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错误资源 生成“非良构问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趣味性、直观性,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动手中思维、思维中动手,不断深入探究、创新,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在直观形象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后,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计算出桌面的周长。这时,我发现学生都用尺子测量,但他们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测量四条边的长,有的测量桌面的长和宽。在计算时,他们各显身手,如(长 宽)×2、长×2+宽×2或把四条边的长连加起来。这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相互交流,从分析、比较中选出最佳方法,然后自己悟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突破难点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公是教会学生解题、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如:“有96人去东湖公园游玩,其中有5人座的小汽车,也有4人座的小汽车,可以怎样安排?”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实践,探索比较合理的分配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有如下的解题方法:(1)5×18=90(人),2×4=8(人);90 8=98(人),所以可以安排18辆5人座的小汽车,2辆4人座的小汽车;(2)24×4=96(人),所以可以安排24辆4人座的小汽车;(3)5×16=80(人),4×4=16(人),80 16=96(人),所以可以安排16辆5人座的小汽车,4辆4人座的小汽车。这样,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拓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亲身体验全过程才会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此,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应加强尝试实践。如右图中,阴影部分占三角形的,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只有把三角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就是它的。这里没有平均分,所以不对。但其中一个学生反应快,认识到这里的特殊性。他动手操作,通过剪、拼发现上下两个空白部分合起来,正好是中间阴影部分的两倍,这道题是对的。而后其余学生也动手操作、探究这个结论是不是对的。学生通过交流、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并逐渐拓宽知识面,达到了尝试实践的目的。
  四、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基础。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操作、观察有机地结合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才会了解计算的意义和方法,在多样化结果交流中拓展思维,丰富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价值,从而体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充分利用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扎实理解“凑十法”;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到操场上去量一量,感受1米、10米、100米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是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丰盈数学活动经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凸显数学活动经验;强化反思体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加强综合与实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 综合与实践 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解法多样化的提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未能把握其内在本质,变成形式上的多样,使算法多样化走入误区。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不断索要的多样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
怎样面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无效生成,是每一个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显然只有注重对课堂无效生成的预防和引导,在面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枝蔓”时,我们才不会显得措手不及,无从应对。  一、提前蕴伏——做好思维的预热  为学生铺设恰当的阶梯,为学生指引出隐约的方向,避免让学生在黑暗中四处摸索,是预防课堂伊始就出现无效生成的有效措施。如果说将这一措施比喻成“预防针”的话,这一针要
课堂练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课堂练习并不是指教材中几道习题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因为学生需要在练习中深化所学的知识,需要在练习中对所习得的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那么,如何让“小”题发挥“大”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习题一般是按照由易到难(即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的顺序排列的,这样
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的四个核心概念之一,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所以模型思想的渗透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各级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得出激趣、操作、交流、优练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以凝激思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乐观的良好智力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  例如在教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有意义的数学复习课,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关键词]复习教学 多边形 面积计算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1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摘 要]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具体的活动获得。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电子白板与学生的Pad实行最优化的互动,及时进行抢答与随机抽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Pad互动课堂,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多元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三角形 Pad 互动课堂 释放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案例描述]  片断一:在动手制作中认识钟表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闹钟、挂钟、手表,最后定格于一闹钟。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钟,它的上面都有些什么?  生:它的上面有1~12个数字。  生:钟的里面有3根针,有的长,有的短。  生:钟的上面画着一只小狗。(钟面图案)  生:钟的上面有两个铃铛。(手提的部位)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钟的上面有这么多的东西。如果我们只看钟面,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容忽视。放眼现在的数学课堂,提到数学概念,教师更多的是细致、透彻地讲解,希望学生能赢在起跑线上,第一次就对概念有个正确的认识。但往往事与愿违,对于教师硬塞的概念,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反而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不妨换种方法,也让学生在探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