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平:茶席设计非艺术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lu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所谓的“茶席设计”是随着茶艺表演活动而流行起来的新名词。广义的“茶席设计”可以说就是“茶艺馆设计”;狭义地说是布置与茶艺相宜的茶席、茶桌,供沏茶、饮茶空间的修饰与雅化环境氛围的设计;明确地说,就是以茶叶为灵魂,以茶器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布置有独立主题,具美感的茶艺整体。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动态的茶艺演示,以静态的茶席配合动态的茶艺演示,动静相融,完美地体现茶的魅力和茶的精神。因此,“茶席设计”必须具有丰富的功能性和美感要求,以“茶席设计”这个词来概括表示是不够准确的。
  一床茶筵席作品,主要是传递以茶会友的信息,完美表现茶的特质,完成茶会任务,不管它有多绚丽多彩,也不能算是艺术。
  艺术和设计的差别,在于艺术是供人观赏,陶冶心性,让人看了之后,得到一种感受,领会它是一种品味。而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激发观众参与做某些事情,所以设计作品需要“诠释”。
  一位设计师准备创作新作品时,几乎都有一个固定的起点,不管是文字、图画、灵感或行动,同时设计的过程是要经历情报的收集及分析,再将不同的情报筑起一件作品。所以有人说设计是“情报的建筑”。
  设计是一种可以传授并学习的能力。一个设计作品,即使没有品味,只要能够完成设计所要传递的目标,就可以说是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优秀的设计作品,受众可以理解设计师的准确信息,它就是成功的作品了。很多设计师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这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些视觉吸引力,能摆在那里供人欣赏,引以为豪。
  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基于相同的知识基础来创作视觉作品,但他们创作的理由却截然不同。设计是有目的的,因对象的不同所做的创作表现也不同,创作者表达的方式往往参酌现实环境的趋势或品味,设计必须在最大的限制当中寻求最大的自由。设计虽然需要具备美感,但必须具备实用性。设计师的设计一定有他的用意,就是他的目的了。
  艺术和设计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两者的目的不同:艺术家创造作品并不是出售产品或推广服务,仅仅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所要传递的信息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艺术是一种感性创作;设计是一种知性的作品。优秀的艺术是一种天赋;优秀的设计是一种能力。
  “茶席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茶会的完美结局。“茶席设计”首先根据茶会的主题、名称发想。其次,如何将茶会的体统与主题在设计中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茶会的体统是:泡茶、插花、挂画、焚香,四艺的整体出现。
  一、泡茶,泡茶需具备四个要素:
  1、茶叶。茶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茶的魅力,展现茶的精神。所以,茶叶是茶席中的灵魂,也是设计的重心,选定茶叶才能就这个重心来发想、选主题、构思茶席。2、茶器。茶器是“茶席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选择时应注意它的艺术性和实用性。3、铺垫。铺在茶器下的垫巾,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一般以布艺为主。4、背景。给人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根据茶席的主题来定背景。
  二、插花。“茶室之花”或“茶会之花”不同于一般的插花,茶艺插花雅化了环境,更烘托茶会的主题。
  三、焚香。茶事活动中通过焚香可以使环境更幽雅,气氛更肃穆。
  四、挂画。在屏风上悬挂与茶会主题相关的字画。
  此外,“茶席设计”还可以根据茶会的主题来增做摆设,加强空间的美感和氛围,例如:雅石、盆景,生活用品、艺术品、宗教用品等等。
  如此看来,“茶席设计”如果不具有功能性,只是件艺术品,那是说不通的。艺术品只为自己存在,而“茶席”是一床作为茶与人媒介的茶筵席。
其他文献
清朝慈禧年间,清宫就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说法。由此可见,冬日品饮普洱的习惯,早已有之。  阴郁的初冬午后,最爱喝上暖暖的一壶陈年普洱,生熟亦可。这样的时刻,既为喝茶,更为享受一杯茶带来的幸福感。这次和朋友中最会“折腾”的普洱茶通老黄凑在了一起,所以这次的品饮更加妙趣横生——冲泡与煮饮对比。  越陈越香应该是为了茶和酒而写的,尤其普洱茶更以其作为其艺术境界的指针。陈老普洱茶和熟茶普洱茶,有温性
期刊
先秦的中国人有所谓“王天下”之理想,用现代人的话说即是建立一理想的世界政府。故而《中庸》便如是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此非妄自尊大,因在当时人的眼光里,中国便是整个世界,整个天下了。凝成这样一个团结的中国,并非易事,据载,始皇二十六年云: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度量衡在国家、民族的
期刊
乌金石,亦称黑玉石,其质地坚硬细腻、结构均匀、光泽度高、纯黑发亮、质感温润雍容、内敛、沉稳。根据乌金石的天然特性精雕细琢而成的茶盘,高雅脱俗,浑然天成。这些乌金石茶盘抛弃了石头的冰冷之感,内敛含蓄,每一款均充分考虑其功能性和艺术性自然结合,使人在品茗的同时亦可感受东方茶道文化与茶艺的揉合之美,是倡导天人合一的中国茶文化的完美体现。  圆融  “圆融”本为佛教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破除
期刊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后,茶树就在各地播种开来。舟山历史上何时产茶?据《舟山市志》记载,“五代时,普陀山开始植茶,至宋代称盛。”宋元明舟山古志(点校本)记载有“茶课”,即茶税,和“茶引”,即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之凭证。这是舟山古代人工栽培茶的依据。但是有野生茶树的历史要更早。普陀山,桃花岛等地早在晋朝就有高僧道士结庐静修。高山出好茶。如今,普陀山
期刊
茶席设计是为泡茶,或为茶道准备一个操作、展演的场所或舞台。19世纪90年代茶文化复兴之初,泡茶、饮用方法初步成熟后,开始构思、规划品茗环境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且由于茶席的能见度比泡茶、比茶道要高,从事者的成就感较大,因此大家趋之若骛,数年间就形成了普遍性的风潮。前期的兴旺之势足以带动茶文化的复兴与开展,茶界多持鼓励的态度。但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我们就得留意茶席与茶道是否走在正确、和谐的道路上。  初
期刊
古人说,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可如今,即使这良辰美景易得,放心怀于云林上花鸟间的心境也十分难得了。而今有幸认识了这样一群喜爱煮茶的朋友,闲暇之时,三五小聚,碾茶煮水,把时光留在了遥远的感动里。  记忆里的茶香  在“德江晓客”茶吧的茶客们一到冬日,便开始期待“吧主”的召唤了。当煮茶雅集的通知一到,第二天日出前,他们便早早来到茶吧,在小院里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
期刊
宋代诗人杜耒的一首《寒夜》,把漫漫寒夜、远方之客、竹炉以及点点梅花牵到了一起,让一个原本朔风吹刮寒意彻骨的夜晚,有了人间的脉脉温情:故友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虽厨无余香,柜无佳酿,然铲雪融水,生火煮茶,竹炉里的松炭星火四溅,釜中的茶汤翻来滚去,且有室外数点梅花默默相伴,亦然是人间对炉夜话的一个美好夜晚,何谈寒冷?  如此隽永的诗境,被杜耒一首绝句道尽。可齐白石偏偏要画这样的夜晚,偏偏要以其中的
期刊
重阳节设了茶席,专门邀了些年逾花甲的茶兄茶姐,啜了仙山之物——武夷岩茶。来的大都是经历了文革的政协委员兼茶友,且对革命样板戏无不谙熟。啜饮间,有人亮了嗓子,唱起了《沙家浜》,把京剧韵味儿十足的西皮流水注入大家的茶杯中。我把这个茶友会落座的茶席,称之为“阿庆嫂茶席”。  京剧迷们咿咿呀呀的唱腔,让阿庆嫂又回到了我们的茶席边。  把阿庆嫂作为主题,引入茶席,是我的创意使然,但也有点用意的。阿庆嫂入我茶
期刊
屏山县位於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东界宜宾,西连雷波、马边,北接沐川,南与云南省隔江相望。自然与历史选择了屏山,其似画如屏,碧水青山,既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水利资源又十分丰富。生态呈现多样性,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屏山名珠”炒青名茶。就从这金沙江畔开始飘香……  “屏山名珠”孕育於魅力的屏山,其茶文化源远流长。种茶历史溯及先秦。据《华阳国志》载,公元134年,屏山始种茶
期刊
这样的爱情,不浓不淡,不轻不重,犹如介乎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青茶。它有着绿茶的恬淡,却比绿茶来得浓酽;有着红茶的热烈,却又比红茶来得清醇。他们之间,虽两小无猜,却若即若离,含蓄得仿佛隔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玻璃,明明相互倾心却羞赧于轰轰烈烈地相爱,明明爱潮涌动却羞赧于痛痛快快地表达。直到她与他死生契阔,爱始终是道青茶,既不彻底埋藏也不彻底释放,在他的余生中慢慢浸泡,慢慢变冷,成了一个永远的省略号。  也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