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li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美。学生要学会审美,鉴赏美,体验美,能感受到美的载体和美的内涵。
  关键词:鉴赏;感受意境;欣赏语言;体验情感
  “语言的美,语言表现力及其异常丰富的情感色彩——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有力手段,我们借助它触动儿童心灵最隐蔽的角落。”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到语言本身和语言背后蕴含的美,感受到美的载体和美的内涵。
  一、让学生學会鉴赏、感受和体验人物形象美
  初中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且很多凝聚了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性的美。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学会鉴赏其中蕴含的美,体会人物身上关于美的内涵。如教学《项链》一文,要引导学生反复鉴赏马蒂尔德身上体现的美。“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妖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体现出马蒂尔德形象之美,为了赔偿项链甘愿做苦工,签订还债合同,自己住在简陋的房里,每天穿梭在肉铺、杂货店等,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挣着。当时的法国社会正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期间,社会唯利是图,哪有诚信可言。而路瓦栽夫人为了一万八千法郎却做出了如此牺牲。为了什么?诚信。这就是人物身上凝聚的内在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其体验马蒂尔德诚信之美。
  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总是深刻而丰富的,否则它经不起历史的风霜和世人的审视与打量。教学时,我们要从人物入手,分析、鉴赏人物形象,通过反复咀嚼文本、鉴赏文本,引导学生去独立领悟、思考,让学生能认识人物的思想境界,体会人物形象的内在美,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感受和体验文本意境美
  初中教材中描写景物的文章很多,特别是古诗,更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典范。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那种有机融合、情景交融的情况是让学生体验美的很好平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20余字,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抚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意境之美,在于以自身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向读者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充分满足欣赏者艺术再创造。
  三、朗读咀嚼文字,欣赏和感受语言和语言形式美
  不同句式、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给学生产生美感体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打破了语序,把“园子里,田野里”放在 “瞧去”前边,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对象之后也加逗号断句,再用“一大片一大片”重叠,把“满是的”放在最后,起了强调作用,给读者的感觉是满眼都是嫩绿的小草。这种不同常规的句式体现出了音乐美、节奏美。再如《桂林山水》:“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同,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栽倒下来。”这些文字音调优美,感情酣畅,节奏鲜明,描绘内容优美,很符合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咀嚼和品味语言,特别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美的言语的鉴赏能力。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际间交流的工具。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沟通容易许多,又因其字正腔圆、音色优美,会使听的人入情入境。为使孩子从小学说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读、说习惯,搞好小學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什么呢?一是社会发展要求我们会讲普通话,使用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已成为全社会的紧迫要求。二是现代科技要求普及普通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的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下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期刊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离不开对科学探究的实践感受、领悟和理解。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得到提高,体验科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学生
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因此各地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实现素质教育,既要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要其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教师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
期刊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达成度的关键与核心。向课堂教学要达成度,就是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而且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潜能生也能“吃得了”。  一、提高备课质量  教师备课时必须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必须做到“十二个备”,即备教学大纲、备教科书、备全
期刊
塞尼卡病毒病是由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引起的一种猪的原发性水泡病、可引起仔猪腹泻,经产母猪和公猪鼻、上颚、口腔、唇部和蹄冠周围出现小泡和溃疡,偶发腹泻症状,1-3天的新生仔猪死亡率可达30%-70%,给养猪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塞尼卡病毒的分离鉴定 为了分离塞尼卡病毒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防控技术的研究;本研究采集发病猪鼻部、蹄部水泡液及皮痂,通过PCR方法筛选阳性病料,接种传代细胞系进行培养及空斑纯化,对纯化的病毒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间接免疫荧光鉴定,测定病毒
电教媒体的应用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强化思维力度。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必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把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以是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课堂的内容通俗化,积极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寓教于乐,把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
期刊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数学教学中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維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每个年级的阅读目标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成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