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对,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间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置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教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器验证又准确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了思维基础。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且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对,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间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置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教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器验证又准确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了思维基础。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且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