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达成度的关键与核心。向课堂教学要达成度,就是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而且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潜能生也能“吃得了”。
一、提高备课质量
教师备课时必须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必须做到“十二个备”,即备教学大纲、备教科书、备全体学生、备教师本身、备教学方法、备学习方式、备涉及问题、备关键语、备板书、备作业设计、备教具准备以及备估计的反馈信息。这些都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实行教学资源共享,真正提高备课质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育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检验教师责任心的标尺。要达到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的根本目的,就必须明确“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到讲练结合、层次清楚、井然有序、师生互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想学—乐学—坚持学”。
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讲,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过程来提高课堂达成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践操作。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一至三年级中,要多创设与生活实际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感受数学的力量。
(1)贴近生活实际,营造乐学氛围。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学生会感到特别有情趣。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新课一开始就播放幼儿园小朋友分饼干的情景,要求学生边看边想:老师是怎样给小朋友分点心的?分的结果怎样?你能给这种分法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完录像,争先恐后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出现了分歧:有的说一个一个分,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等分,最后一致同意叫平均分、等分较好。想不到分饼干这件事中也有数学知识,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依托知识背景,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数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前后知识存在着联系。小学生学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一般会用已有的知识去尝试解决,在探索中发现规律,获得新知,促进知识的迁移。
(3)凭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应用。
如讲《8的认识》时,出示这样一幅图:一只小松鼠背着一个袋子,袋里装了8个松果,可是袋子破了一个小洞,小松鼠跑到半路就掉了5个松果。要学生完成()+()=8,8-()=()。图出示后,先让学生观察,再说说图意,然后列出算式。大部分学生列出了5+3=8,8-5=3。这时再问:还有其他的算式吗?学生一时想不出,我就引导学生想:小松鼠继续往前走,松果会怎样?聪明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马上列出6+2=8,8-6=2,或者列出7+1=8,8-7=1。这些算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后,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还会想到:小松鼠回到家发现松果没有了,可列出8+0=8,8-8=0;如果马上沿原路寻找,全部找到可列出这样的算式:0+8=8,8-0=8。整节课孩子们经过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尽情交流,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数学是那么亲切、有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学规律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和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环境不同,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也不同,他们认识事物及相应知识的策略、方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应该怎样解决。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认识其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感受、体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不强求学生采用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学生几种算法都要掌握。
4.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经常让学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返回生活,学生就会慢慢养成把知识主动应用到生活中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造才能。
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精心设计作业与辅导
布置精当的作业有助于“减负增效”。教师要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尝试作业、基础训练作业和拓展提高作业等,这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批改作业要及时,当面批改不漏人。批改作业时还要做好批改记录,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体讲评;如果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对于潜能生的辅导,建议采用“补前法”和“做后补”。就是讲新课前,给潜能生先讲一遍;或者做了巩固作业后,开展“一帮一”活动,教师和优等生共同辅导潜能生。还有就是在潜能生做作业时,教师要多巡视指导,真正做到关心、耐心和知心。
四、注重质量分析与讲评
通过自主练习与检测,能及时发现成功与失败,及时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从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讲评,并做到随后检测,真正起到实效。另外,教师要多参加各种学习与培训,吸取先进理念和可操作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还要经常写一写教学反思、读书笔记和工作总结。
总之,数学课堂达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要努力实践新课改精神,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建构一个以提高课堂达成度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提高备课质量
教师备课时必须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必须做到“十二个备”,即备教学大纲、备教科书、备全体学生、备教师本身、备教学方法、备学习方式、备涉及问题、备关键语、备板书、备作业设计、备教具准备以及备估计的反馈信息。这些都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实行教学资源共享,真正提高备课质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育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检验教师责任心的标尺。要达到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的根本目的,就必须明确“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到讲练结合、层次清楚、井然有序、师生互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想学—乐学—坚持学”。
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讲,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过程来提高课堂达成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践操作。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一至三年级中,要多创设与生活实际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感受数学的力量。
(1)贴近生活实际,营造乐学氛围。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学生会感到特别有情趣。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新课一开始就播放幼儿园小朋友分饼干的情景,要求学生边看边想:老师是怎样给小朋友分点心的?分的结果怎样?你能给这种分法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完录像,争先恐后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出现了分歧:有的说一个一个分,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等分,最后一致同意叫平均分、等分较好。想不到分饼干这件事中也有数学知识,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依托知识背景,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数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前后知识存在着联系。小学生学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一般会用已有的知识去尝试解决,在探索中发现规律,获得新知,促进知识的迁移。
(3)凭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应用。
如讲《8的认识》时,出示这样一幅图:一只小松鼠背着一个袋子,袋里装了8个松果,可是袋子破了一个小洞,小松鼠跑到半路就掉了5个松果。要学生完成()+()=8,8-()=()。图出示后,先让学生观察,再说说图意,然后列出算式。大部分学生列出了5+3=8,8-5=3。这时再问:还有其他的算式吗?学生一时想不出,我就引导学生想:小松鼠继续往前走,松果会怎样?聪明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马上列出6+2=8,8-6=2,或者列出7+1=8,8-7=1。这些算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后,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还会想到:小松鼠回到家发现松果没有了,可列出8+0=8,8-8=0;如果马上沿原路寻找,全部找到可列出这样的算式:0+8=8,8-0=8。整节课孩子们经过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尽情交流,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数学是那么亲切、有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学规律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和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环境不同,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也不同,他们认识事物及相应知识的策略、方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应该怎样解决。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认识其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感受、体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不强求学生采用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学生几种算法都要掌握。
4.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经常让学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返回生活,学生就会慢慢养成把知识主动应用到生活中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造才能。
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精心设计作业与辅导
布置精当的作业有助于“减负增效”。教师要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尝试作业、基础训练作业和拓展提高作业等,这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批改作业要及时,当面批改不漏人。批改作业时还要做好批改记录,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体讲评;如果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对于潜能生的辅导,建议采用“补前法”和“做后补”。就是讲新课前,给潜能生先讲一遍;或者做了巩固作业后,开展“一帮一”活动,教师和优等生共同辅导潜能生。还有就是在潜能生做作业时,教师要多巡视指导,真正做到关心、耐心和知心。
四、注重质量分析与讲评
通过自主练习与检测,能及时发现成功与失败,及时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从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讲评,并做到随后检测,真正起到实效。另外,教师要多参加各种学习与培训,吸取先进理念和可操作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还要经常写一写教学反思、读书笔记和工作总结。
总之,数学课堂达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要努力实践新课改精神,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建构一个以提高课堂达成度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