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容忽视。放眼现在的数学课堂,提到数学概念,教师更多的是细致、透彻地讲解,希望学生能赢在起跑线上,第一次就对概念有个正确的认识。但往往事与愿违,对于教师硬塞的概念,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反而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不妨换种方法,也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概念,认识概念,深化概念。下面,笔者就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找准探究活动的“点”
  1.概念的引入之时
  数学里每个概念的形成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了某种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概念的引入时,可以设计一些类似历史发展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字母式子的简写方法时,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正方形的边长是x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很快写出x×x,结果发现,字母x和乘号非常相像,更有一部分学生自发地将x写得大大的,而把乘号写得小小的。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乘号可以再写小点吗?学生说可以写成“·” ,“能不能再写小一点?”“那就没有了。”“是啊,字母x和乘号太像了,科学家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想的方法和大家想的方法一样,可以把乘号写成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 这样的概念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概念的产生过程,产生一种学习的迫切性,不再是教师的硬塞,而是学生自发的探究。
  2.属性的揭露之时
  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本质属性,只有学生全面认识本质属性,概念的认识才比较深刻。例如,在学习了钝角、锐角之后,可以出示一组角,这组角的方向不同,边的长短不同,有的可以直接用眼睛判断,有的要依靠三角板判断。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对钝角锐角的认识就更深刻了,知道角的钝锐与方向无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只有将角与直角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
  二、优化探究活动的“法”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情境可以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魅力,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周长这一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只小蚂蚁在一片叶子上散步,它沿着树叶的边线,正好走了一圈。给你一片树叶,你能画下小蚂蚁的散步路线吗?抽象的周长变成小蚂蚁的散步路线,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画下周长,在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周长,教师再揭示周长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2.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是对错误的纠正,也可以是补充完善,小组间的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学生智慧的表现,思维的结果,可以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当然,这需要教师合理地分组,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视情况而定,防止小组合作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都有所收获。
  三、拿捏探究活动的“度”
  1.开放的“度”
  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如果太开放,就会出现学生很热闹地探究了半天,却一直找不到方向的现象,这样的探究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但如果太细致,就会出现教师出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给出整齐划一的答案,这样的探究没有丝毫的价值。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能思考出来的,教师坚决不帮,对于学生可能会遇到麻烦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醒,抛砖引玉,指明方向,灵活掌握,课堂上也可以适时调整探究的方案。
  2.抽象的“度”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同样的概念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抽象程度。例如,在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从很多的图形中找到长方形,初步认识长方形;到了三年级,就要求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符合这些条件的才是长方形,对于是不是长方形都要能说出足够的理由。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抽象到什么程度,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正确把握,不可拔苗助长,但也不可简而化之。
  3.评价的“度”
  教师的评价就好比风向标,可以指引学生。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不仅重视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例如,“你们组的同学合作探究得真好,一个同学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倾听。”“这是我们组的意见。”“哦,我明白了,你发表的是你们小组的意见!真好!”“我发现你们小组用到了材料钉子板,新颖!”“你们小组的探究结果和数学家的答案不谋而合,恭喜你们!”……这样一些简单的对话和评价语,有的关注倾听,有的关注合作,有的关注结果,暗暗地告诉学生教师不仅只看结果,也在随时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不只看某一个人,而是关注整个小组,渐渐地,学生就学会合作探究了。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探究可以让概念的教学变得生动,探究可以让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
  (责编 黄 晓)
其他文献
[摘 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学言行应避免错误引导;二是创设生活情境应避免负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3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广大数学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我在一次听“比的基本性质”一课
[摘 要]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是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丰盈数学活动经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凸显数学活动经验;强化反思体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加强综合与实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 综合与实践 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解法多样化的提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未能把握其内在本质,变成形式上的多样,使算法多样化走入误区。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不断索要的多样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
怎样面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无效生成,是每一个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显然只有注重对课堂无效生成的预防和引导,在面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枝蔓”时,我们才不会显得措手不及,无从应对。  一、提前蕴伏——做好思维的预热  为学生铺设恰当的阶梯,为学生指引出隐约的方向,避免让学生在黑暗中四处摸索,是预防课堂伊始就出现无效生成的有效措施。如果说将这一措施比喻成“预防针”的话,这一针要
课堂练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课堂练习并不是指教材中几道习题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因为学生需要在练习中深化所学的知识,需要在练习中对所习得的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那么,如何让“小”题发挥“大”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习题一般是按照由易到难(即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的顺序排列的,这样
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的四个核心概念之一,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所以模型思想的渗透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各级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得出激趣、操作、交流、优练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以凝激思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乐观的良好智力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  例如在教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有意义的数学复习课,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关键词]复习教学 多边形 面积计算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1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摘 要]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具体的活动获得。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电子白板与学生的Pad实行最优化的互动,及时进行抢答与随机抽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Pad互动课堂,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多元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三角形 Pad 互动课堂 释放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案例描述]  片断一:在动手制作中认识钟表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闹钟、挂钟、手表,最后定格于一闹钟。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钟,它的上面都有些什么?  生:它的上面有1~12个数字。  生:钟的里面有3根针,有的长,有的短。  生:钟的上面画着一只小狗。(钟面图案)  生:钟的上面有两个铃铛。(手提的部位)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钟的上面有这么多的东西。如果我们只看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