。下面就以大班过渡环节游戏《占圈》为例简要阐述。  一、安全有序  根据层次理论,我们认为有效的过渡环节能够满
期刊
摘 要: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万变不离字义。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巧妙地将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义的关系,通过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等直观手段传授给学生,使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在学生脑海中变成一幅幅图画,一段段故事,一首首歌谣,一条条谜语,一个个动作,一张张知识网等。“汉字魔術师”玩转快乐识字、高效识字,成为“低段”识字教学的一道风景。  关键词:识字教学 汉字字义 高效识字 低段教学  汉字是音、形
期刊
一、建构和谐课堂文化,开启奇妙大门  无痕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品味和自我升华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到和谐的良好氛围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谐的课堂文化,能让学生产生新鲜和好奇,能使他们在深有感触的过程中释放学习潜能。  越是和谐的文化课堂,越能激活学生的潜能,如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阅读引导后,可围绕“必读”,要求学生主动构思:这本书有怎样的神奇功效?为什么说是男孩?女生不能读吗?带着这样的
期刊
汉字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备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但是,汉字的结构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热爱汉字,喜欢写汉字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汉字的课堂中努力学习。  一、营造良好氛围,以氛围带动书写汉字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自控力相对薄弱的年龄阶段,对于稍有难度的东西,在思想上会产生逃避的心理,尤其是我们的汉字有不少在结构上比较复杂。这就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