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趣味性、直观性,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动手中思维、思维中动手,不断深入探究、创新,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在直观形象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后,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计算出桌面的周长。这时,我发现学生都用尺子测量,但他们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测量四条边的长,有的测量桌面的长和宽。在计算时,他们各显身手,如(长 宽)×2、长×2+宽×2或把四条边的长连加起来。这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相互交流,从分析、比较中选出最佳方法,然后自己悟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突破难点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公是教会学生解题、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如:“有96人去东湖公园游玩,其中有5人座的小汽车,也有4人座的小汽车,可以怎样安排?”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实践,探索比较合理的分配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有如下的解题方法:(1)5×18=90(人),2×4=8(人);90 8=98(人),所以可以安排18辆5人座的小汽车,2辆4人座的小汽车;(2)24×4=96(人),所以可以安排24辆4人座的小汽车;(3)5×16=80(人),4×4=16(人),80 16=96(人),所以可以安排16辆5人座的小汽车,4辆4人座的小汽车。这样,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拓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亲身体验全过程才会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此,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应加强尝试实践。如右图中,阴影部分占三角形的,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只有把三角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就是它的。这里没有平均分,所以不对。但其中一个学生反应快,认识到这里的特殊性。他动手操作,通过剪、拼发现上下两个空白部分合起来,正好是中间阴影部分的两倍,这道题是对的。而后其余学生也动手操作、探究这个结论是不是对的。学生通过交流、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并逐渐拓宽知识面,达到了尝试实践的目的。
四、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基础。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操作、观察有机地结合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才会了解计算的意义和方法,在多样化结果交流中拓展思维,丰富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价值,从而体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充分利用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扎实理解“凑十法”;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到操场上去量一量,感受1米、10米、100米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编黄桂坚)
一、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趣味性、直观性,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动手中思维、思维中动手,不断深入探究、创新,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在直观形象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后,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计算出桌面的周长。这时,我发现学生都用尺子测量,但他们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测量四条边的长,有的测量桌面的长和宽。在计算时,他们各显身手,如(长 宽)×2、长×2+宽×2或把四条边的长连加起来。这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相互交流,从分析、比较中选出最佳方法,然后自己悟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突破难点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公是教会学生解题、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如:“有96人去东湖公园游玩,其中有5人座的小汽车,也有4人座的小汽车,可以怎样安排?”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实践,探索比较合理的分配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有如下的解题方法:(1)5×18=90(人),2×4=8(人);90 8=98(人),所以可以安排18辆5人座的小汽车,2辆4人座的小汽车;(2)24×4=96(人),所以可以安排24辆4人座的小汽车;(3)5×16=80(人),4×4=16(人),80 16=96(人),所以可以安排16辆5人座的小汽车,4辆4人座的小汽车。这样,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拓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亲身体验全过程才会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此,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应加强尝试实践。如右图中,阴影部分占三角形的,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只有把三角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就是它的。这里没有平均分,所以不对。但其中一个学生反应快,认识到这里的特殊性。他动手操作,通过剪、拼发现上下两个空白部分合起来,正好是中间阴影部分的两倍,这道题是对的。而后其余学生也动手操作、探究这个结论是不是对的。学生通过交流、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并逐渐拓宽知识面,达到了尝试实践的目的。
四、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基础。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操作、观察有机地结合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才会了解计算的意义和方法,在多样化结果交流中拓展思维,丰富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价值,从而体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充分利用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扎实理解“凑十法”;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到操场上去量一量,感受1米、10米、100米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