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和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课堂教学中,缩短这种距离的主要手段就是直观教学。要归纳总结操作方法,还要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具 学具 教师 学生
在直观教学中,多年来一直采用的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掌握法则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看,不让他们动手参与,他们就不能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思维、在操作中创造。这样教学,小学生还会感到教学内容太抽象,结论来得太突然,不仅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学具操作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对学具的科学使用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具操作,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有效地组织学具操作,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同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1.学具存放有序;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二、学具操作,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学习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仍离不开前一阶段的思维形式。因此,当小学生最初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公式时,仅仅通过教师出示实物或图形让他们观察是不够的,还要组织他们操作学具。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感知学习对象,既有助于建立表象,也便于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获得规律性的知识。这样,从动作、感知的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操作学具,让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组织学具操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让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他们的大脑,可以促使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让他们说一说操作过程,想一想操作过程中的新发现、获得的新见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并且反过来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组织学具操作,让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让他们的动作思维、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山芋、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兴趣盎然。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也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六、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
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具 学具 教师 学生
在直观教学中,多年来一直采用的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掌握法则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看,不让他们动手参与,他们就不能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思维、在操作中创造。这样教学,小学生还会感到教学内容太抽象,结论来得太突然,不仅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学具操作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对学具的科学使用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具操作,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有效地组织学具操作,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同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1.学具存放有序;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二、学具操作,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学习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仍离不开前一阶段的思维形式。因此,当小学生最初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公式时,仅仅通过教师出示实物或图形让他们观察是不够的,还要组织他们操作学具。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感知学习对象,既有助于建立表象,也便于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获得规律性的知识。这样,从动作、感知的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操作学具,让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组织学具操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让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他们的大脑,可以促使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让他们说一说操作过程,想一想操作过程中的新发现、获得的新见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并且反过来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组织学具操作,让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让他们的动作思维、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山芋、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兴趣盎然。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也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六、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
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