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相异构想,调正转化路径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拥有自然概念,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解能力都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基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习得,学生的元认知需要经历从“错误”的原初构想到“正确”的最终认知调正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分析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异认知的形成原因,从各种调正路径借鉴调正经验,寻求最利于学生认知建构的调正路径来达成相异构想的调正。
  【关键词】相异构想;转化思想;平行四边形面积
  在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经验能对几何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学生在解决新的问题时,可能会受到一些无关特征的影响,从而导致认知错误或者误解,从而产生对新事物的错误认知,也就是对新知识的错误的相异构想。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很多学生产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邻边相乘这样的错误的相异构想。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基于这样的错误构想,进行教学实践,从而达到从“错误”到“正确”的调正目的。
  一、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生产生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就是邻边相乘这样错误的相异构想,是受到以往知识概念、学习经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几何视觉的错误判断:我们知道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在观察两个性质类似,大小、边长等差距比较小的图形时,学生的几何视觉就直接认同了两个图形面积计算的相似性,有些学生则会直观认为面积大小相等。“很像”和“真实”是不同的,这部分学生仅仅凭借几何视觉就定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从而导致产生错误的相异构想。
  上位知识学习程度影响: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上位知识是面积的概念。欧几里得几何概念的建构认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是基于测量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出学生习得面积概念的发展形成于十五岁左右。受到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影响,五年级的有些儿童,测量能力还停留在长度和距离一维程度,无法建立二维层面上的测量。而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前,学生学习了长方形面积,所以简单地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思考为“长×宽”。
  图形运动观念的缺乏: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是基于转化的思想,而这个转化其本质是图形的剪拼,也就是图形的变换与运动。图形的变换概念的形成也是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针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具有图形的直觉,而且要具有图形会动的直觉。产生“S=ab”的错误相异构想,并不是学生头脑中无转化思想,而是恰巧有了转化的想法,却存在着转化过程中的错误。这个错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缺乏图形变换的经验,缺少对于图形整体拼组过程中整体的运动的面积守恒的认识。
  几何推理能力的不足:学生错误地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为邻边相乘,是学生几何推理能力不足的体现。因为没有一定的操作指导(学生对模型、图形或表象进行思维操作),所以学生只能“直觉”对“空想”,这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是没有根据的,所以产生错误的相异构想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一阶段儿童的几何推理能力还不能脱离直观的操作实验,这也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补足的短板。
  综上分析,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错误的相异构想形成是基于学生在解决新问题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转化”意识,但缺乏严谨的“转化”方式(面积守恒),从而导致错误的转化结果(S=ab)。
  二、相异构想调正转化的路径
  基于学生的错误相异构想,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诊断的调正路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有效地根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当然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选择最优的调正路径,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方法。以下笔者将从本节课的引入—调正—反馈来实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异”到“正”的调正目标。
  调正引入:不规则图形面积比较,引入“转化”思想
  生:一样大。因为都有12格。
  师:你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的是吗?
  生:是的。
  师:一个图形包含有几个单位面积,面积就是多少。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的吗?
  生:我是把图形①中的那个凸出来的部分移到下面,正好變成了和图形②一模一样的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PPT动态演示)是的,这样利用平移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面积没变。周长变了。(生上台手指)
  师:是的,像这样经过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没有改变,这也是数学中所说的“出入相补”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的原有认知已经有了转化的意识,只是在转化的过程中缺乏面积守恒的概念。为了弱化其他因素,特别是为了摒弃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笔者借鉴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用不规则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来引入学习。呈现格子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认知回归到事物的原点,即面积的本质属性——单位面积的累加。分割、移补图形的过程让学生直面面积转化“形变而积不变原理”,形成面积守恒的概念。
  调正初阶:借助格子图,回归面积本质的探索纠正
  师:同学们,我们也学过平行四边形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数格子,36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1:满格是1平方厘米,超过半格的也是1平方厘米,不足半格的就忽略。
  师:你是用估计数的方法,还有其他数的方法吗?
  生2:我数出来是35平方厘米,我发现左边的那个不足1平方厘米的格子可以拼到右边,正好是1格。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本课堂”逐渐受到关注,所谓“学本课堂”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本课堂”是对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理念的课堂实践,顾明远教授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学为本。”《人民教育》在2014年第16期推出了“学本课堂”专辑。由此可见,对“学本课堂”的研究,已经由理念向操作层面推进。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领域,怎样开展“学本课堂”实践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以学为本
笔者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在试教过程中对教材例2情境导入环节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和思考。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与学习,一遍遍的否定与调整,对情境创设的设计从模糊走向了清晰,对教学的认识经历了从困惑到明朗的过程。  第一次教学设计  第一次试教之前,笔者认真研读了教材,教材中的例2是“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如下图)  教学参考书上对此是这样分析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
2017年1月7日晚7时,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时刻。自那一天起,《教学月刊》开设了导读栏目,为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延伸到网络听读,从一个人读书到一群人分享,从一种视角到多元品读。刊物中的观点、思想、设计不再是纸面上黑与白的孤独对话;刊物中的理念、想法、案例,有了在现实课堂被展读、重现、改编、建构的鲜活生命力。  在首期的三方会客室中,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嘉宾做客会客室。有教学经验
【课前思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以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十米跳台比赛的得分为素材,通过观看节目的父子对话和配套的竖式计算把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直接呈现出来,然后通过设问“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和学生的回答“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加、减法的关键要素表达出来。“做一做”配了一些基础性的计算练习
【摘 要】“圆的认识”一节课的教学特色鲜明,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知识的建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发现”的过程结合“有意义学习”的要求,情感的体验体现“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三维目标的巧妙融合体现了“整体学习”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整体学习 知识建构 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 情感体验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课堂提问是主要面向认知领域目标的学习,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好的课堂提问是优质教与学的核心。很多教育家认为:提出少量的、经过精心组织和陈述的好问题,比提一大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考。结合以上观点,笔者尝试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分为四类:陈述性问题、技能性问题、策略性问题和管理性问题。  陈述性问题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学习过程大部分都要经历陈述性阶段,有指向符号表征、事实性知识、知识体系的陈述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存在着矛盾,使概念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教师如何寻找“撬”起概念的支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呢?笔者有幸听了北京刘延革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一课,深深地感悟到了“突出概念本质,落实有效教学”的浓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很多教师会把圆的概念、半径、直径及其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会选择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式进行数学活动,用告诉、发现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些概念;在教学用圆规画圆时会总结详细的画圆步骤,让每位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在渗透数学文化时,会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人文背景,向学生充分展示圆的文化内涵,但在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方面,学生没有达到数学的理性与概括。综观这样的获得知识,除了
【摘 要】计算教学是“数与代数”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活动体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模型的意义理解,促进知识概念的整体建构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以数学活动操作为抓手,强化“有余数除法”计算模型整体建构,以求有所突破。  【关键词】操作 对比 理解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  人教版数学教材二
去年6月,有个喜欢赖账的人通过朋友向我借了5万元钱,说好了一年内还的,但是一年到期后,他连提都没提。我怕他万一不还了,怎么办呢?之前让他打过一张借条,但是却找不到了。向他要吧,空口无凭,所以很发愁。我想了一下,还是运用了我擅长的逆向思维办法,给那个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尊敬的某某先生,一年前你向我借了10万元,现在我手头有点紧,急需钱用,您能尽快把钱还给我吗?   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