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性的剧本创作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沉寂许久的德国电影再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以往的德国电影多给人冷静沉闷的味道并带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而《窃听风暴》则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将“窃听”这一惊悚片常采用的题材拍成了具有人文色彩的故事,编剧在塑造人物和挖掘人性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我们今天就从人性展现入手,探讨剧本的创作。
  
  ………………………………………………………………………⋯⋯1,2,3
  
  常说人性复杂多变,难以捉摸,怎样在剧本中予以表现呢?最重要的是给人物性格丰富的层次感,抓住其细微的变化。先来看看故事的主角之一,前东德的一名剧作家德莱曼。在外人看来,他是一名成功者。事业有成,名声在外,有漂亮的演员伴侣,经济上也很有保障。
  
  ………………………………………………………………………⋯⋯⋯ 4
  
  然而,从电影开始的一段演出我们知道了其实他危机四伏,而他的内心也备受煎熬。在国家机构的压力下德莱曼不得不选择与自己不喜欢的导演合作,而自己非常崇拜的导演亚斯卡却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利,赋闲在家等待死亡。
  


  
  …………………………………………………………………………⋯5,6,7
  
  德莱曼想要继续他的创作,所以不得不选择妥协。可以看出,德莱曼这样的作家也有其软弱的一面,为了安于现状也会选择明哲保身。然而,这种妥协的代价是巨大的,无论是对于艺术还有自己的朋友,德莱曼有着深深的愧疚感。而就在他发现妻子被国家高官霸占时,只有无奈的愤怒和深深的痛苦。
  生活表面和内里的巨大反差其实反映了德莱曼这个天才作家也有着凡人的人性。软弱和追求自保似乎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高压时首先表现出来的。编剧对于德莱曼人性化的处理使得之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更能引起观众的震动和共鸣。似乎德莱曼的困境并非属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和特定人物身上,而是属于我们每个有着共同人性的人身上。之后,亚斯卡自杀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德莱曼终于下定决心打破沉默。这正应了鲁迅那句话“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德莱曼选择反抗似乎是一种改变,然而又符合其真实的内在性格。编剧并没有开始就将德莱曼这个人物定性,而是在种种痛苦和矛盾中让其心灵受到煎熬和磨难,挖掘其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
  
  …………………………………………………………………………⋯⋯8
  
  德莱曼的转变如果说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国家机器的执行者,肩负窃听任务的威斯勒的转变则是让人有些意外。这个外表冷酷,心理素质超强,经验丰富又经常独来独往的家伙符合专制制度下冷血特工的所有特点。让他对付德莱曼这么一个缺乏防范意识又有些软弱的艺术家似乎绰绰有余。可是威斯勒不仅没有为上级找到制裁德莱曼的证据,甚至帮助德莱曼逃过一劫。这一切似乎不太可能发生,然而从人性分析的角度看,编剧极为出色地塑造了威斯勒这个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威斯勒是好是坏,他不像是个喜欢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但是为了“国家安全”在审讯中他会使用各种各样折磨人的方法。意识形态的训练使得威斯勒坚定地相信着国家。然而,在对德莱曼的监视中他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9
  
  首先,人性未泯的威斯勒感受到了德莱曼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他在审讯别的犯人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后者在威斯勒眼里是生理反应而已,但是德莱曼的痛苦是内心真正的焦灼。他的痛苦带着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威斯勒发现德莱曼并不是官方所描绘的处心积虑讨好西方甚至颠覆国家政权的危险分子,而是在国家机器面前备受摧残的善良的人。德莱曼在事业和感情上遭到的打击让威斯勒深表同情。听着德莱曼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威斯勒感动得流了泪。从对德莱曼的监听中,威斯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性与生活,这是他做出改变的深层原因。编剧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且将其细腻地表现出来。
  
  …………………………………………………………………………⋯⋯ 10
  
  其次,是艺术以及德莱曼对于艺术真诚的态度融化了威斯勒心中的坚冰。威斯勒在听到德莱曼与他的朋友谈论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时候有所领悟,这个制度工具的良知渐渐被唤醒。于是,编剧安排了这样的情节,在德莱曼的影响下,威斯勒开始阅读布莱希特美好的诗篇,他也会专注地听德莱曼讨论艺术创作,不是为搜集证据,因为他甚至故意隐瞒了德莱曼的创作内容。编剧利用诸如艺术这样的细节,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变化进行了影响,请各位读者注意,这样的方法不是对人物生硬的控制,而是按照人性的逻辑让其自然的发展。我们在剧本创作中如何考虑和运用人性的作用,就是要知道剧本的人物是有其性格和感情的,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受编剧主观的控制。借用黑泽明的观点就是剧本中的人物有其自身的性格和命运,不因编剧的好恶而改变。合理而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是编写剧本的高端技能。
  
   ………………………………………………………………………⋯…11,12
  
  精神上的逐渐渗透不只是威斯勒改变的全部原因,生活的真实也给了威斯勒巨大的震撼。他看到了他所相信的这个政府中有多么腐败的高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虚伪和紧张。实际上在长期的特工生活中威斯勒的信念已经在渐渐地崩塌。而遇到德莱曼使威斯勒似乎想要重新寻找什么,那就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在不经意间,威斯勒做出了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改变,他转移了德莱曼隐藏的打字机。
  
   ………………………………………………………………………⋯…13,14
  
  拯救了德莱曼的威斯勒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也许在那样一个社会悲剧的上演难以避免。
  
  


   ……………………………………………………………………………… 15
  
  然而,编剧让我们从威斯勒的转变上感受到人性力量的伟大,这是人类在任何艰难黑暗的时期保有希望的最后基础。在电影的最后,威斯勒发现德莱曼新书的扉页上写着将此书献给HGW XX/7,而HGW XX/7就是曾经那个社会留给他的代号。这个情节可谓编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表达了创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也让片中人物与观众得到一种释然。对于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发现和坚守深化了主题,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剧本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人性的探讨让影片具有了震撼和感动的效果,也使得影片的故事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脱离了简单的娱乐。
  人性从广义上说,无非是善与恶两大类。当然,实际的情况是人性的善与恶常常混杂在一起,共同复杂的作用于人的行为。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在文学创作中很早就打破“一言堂”式的人物性格塑造方式。而在电影的剧本创作中,为了设置和激化矛盾冲突的需要,往往要有反面和正面人物。从观众的观影心理上看,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抗是剧本情节发展的动力,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塑造如果程式化和单纯化,那么剧本就难以塑造出精彩的人物形象了,因为这不符合今天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发掘出人性的复杂性,就是编剧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尤其是对于DV创作者,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打动人,撇开技术手段不谈,能不能在剧本中体现人性的东西就至关重要。当然,体察人性,拿捏性格变化,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是对编剧非常高的要求,但也可以把它当作剧本创作的一种信念,在实际创作中不断使自己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我想,真正优秀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就会诞生。
其他文献
电影:《Survive style 5+(杀妻狂想曲)》  类别:剧情  导演:关口现  主演:浅野忠信桥本丽香阿部宽  片长:110min  国家:日本  时间:2004    过年的时候,世界似乎都被包裹成红色。没人在这个时候愿意讨论仍然一片艳绿的大盘、被“海啸”波及的工作以及空白的情感世界。据说全世界都准备揪住“中国消费市场”这根救命稻草,商家们都瞅准了中国人民在银行中货真价实的存款,戴着满
期刊
电影的诞生有赖于人类掌握了用化学方法记录影像的技术手段,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感光剂涂抹在片基之上,这样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胶片,胶片通过曝光和洗印就能够得到我们想要捕获的影像。感光剂和片基可以说是胶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最早的电影胶片都是黑白的,感光剂一般是卤化银明胶乳剂,卤化银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这一过程被称为曝光,摄影机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控制曝光。经过曝光的胶片通过洗印就可以形成我们人眼可见
期刊
胡振民看望徐肖冰夫妇    1月19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夏朝华等陪同下来到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徐肖冰、侯波夫妇家,亲切看望两位摄影界老前辈,送上新春的祝福。      胡振民说,2009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还是中国文联成立60年,目前文联的“双庆”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面积达5
期刊
在那遥远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把静态的“我看见”固定在纸上,于是有了摄影。 看惯了照片,人们又产生了“我看见”新的冲动。50多年后,法国卢米尔兄弟遂于1895年放映了首部“活动图像”——电影。 而DV,即把“我看见”解构为电子数码,容积更小,传播更高效,影响更广泛。199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元年。 直到2006年1月,“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首次纳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期刊
农历新春还没有辞年,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却早已开始踏上了漫漫“征战”之路。  怀揣电影梦想的中国考生们,奔波于四处“应战”的旅途中。尽管扩招在不断进行,却仍然无法匹敌残酷的淘汰率。以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影”)为例,本科生比上年扩招了近百人,计划招生440名本科生,却仍有13019人报名,平均录取比例接近1:30,竞争激烈。除录音专业报考人数略有下降外,其余各专业报考人数均有上升。  北影导演系
期刊
这样看下来,仿佛整个工作坊近乎“批判大会”或“刑场”,然而借着这样猛烈的“撞击”,我们才有机会在一切的可能中找寻突破。“这样一种现场发生的最初作品展示和深入讨论,比通常的片子‘现成品’亮相要动人和有细节得多。”  恩娜一直强调,在每次的讨论中,我们都不是在“论断”某个人、某部片。我们更多的是在看,有这样或那样的可能,使每一部最终呈现的影像,甚或每一个作者,都可以借着最深度的现场参与,擦出这些或那些
期刊
数字化应用于电影,并进而向传统电影挑战,这让电影注定将改变本质。到底电影最终会消失还是借用数字化的优点生存下来呢?数字电影到底是沿袭历史还是翻开历史新的篇章?这些问题都是当今电影和艺术并列讨论的。而我们看到的当代电影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不是可以直接回答为什么传统电影放映场所逐渐失去影响吗?电影行业在20世纪目击了人类历史,而在这个信息时代同样能见证当代吗?   假如现在的某件作品还具有观察思考艺术领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导演的创作就是把城里的故事讲出来。如果你的城中也有这样的故事,那么这样的感动就推而广之,产生了共鸣。  《二十四城记》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中颇具争议,贾樟柯总是会给传统规则带来一些“裂痕”,从制片方式到拍摄手法,这部电影仿佛就是奔着争议而来,但是抛开那些所谓的炒作,就影片本身而言,这座城池中仍酝酿着许多感动。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改变,无论这样变化是好或者不好,总之变化
期刊
事实上它可能是片面的,但记录下来的就是当时一种状态。就是一个印迹,像我走过的路,可谁会去欣赏自己的脚印?反正我是不会去看的。      二十多年前,没等着拿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证,艾未未已经站在纽约的土地上,手里拿着照相机记录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当然,那时用的不是数码产品,也没有每天可以更新的博客,于是这些照片要等到二十多年后,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办人荣荣和映里再三要求下,才终于见得天日——
期刊
主持人...郝大鹏  专栏作者...肖欣张铁军蔡元卿      剧情简介: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威斯勒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的生活,监听过程中,威斯勒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些光或许来自自然界,或许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期我们分析的影片是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一部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