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之本,是实现素质教育之匙。而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肩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灵动有生命力的文字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快乐为主线,妙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共生人人和谐、生生快乐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命意识;自主合作;课堂活力;热爱生命;和谐共生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裕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在家是家中“王子”“公主”,这些生活顺利、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妈宝型”学生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怕吃苦,受不了苦……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电视上、新闻报纸上屡屡发生的生命惨剧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教师具有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职责,可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这重要的教育资源,以灵动有生命力的文字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快乐为主线,妙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共生人人和谐、生生快乐的美好境界。
一、精用智慧之匙,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课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风光旖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有描绘动物可爱、乖巧、聪明特点以激起学生爱动物,尊重生命意识、善待他人的;有包含亲情宝贵、父母情深以燃起善待自己、善待家人的;也有蕴含对祖国眷恋的以激发爱国情感,树立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实现自我、提升生命价值的……构成巧妙无比、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禁不住驻足欣赏,采掘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馈赠给学生。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智慧挖掘文章内涵,精心筛选适合培养學生生命意识的内容。
以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课文在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同时,我们还深切地看到:爱和信念可创造生命的奇迹,父子的大爱,让14个同学鲜活的生命得以在38小时后获救。教学中,笔者巧妙选材,精心设题。如向学生们抛出一关键问题:为什么这孩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道:因为父亲很爱他,父子之间有约定;父亲和儿子在彼此心中很重要,父亲不会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儿子很坚强、对生命充满渴望……笔者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分角色对话表演、回顾课文《触摸春天》中的热爱生活的盲孩安静,再跳出文本延伸课外——研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坚强、焕发生命力的海伦凯勒。最后,回放汶川大地震感人画面,让学生认可、珍爱生命,珍视同学间的美好的大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的重要性,从而庆生、乐生、和乐美好。
二、妙生课堂乐趣,开发同化语文阅读中的生命意识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发,为学生所认同的生命教育资源?笔者认为,通过读、议、品、悟,多元感知,营造有滋有味的、充满乐趣的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是渗透生命意识的良方。
1.“读”:读出感情,读出认识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理解就是思考,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语言优美、富有情感的作品,笔者通过范读、学生齐读、师生共读、分角色读、轮读、小组比赛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理解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如,课上,笔者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有感情读课文《猫》中的句子: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引导学生抓住“蹭”“抓痒”“踩印”这几个动作关键词,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读出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美好。
2.“议”:议出主旨,议出精神
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议”,“议”是学生针对教师提出文本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综合、筛选,再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议”体现学生本体意识、自主学习、思考的重要环节。笔者在讲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课文时,利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①作者雷利为什么要致信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②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小组成员在交流互助中解决了问题:一个中国孩子的父亲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了,家人陷入了无比悲痛的境地,他想通过加利先生向整个国际社会强烈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对家庭圆满的渴望。从中,学生深刻体会亲人对家人的需要,生命是那么可贵,家庭完整是那么重要。
3.“品”:品出情感,品出生命力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品味作家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章都是富有趣味性,最能激发思考性的环节。笔者每每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生命力的词,引导学生品读时,心里暖暖的,宛如一股股生命的血液从心窝流淌。品读课文《生命 生命》时,抓住词语“挣扎”“跃动”“冲破”品出飞蛾、香瓜苗在恶劣环境下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生命力,同学们在分析品味过程中,内心不禁发出对飞蛾、香瓜苗可贵生命精神的欣赏和赞叹;品读作者静听心跳,内心发出震撼片段,品出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坚定的信念,有自信的追求;品出作者不虚度光阴,为理想而顽强拼搏的积极人生态度;品出她珍爱生命、创造价值的理想。穿透语言文字的力量,面对可歌可泣的生命精神,我们无不受到精神的震撼和洗礼。
4.“悟”:悟出人生,悟出深意 语文课堂教学有读、议、品的过程作为基础奠基,学生领悟文本内涵才得以水到渠成。如,“悟”的内容仅通过课内阅读加强生命意识是不够的,可结合课外阅读加以延伸拓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我少年时代交织在我耳际的“两股风”?小组代表纷纷举手发言:不管是“精彩极了”鼓励的风还是“糟糕透了”提醒的风都源于一种爱,让学生从中明白:父母的爱有不同的方式,要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并学会尊重父母、爱父母。同时,深化生命主题,在成长过程中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骄傲、不悲观,不断前进。
当然,课内阅读还不足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课后笔者与学生进行师生共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语文课堂与课后阅读进行有效链接,以问题引导学生领悟书中“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带着问题下课,以问题激发阅读兴趣,让语文课堂美丽延续。
5.“写”:写出感受,写出体验
语文学习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这是品味感悟语言的出发点,也是深化认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归结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笔者善于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对文本解读的感受、对生命意识启迪的内容,引导学生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以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如,笔者在教学完《毛主席在花山》《一夜的工作》时,和学生共写下水文,传播正能量,剖析赞扬国家领导人关爱人民、帮助群众、生活简朴、不辞劳苦,表达笔者的敬仰爱戴之情之外,培养学生以国为傲,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努力塑造完善自我,让生命焕发光彩,让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三、巧设小组合作,擦亮语文生活中的生命灵光
笔者的课堂,灵巧设置了“捆绑式”合作小组以打造高效课堂。“捆绑式”合作小组不同于传统随机分配的四人小组。我们是大班制教学,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全班52人,分成八個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期待生合理地搭配“捆”在一起。“捆绑式”小组的特点是,组与组之间实力均衡,小组内部存在差异。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你帮我扶,共同进步。在这样的小组分配前提下,课堂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自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合作关系,进而深入探究语文奥妙,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捆绑式小组合作下,每个学生都可以不同程度展示自己,互助互乐,学生间是友好和谐、共同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生生闪光、组组绽放课堂活力教育目标。
四、巧捉生命精彩,共生灵动的生命中童心美好
1.有意捕捉
生活中有不少美,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常给我们带来惊喜。记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是,笔者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利用课前三分钟分享自己的发现:
A生:发现小颖每天早早到校,给班里的花草浇水、拔草的身影很美,她从不计较,任劳任怨,精心呵护植物,令人感动。
B生:发现小玉为了给同学营造干净整洁的课室,每天放学总是最后一个回家。
C生:小涵为了带领好班级早读、午练,总是最早一个到校。
D生:小佳从不嫌弃期待生小武,经常在课间、放学后甚至在周末帮助小武听写,指导背诵、订正错题,小武成绩有很大提高。
E生:明明发现高老师对待工作认真执着、对待期待生从不放弃,常常指导班干工作,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最美的老师。
……
儿童的心灵是那么纯净美好,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生命就会出现更多的感动。除此之外,笔者还让每个学生饲养一只小动物或养一盆花、一棵小树,精心照料,记录养花种草等日记,每周挑选2—3份在班里范读,让学生知晓生命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干枯受损甚至落叶凋零、枯竭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2.无意惊喜
正因为笔者教育学生总是以正能量的积极心态对待,把爱均匀撒向每一个学生,生活中也会给笔者和同学们带来很多的惊喜。在一个暖暖的午后,课室门前的栏杆上停了几只可爱的白鸽,瞬间,附近班级的学生成了白鸽的“超级粉丝”,蜂拥而上,把白鸽吓得四处逃窜,于是,笔者班级小助手立刻组队分两头,拦截过往学生,组织本班学生隔着课室玻璃窗静静地观赏“白鸽大哥”的一举“手”,一投足。而笔者也在远处静静欣赏这美好和谐的“人鸽和谐图”。那一周,很多学生都在周记本里记录了这难忘的一刻。平时,班级里飞进的一只黄蜂,课室外走廊生长的植物、受挫折的学生……都会成为学生呵护生命的美好见证,也会成为学生很好的写作题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生命教育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以最大程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同时,让教师以高尚的师德点化润泽每个学生的心灵,不断创新,焕发语文教学活力,激扬生命活力,和谐共生乐育,共绘教育理想蓝图。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3):77.
[2]孙云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冯梅,禹永红.生命教育视线下语文教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命意识;自主合作;课堂活力;热爱生命;和谐共生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裕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在家是家中“王子”“公主”,这些生活顺利、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妈宝型”学生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怕吃苦,受不了苦……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电视上、新闻报纸上屡屡发生的生命惨剧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教师具有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职责,可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这重要的教育资源,以灵动有生命力的文字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快乐为主线,妙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共生人人和谐、生生快乐的美好境界。
一、精用智慧之匙,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课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风光旖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有描绘动物可爱、乖巧、聪明特点以激起学生爱动物,尊重生命意识、善待他人的;有包含亲情宝贵、父母情深以燃起善待自己、善待家人的;也有蕴含对祖国眷恋的以激发爱国情感,树立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实现自我、提升生命价值的……构成巧妙无比、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禁不住驻足欣赏,采掘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馈赠给学生。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智慧挖掘文章内涵,精心筛选适合培养學生生命意识的内容。
以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课文在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同时,我们还深切地看到:爱和信念可创造生命的奇迹,父子的大爱,让14个同学鲜活的生命得以在38小时后获救。教学中,笔者巧妙选材,精心设题。如向学生们抛出一关键问题:为什么这孩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道:因为父亲很爱他,父子之间有约定;父亲和儿子在彼此心中很重要,父亲不会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儿子很坚强、对生命充满渴望……笔者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分角色对话表演、回顾课文《触摸春天》中的热爱生活的盲孩安静,再跳出文本延伸课外——研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坚强、焕发生命力的海伦凯勒。最后,回放汶川大地震感人画面,让学生认可、珍爱生命,珍视同学间的美好的大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的重要性,从而庆生、乐生、和乐美好。
二、妙生课堂乐趣,开发同化语文阅读中的生命意识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发,为学生所认同的生命教育资源?笔者认为,通过读、议、品、悟,多元感知,营造有滋有味的、充满乐趣的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是渗透生命意识的良方。
1.“读”:读出感情,读出认识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理解就是思考,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语言优美、富有情感的作品,笔者通过范读、学生齐读、师生共读、分角色读、轮读、小组比赛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理解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如,课上,笔者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有感情读课文《猫》中的句子: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引导学生抓住“蹭”“抓痒”“踩印”这几个动作关键词,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读出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美好。
2.“议”:议出主旨,议出精神
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议”,“议”是学生针对教师提出文本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综合、筛选,再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议”体现学生本体意识、自主学习、思考的重要环节。笔者在讲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课文时,利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①作者雷利为什么要致信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②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小组成员在交流互助中解决了问题:一个中国孩子的父亲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了,家人陷入了无比悲痛的境地,他想通过加利先生向整个国际社会强烈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对家庭圆满的渴望。从中,学生深刻体会亲人对家人的需要,生命是那么可贵,家庭完整是那么重要。
3.“品”:品出情感,品出生命力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品味作家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章都是富有趣味性,最能激发思考性的环节。笔者每每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生命力的词,引导学生品读时,心里暖暖的,宛如一股股生命的血液从心窝流淌。品读课文《生命 生命》时,抓住词语“挣扎”“跃动”“冲破”品出飞蛾、香瓜苗在恶劣环境下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生命力,同学们在分析品味过程中,内心不禁发出对飞蛾、香瓜苗可贵生命精神的欣赏和赞叹;品读作者静听心跳,内心发出震撼片段,品出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坚定的信念,有自信的追求;品出作者不虚度光阴,为理想而顽强拼搏的积极人生态度;品出她珍爱生命、创造价值的理想。穿透语言文字的力量,面对可歌可泣的生命精神,我们无不受到精神的震撼和洗礼。
4.“悟”:悟出人生,悟出深意 语文课堂教学有读、议、品的过程作为基础奠基,学生领悟文本内涵才得以水到渠成。如,“悟”的内容仅通过课内阅读加强生命意识是不够的,可结合课外阅读加以延伸拓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我少年时代交织在我耳际的“两股风”?小组代表纷纷举手发言:不管是“精彩极了”鼓励的风还是“糟糕透了”提醒的风都源于一种爱,让学生从中明白:父母的爱有不同的方式,要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并学会尊重父母、爱父母。同时,深化生命主题,在成长过程中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骄傲、不悲观,不断前进。
当然,课内阅读还不足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课后笔者与学生进行师生共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语文课堂与课后阅读进行有效链接,以问题引导学生领悟书中“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带着问题下课,以问题激发阅读兴趣,让语文课堂美丽延续。
5.“写”:写出感受,写出体验
语文学习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这是品味感悟语言的出发点,也是深化认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归结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笔者善于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对文本解读的感受、对生命意识启迪的内容,引导学生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以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如,笔者在教学完《毛主席在花山》《一夜的工作》时,和学生共写下水文,传播正能量,剖析赞扬国家领导人关爱人民、帮助群众、生活简朴、不辞劳苦,表达笔者的敬仰爱戴之情之外,培养学生以国为傲,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努力塑造完善自我,让生命焕发光彩,让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三、巧设小组合作,擦亮语文生活中的生命灵光
笔者的课堂,灵巧设置了“捆绑式”合作小组以打造高效课堂。“捆绑式”合作小组不同于传统随机分配的四人小组。我们是大班制教学,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全班52人,分成八個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期待生合理地搭配“捆”在一起。“捆绑式”小组的特点是,组与组之间实力均衡,小组内部存在差异。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你帮我扶,共同进步。在这样的小组分配前提下,课堂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自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合作关系,进而深入探究语文奥妙,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捆绑式小组合作下,每个学生都可以不同程度展示自己,互助互乐,学生间是友好和谐、共同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生生闪光、组组绽放课堂活力教育目标。
四、巧捉生命精彩,共生灵动的生命中童心美好
1.有意捕捉
生活中有不少美,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常给我们带来惊喜。记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是,笔者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利用课前三分钟分享自己的发现:
A生:发现小颖每天早早到校,给班里的花草浇水、拔草的身影很美,她从不计较,任劳任怨,精心呵护植物,令人感动。
B生:发现小玉为了给同学营造干净整洁的课室,每天放学总是最后一个回家。
C生:小涵为了带领好班级早读、午练,总是最早一个到校。
D生:小佳从不嫌弃期待生小武,经常在课间、放学后甚至在周末帮助小武听写,指导背诵、订正错题,小武成绩有很大提高。
E生:明明发现高老师对待工作认真执着、对待期待生从不放弃,常常指导班干工作,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最美的老师。
……
儿童的心灵是那么纯净美好,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生命就会出现更多的感动。除此之外,笔者还让每个学生饲养一只小动物或养一盆花、一棵小树,精心照料,记录养花种草等日记,每周挑选2—3份在班里范读,让学生知晓生命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干枯受损甚至落叶凋零、枯竭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2.无意惊喜
正因为笔者教育学生总是以正能量的积极心态对待,把爱均匀撒向每一个学生,生活中也会给笔者和同学们带来很多的惊喜。在一个暖暖的午后,课室门前的栏杆上停了几只可爱的白鸽,瞬间,附近班级的学生成了白鸽的“超级粉丝”,蜂拥而上,把白鸽吓得四处逃窜,于是,笔者班级小助手立刻组队分两头,拦截过往学生,组织本班学生隔着课室玻璃窗静静地观赏“白鸽大哥”的一举“手”,一投足。而笔者也在远处静静欣赏这美好和谐的“人鸽和谐图”。那一周,很多学生都在周记本里记录了这难忘的一刻。平时,班级里飞进的一只黄蜂,课室外走廊生长的植物、受挫折的学生……都会成为学生呵护生命的美好见证,也会成为学生很好的写作题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生命教育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以最大程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同时,让教师以高尚的师德点化润泽每个学生的心灵,不断创新,焕发语文教学活力,激扬生命活力,和谐共生乐育,共绘教育理想蓝图。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3):77.
[2]孙云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冯梅,禹永红.生命教育视线下语文教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