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和几位四年级的教师聊起这样一类题目:根据文本中给定的资源,课本明确提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者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内容提问。我们有不少教师认为:“此题目没有明确的提出要求,没有说明学生提的问题要到怎样的程度。”“不知所云。”“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这是因为教师对主要问题预设的缺失,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文体资源进行有效提问的几种策略。
策略一:根据教学资源安排的特点,进行主要问题的预设
1.出现在知识点之前,这一类属于新授课
这种以学生的提问作为引入课题的方法,它要通过学生的提问来充分暴露所要解决的问题,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的根本。这类文本资源的特点是指向性非常明确,教师预设主要问题要到位,有必要的需分阶段性预设问题,达到引领学生学习的目的。如这样一道题(先出示一个价目表,标明每种水果500克是几元):一个阿姨说:“我买2千克苹果,2千克桃。”一个小朋友说:“500克荔枝给奶奶吃,2500克西瓜给爸爸、我和妈妈吃。”最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教学时,学生的提问没有多大困难。如:小朋友花了多少钱?阿姨要花多少钱?如果我买3千克荔枝和500克苹果需要多少钱……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很多学生把它们的单价搞错,通过提问与解答使学生明白要求相应的总价必须找到相应的单价。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复习了重量单位的转化。
2.出现在某个知识点之后,这一类属于复习提高课
它的特点是某个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就要求教师对主要问题的深度明确。教师在预设时需要对主要问题进行分阶段性的预设,所预设的问题能体现出具有层次性,步步深入到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表,对于此题,我们很多教师只重视表格的完成,而没有足够重视“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引领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展开讨论,那么做这道题的意义何在,只不过复习了求平均数的一步计算。所以,笔者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进行到底,彻底解决它。首先我们要了解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进行分析,编写者是想通过表格中的求单一平均数扩展到求复合平均数。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件?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件?通过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收集植物标本情况统计表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策略二: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预设主要问题
把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划分为不同层次,教师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确实做好每一个问题的层次定位,较为详实地做好问题的预设。如:假日里,王老师带部分同学去森林公园。售票处写着门票:每人4.50元。王老师说:“我一共花了58.5元买门票。”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还要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原题为图形与文字结合)笔者预设三个问题:(1)一共有几个人?(2)每张车票需要多少钱?(3)这次活动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三个问题依次存在着由易到难的梯度,显然,第一个问题只需一步计算就能解决;而第二个问题是建立在第一个问题之上的;最后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事件的整体上把握。通过这样的预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发挥的空间,增加了对提出问题的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三:让学生根据教学资源,小组合作探讨主要问题,并与教师预设的主要问题相对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同时,学生能自主、合作探讨主要问题,明确问题的中心是什么,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提供了方向。如:一个书架,上层有126本书,中层有157本书,下层有95本书。先提出问题,再计算。首先,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提问,然后经过小组讨论,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上层比下层多了多少本”“下层比中层少了多少本”等问题,也有学生提出“平均每层能放多少本”等问题,而教师所预设的主要问题是“在中层中拿出几本到下层,才使中下层一样多”。当然,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提出类同的问题。教师所预设的主要问题要与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比较,这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更有利于及时修正所预设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搭建一个平台。
策略四:教师合作、交流主要问题的预设,提高对主要问题的预设能力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有高有低,我们也要和学生一样,互相探讨、相互交流。教师预设问题的对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对错,教师预设主要问题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深浅,所以很有必要组织教师共同探讨主要问题的预设。如“一位数除两位数”中的解决问题:两个小朋友要摆96盆花,小芳想用6盆花摆成三角形,小东想用8盆花摆成正方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一些教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本题的主要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小芳可以摆出多少个”“小东可以摆出多少个”等;但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就这么就事论事,是否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呢,于是就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摆法,然后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操作很明显是非常之明智的,其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总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大力挖掘当时当地的教育资源来“为我所用”。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放下架子,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要虚心地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有可能走在学生前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责编蓝天)
策略一:根据教学资源安排的特点,进行主要问题的预设
1.出现在知识点之前,这一类属于新授课
这种以学生的提问作为引入课题的方法,它要通过学生的提问来充分暴露所要解决的问题,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的根本。这类文本资源的特点是指向性非常明确,教师预设主要问题要到位,有必要的需分阶段性预设问题,达到引领学生学习的目的。如这样一道题(先出示一个价目表,标明每种水果500克是几元):一个阿姨说:“我买2千克苹果,2千克桃。”一个小朋友说:“500克荔枝给奶奶吃,2500克西瓜给爸爸、我和妈妈吃。”最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教学时,学生的提问没有多大困难。如:小朋友花了多少钱?阿姨要花多少钱?如果我买3千克荔枝和500克苹果需要多少钱……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很多学生把它们的单价搞错,通过提问与解答使学生明白要求相应的总价必须找到相应的单价。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复习了重量单位的转化。
2.出现在某个知识点之后,这一类属于复习提高课
它的特点是某个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就要求教师对主要问题的深度明确。教师在预设时需要对主要问题进行分阶段性的预设,所预设的问题能体现出具有层次性,步步深入到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表,对于此题,我们很多教师只重视表格的完成,而没有足够重视“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引领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展开讨论,那么做这道题的意义何在,只不过复习了求平均数的一步计算。所以,笔者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进行到底,彻底解决它。首先我们要了解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进行分析,编写者是想通过表格中的求单一平均数扩展到求复合平均数。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件?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件?通过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收集植物标本情况统计表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策略二: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预设主要问题
把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划分为不同层次,教师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确实做好每一个问题的层次定位,较为详实地做好问题的预设。如:假日里,王老师带部分同学去森林公园。售票处写着门票:每人4.50元。王老师说:“我一共花了58.5元买门票。”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还要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原题为图形与文字结合)笔者预设三个问题:(1)一共有几个人?(2)每张车票需要多少钱?(3)这次活动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三个问题依次存在着由易到难的梯度,显然,第一个问题只需一步计算就能解决;而第二个问题是建立在第一个问题之上的;最后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事件的整体上把握。通过这样的预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发挥的空间,增加了对提出问题的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三:让学生根据教学资源,小组合作探讨主要问题,并与教师预设的主要问题相对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同时,学生能自主、合作探讨主要问题,明确问题的中心是什么,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提供了方向。如:一个书架,上层有126本书,中层有157本书,下层有95本书。先提出问题,再计算。首先,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提问,然后经过小组讨论,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上层比下层多了多少本”“下层比中层少了多少本”等问题,也有学生提出“平均每层能放多少本”等问题,而教师所预设的主要问题是“在中层中拿出几本到下层,才使中下层一样多”。当然,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提出类同的问题。教师所预设的主要问题要与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比较,这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更有利于及时修正所预设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搭建一个平台。
策略四:教师合作、交流主要问题的预设,提高对主要问题的预设能力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有高有低,我们也要和学生一样,互相探讨、相互交流。教师预设问题的对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对错,教师预设主要问题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深浅,所以很有必要组织教师共同探讨主要问题的预设。如“一位数除两位数”中的解决问题:两个小朋友要摆96盆花,小芳想用6盆花摆成三角形,小东想用8盆花摆成正方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一些教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本题的主要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小芳可以摆出多少个”“小东可以摆出多少个”等;但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就这么就事论事,是否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呢,于是就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摆法,然后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操作很明显是非常之明智的,其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总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大力挖掘当时当地的教育资源来“为我所用”。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放下架子,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要虚心地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有可能走在学生前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