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十九首》皆东汉末年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的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就是它的来源概说。这些诗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恨和下层文人的落魄失意,既有“思”又有“叹”,这也是他们的几乎全部主题。
“思”
“思”,并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它指的是诗中所抒发的“思念之情”。这一抒情主题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很细腻的表现,十九首诗有一半是思妇之诗,写的就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
例如,《行行重行行》,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表现了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反复吟诵时,从它的低沉而凄切的韵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相思之苦”,就像“一支首尾完整的题作‘离别’的交响曲”,“‘忆别’‘远别’‘久别’‘疑虑’‘哀怨’正是它抒发‘相思之情’的全部内容”。“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把那种“相思情至极”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则是希望游子“不忘本”“同类相亲”,即希望他爱自己家乡的亲戚、故旧乃至思念自己,这里含有两重“相思之情”,是诗歌达到的比较高的境界。
再如《迢迢牵牛星》就更是借写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牛郎的愁苦心情。这是一种遥远的相思,这种相思甚至是无尽的,可谓“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此外,《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等都是抒发相思之情的诗。
“思”,在现代新诗中有很多的表现。如徐志摩先生的“再会吧,康桥” 虽然没有提“思念”,却都是在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这类作品还有很多、很多。诗歌写“思”的很多,直抒自己的“思念”的也不少,而如《古诗十九首》那样借景物来抒发的则更是不胜枚举。借景抒情弥补了赤裸裸地写“思”的呆板缺陷,有了一种意象化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要借想象即“神思”来表现的,诗歌正是需要这一表现手法来抒发“思念之情”。
“叹”
从《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来说: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灾荒严重,战乱、饥馑、屠杀、瘟疫,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安定,也动摇了人们的信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作出的抒发感情的诗就自然不自然地要写到“叹”,即对追求功名富贵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然的“叹”。
《古诗十九首》的共同的主题就是“咏叹人生”,有生活上的牢骚与不平,也有时代的哀愁与苦闷。这里,“叹”比“思”在诗中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更强。
《回车驾言迈》就是典型的表现这一主题的诗。诗人在人生的仕途上看到事物由盛而衰,感到“逝者如斯乎”,想到应当早建功立业,勿让时间流失,而这种打算被一种社会现实的黑暗所笼罩,因此全诗中有一种愁苦的心绪,即对人生、对世态的无奈的“感叹”。的确,诗人自己的志向与理想面对这社会与自然的双重阻碍时,哪能不抒发对失去人生归宿感的感慨与叹息呢?
而《明月皎夜光》则抒发了诗人的另一种感叹。“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感叹的是一种“友情的徒具虚名”,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以“秋蝉”自比,而用“玄鸟”比喻有得意人生的“同门友”,这正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一些文人在有共同利益时“义薄云天”,而当他们在功名道路上竞争时就“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当诗人领悟到这一事实时,不得不发出“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的感叹。
“自汉以降,风气或殊。考调审音,均归一辙。盖其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葬、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 正是对“叹”这一主题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概说。
“思”与“叹”的融合
这既可以说是诗的内容,又可以说是诗的艺术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这也有很多表现。
譬如写“思”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如此。它是写了“女子思念远行异乡情人的‘思”’(这里前面已经讲过),同时,又有如“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的叹息,正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而诗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一句就更是两者的融合,它既有相思之情,又有感叹“游子不顾反”之意。
《涉江采芙蓉》更是如此。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对妻子的怀念,有相思怀人,更有慨叹“长路漫浩浩”之笔:首先是采芙蓉、芳草要赠送给对方;然后说自己思念的人在远方,表达了自己的“相思”,“望旧乡”也是相思的表达;而后面“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则是说彼此心同而身隔,表达了叹息的愁苦之情,从相思到叹息又到相思,把感情的真挚、相思的深切和感叹的愁苦写得惟妙惟肖。崔灏的《黄鹤楼》也是如此,既写了对人的思念,又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叹。
当然,《古诗十九首》还有一大内容就是,这些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的角度下笔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都有。因而作品在写女性的不幸——“相思之苦”时,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感慨与叹息”。这种特殊情感的抒发也还是在“思”与“叹”这两大主题之内。
诗歌必定要抒情,而抒情也无非“思”与“叹”,这一点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全面的体现,为抒情的诗歌作出了表率。现代诗歌也无不如此:一部分“相思”,一部分“感叹”更多时候是“思”与“叹”的融合之作,只有这样诗才成其为诗,诗人也才称得上诗人。至于“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是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的评价,不是在内容主题之列,不敢妄加评论。总之,我们认为:诗因情而作,情由“思”“叹”而抒。
“思”
“思”,并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它指的是诗中所抒发的“思念之情”。这一抒情主题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很细腻的表现,十九首诗有一半是思妇之诗,写的就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
例如,《行行重行行》,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表现了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反复吟诵时,从它的低沉而凄切的韵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相思之苦”,就像“一支首尾完整的题作‘离别’的交响曲”,“‘忆别’‘远别’‘久别’‘疑虑’‘哀怨’正是它抒发‘相思之情’的全部内容”。“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把那种“相思情至极”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则是希望游子“不忘本”“同类相亲”,即希望他爱自己家乡的亲戚、故旧乃至思念自己,这里含有两重“相思之情”,是诗歌达到的比较高的境界。
再如《迢迢牵牛星》就更是借写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牛郎的愁苦心情。这是一种遥远的相思,这种相思甚至是无尽的,可谓“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此外,《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等都是抒发相思之情的诗。
“思”,在现代新诗中有很多的表现。如徐志摩先生的“再会吧,康桥” 虽然没有提“思念”,却都是在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这类作品还有很多、很多。诗歌写“思”的很多,直抒自己的“思念”的也不少,而如《古诗十九首》那样借景物来抒发的则更是不胜枚举。借景抒情弥补了赤裸裸地写“思”的呆板缺陷,有了一种意象化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要借想象即“神思”来表现的,诗歌正是需要这一表现手法来抒发“思念之情”。
“叹”
从《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来说: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灾荒严重,战乱、饥馑、屠杀、瘟疫,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安定,也动摇了人们的信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作出的抒发感情的诗就自然不自然地要写到“叹”,即对追求功名富贵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然的“叹”。
《古诗十九首》的共同的主题就是“咏叹人生”,有生活上的牢骚与不平,也有时代的哀愁与苦闷。这里,“叹”比“思”在诗中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更强。
《回车驾言迈》就是典型的表现这一主题的诗。诗人在人生的仕途上看到事物由盛而衰,感到“逝者如斯乎”,想到应当早建功立业,勿让时间流失,而这种打算被一种社会现实的黑暗所笼罩,因此全诗中有一种愁苦的心绪,即对人生、对世态的无奈的“感叹”。的确,诗人自己的志向与理想面对这社会与自然的双重阻碍时,哪能不抒发对失去人生归宿感的感慨与叹息呢?
而《明月皎夜光》则抒发了诗人的另一种感叹。“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感叹的是一种“友情的徒具虚名”,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以“秋蝉”自比,而用“玄鸟”比喻有得意人生的“同门友”,这正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一些文人在有共同利益时“义薄云天”,而当他们在功名道路上竞争时就“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当诗人领悟到这一事实时,不得不发出“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的感叹。
“自汉以降,风气或殊。考调审音,均归一辙。盖其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葬、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 正是对“叹”这一主题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概说。
“思”与“叹”的融合
这既可以说是诗的内容,又可以说是诗的艺术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这也有很多表现。
譬如写“思”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如此。它是写了“女子思念远行异乡情人的‘思”’(这里前面已经讲过),同时,又有如“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的叹息,正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而诗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一句就更是两者的融合,它既有相思之情,又有感叹“游子不顾反”之意。
《涉江采芙蓉》更是如此。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对妻子的怀念,有相思怀人,更有慨叹“长路漫浩浩”之笔:首先是采芙蓉、芳草要赠送给对方;然后说自己思念的人在远方,表达了自己的“相思”,“望旧乡”也是相思的表达;而后面“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则是说彼此心同而身隔,表达了叹息的愁苦之情,从相思到叹息又到相思,把感情的真挚、相思的深切和感叹的愁苦写得惟妙惟肖。崔灏的《黄鹤楼》也是如此,既写了对人的思念,又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叹。
当然,《古诗十九首》还有一大内容就是,这些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的角度下笔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都有。因而作品在写女性的不幸——“相思之苦”时,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感慨与叹息”。这种特殊情感的抒发也还是在“思”与“叹”这两大主题之内。
诗歌必定要抒情,而抒情也无非“思”与“叹”,这一点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全面的体现,为抒情的诗歌作出了表率。现代诗歌也无不如此:一部分“相思”,一部分“感叹”更多时候是“思”与“叹”的融合之作,只有这样诗才成其为诗,诗人也才称得上诗人。至于“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是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的评价,不是在内容主题之列,不敢妄加评论。总之,我们认为:诗因情而作,情由“思”“叹”而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