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K)][HT][FL)]
[CSX]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030(60)15(30)5(10)90%
对照组5020(40)20(40)10(20)80%
[BG)F][CSX%0,0,0,40][FK)][HJ]
[FL(3!@(0,0,0,40)K2]
[HT][FL)][HJ]
中医养生知识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
[FL(3!@(0,0,0,40)K2]
江静华 濮欣 李燕明 张灵芝
张智敏 叶沐镕 黄艳
528400广东中山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科研项目 201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立项资助课题(编号2010074,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期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方法:收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采用中医养生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 中医养生知识 生活方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44
人们正逐渐从以治病为主的“疾病医学”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医学”转变,而传统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和养生方法在这方面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时因地因人的中医养生调理方案和疾病预防方案,合理选用药物治疗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进行健康干预,同时,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可以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本项目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对其实施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选择大信新家园社区全体居民为项目实施人群。大信新家园社区的居民21~74岁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及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居民,调查资料完整,完成全程干预方案者。
排除标准:中山市大信新家园社区中婴幼儿、先天性疾病患者、遗传病患者、危重患者及无法坚持整个健康管理程序的居民。
一般资料:符合要求者237例,其中男115例,女122例,年龄21~74岁。
研究方法:①收集资料:由经培训的医师与护士发放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国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等项目)、生活方式(起居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运动习惯、心理状况)、病史信息、中医体质测定问卷、中医面诊等。问卷独立填写,当场自填收回,对无能力填写者则由调查员询问填写。经为期2年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再次采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由我院治未病中心专家定期举办四季养生知识讲座,开展保健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方式进行干预;为社区出版健康教育专栏,并将中医养生小册子送到社区居民手中。③健康教育中的中医养生原则:顺四时,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是一般变化规律,人体必须与之相适应。在四季变化中,每一季节的不同特点,常引发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疾病,所以人体在调摄保持其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必须顺应自然界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变化,通过自我调摄,提高人体对自然变化的适应性及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健康。畅情志,通过自我情志的调节,消除怒、忧、思、悲、惊等不良情绪的刺激,维持精神安宁,心情恬愉,保持正常的心理情志变化,中医养生主张恬淡虚无、怡养性情,借以达到防病治病、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慎起居,包括起居有常,安卧有方。前者是指生活作息的规律化、制度化,正确制订合理的起居作息时间,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后者是指睡眠卫生。睡眠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需要,喜怒不节、悲忧不解、思虑过度都可影响心神而睡眠不安。因此,入睡前必须情绪平稳,心思平静。实践证明起居失常,过劳过逸,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节饮食,饮食要有规律,要掌握进食的量与时间,只有饮食合理才可保持机体充盛,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正常。另外饮食得当还可以祛邪除病,所以应注意“食勿过饱,先饥而食”,这样才能维持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而抗病祛邪。勤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只有适度的运动才能保持血脉流通,气机调畅。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肢体以练形,呼吸吐纳以练气,调摄精神以练意。一个人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项目、方法、频率、时间及注意事项等。但运动要掌握适度,量力而行、劳作有度、动静结合,这样才能健身强体,预防疾病[1]。④个性化的养生指导:通过体质测评确定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养、针灸、推拿、膏药等传统的养生治疗方法,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达到预防疾病的目标。
观察项目:评定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生活方式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237例中,男115例(48.52%),女122例(51.48%),平均年龄41.0±11.4岁,男性与女性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3,P>0.05)。
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前后良好生活方式比例:调查所得,教育前,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作息规律者占43%;饮食节制者占66%;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每次超过半小时者占21%;自觉情绪焦虑者占23%;有吸烟习惯者占37%;经常喝酒者占14%;经教育后,作息规律者,饮食节制者及适度运动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焦虑、吸烟和嗜酒人群则有所减少。经过中医养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及个人健康处方干预后,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变(P<0.05)。结果见表1。
讨 论
体质平和是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先天遗传因素所形成的体质,是人一生体质的基础,它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后天各种因素包括膳食营养、生活起居、劳欲、精神状态等方面对体质改变有着重要影响[2]。许多调研证实,个体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后天的年龄、饮食、劳逸、情绪、疾病等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3]。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医学的任务定义在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上。《内经》指出中医五大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把它应用于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家庭聚集性研究发现,健康相关行为存在强烈的家庭聚集性。家庭成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相互制约的[4]。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与长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要求也更加强烈。调查时发现,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知识认识程度不一,大部分人盲目地进行养生调理,比如不根据体质而盲目服用凉茶或补品等。通过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提高了居民的中医养生知识水平,纠正不正确的养生行为,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根据调查所得,经过中医养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变(P<0.05)。由此可见,中医养生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带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而且提倡从日常生活调摄开始,具有实用性,人们容易接受,通过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可以达到摄生保健的目的,值得普及。
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在我院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从而探索出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以期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更好地实施“治未病”工程,扩大“中医治未病”普及范围。
参考文献
1 庄芹,程晓鸣,庄美琼,等.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55-56.
2 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7-35.
3 陈爱玲,赵兰才,阮金玉,等.1895例北京市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对体质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2):14-16.
4 李付英,马萍.中医养生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国医论坛,2010,25(5):50.
[ZK)][HT][FL)]
[CSX]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030(60)15(30)5(10)90%
对照组5020(40)20(40)10(20)80%
[BG)F][CSX%0,0,0,40][FK)][HJ]
[FL(3!@(0,0,0,40)K2]
[HT][FL)][HJ]
中医养生知识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
[FL(3!@(0,0,0,40)K2]
江静华 濮欣 李燕明 张灵芝
张智敏 叶沐镕 黄艳
528400广东中山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科研项目 201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立项资助课题(编号2010074,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期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方法:收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采用中医养生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 中医养生知识 生活方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44
人们正逐渐从以治病为主的“疾病医学”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医学”转变,而传统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和养生方法在这方面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时因地因人的中医养生调理方案和疾病预防方案,合理选用药物治疗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进行健康干预,同时,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可以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本项目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对其实施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选择大信新家园社区全体居民为项目实施人群。大信新家园社区的居民21~74岁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及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居民,调查资料完整,完成全程干预方案者。
排除标准:中山市大信新家园社区中婴幼儿、先天性疾病患者、遗传病患者、危重患者及无法坚持整个健康管理程序的居民。
一般资料:符合要求者237例,其中男115例,女122例,年龄21~74岁。
研究方法:①收集资料:由经培训的医师与护士发放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国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等项目)、生活方式(起居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运动习惯、心理状况)、病史信息、中医体质测定问卷、中医面诊等。问卷独立填写,当场自填收回,对无能力填写者则由调查员询问填写。经为期2年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再次采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由我院治未病中心专家定期举办四季养生知识讲座,开展保健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方式进行干预;为社区出版健康教育专栏,并将中医养生小册子送到社区居民手中。③健康教育中的中医养生原则:顺四时,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是一般变化规律,人体必须与之相适应。在四季变化中,每一季节的不同特点,常引发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疾病,所以人体在调摄保持其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必须顺应自然界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变化,通过自我调摄,提高人体对自然变化的适应性及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健康。畅情志,通过自我情志的调节,消除怒、忧、思、悲、惊等不良情绪的刺激,维持精神安宁,心情恬愉,保持正常的心理情志变化,中医养生主张恬淡虚无、怡养性情,借以达到防病治病、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慎起居,包括起居有常,安卧有方。前者是指生活作息的规律化、制度化,正确制订合理的起居作息时间,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后者是指睡眠卫生。睡眠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需要,喜怒不节、悲忧不解、思虑过度都可影响心神而睡眠不安。因此,入睡前必须情绪平稳,心思平静。实践证明起居失常,过劳过逸,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节饮食,饮食要有规律,要掌握进食的量与时间,只有饮食合理才可保持机体充盛,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正常。另外饮食得当还可以祛邪除病,所以应注意“食勿过饱,先饥而食”,这样才能维持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而抗病祛邪。勤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只有适度的运动才能保持血脉流通,气机调畅。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肢体以练形,呼吸吐纳以练气,调摄精神以练意。一个人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项目、方法、频率、时间及注意事项等。但运动要掌握适度,量力而行、劳作有度、动静结合,这样才能健身强体,预防疾病[1]。④个性化的养生指导:通过体质测评确定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养、针灸、推拿、膏药等传统的养生治疗方法,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达到预防疾病的目标。
观察项目:评定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生活方式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237例中,男115例(48.52%),女122例(51.48%),平均年龄41.0±11.4岁,男性与女性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3,P>0.05)。
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前后良好生活方式比例:调查所得,教育前,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作息规律者占43%;饮食节制者占66%;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每次超过半小时者占21%;自觉情绪焦虑者占23%;有吸烟习惯者占37%;经常喝酒者占14%;经教育后,作息规律者,饮食节制者及适度运动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焦虑、吸烟和嗜酒人群则有所减少。经过中医养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及个人健康处方干预后,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变(P<0.05)。结果见表1。
讨 论
体质平和是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先天遗传因素所形成的体质,是人一生体质的基础,它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后天各种因素包括膳食营养、生活起居、劳欲、精神状态等方面对体质改变有着重要影响[2]。许多调研证实,个体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后天的年龄、饮食、劳逸、情绪、疾病等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3]。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医学的任务定义在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上。《内经》指出中医五大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把它应用于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家庭聚集性研究发现,健康相关行为存在强烈的家庭聚集性。家庭成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相互制约的[4]。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与长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要求也更加强烈。调查时发现,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知识认识程度不一,大部分人盲目地进行养生调理,比如不根据体质而盲目服用凉茶或补品等。通过中医养生知识健康教育,提高了居民的中医养生知识水平,纠正不正确的养生行为,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根据调查所得,经过中医养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大信新家园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变(P<0.05)。由此可见,中医养生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带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而且提倡从日常生活调摄开始,具有实用性,人们容易接受,通过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可以达到摄生保健的目的,值得普及。
将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在我院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从而探索出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以期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更好地实施“治未病”工程,扩大“中医治未病”普及范围。
参考文献
1 庄芹,程晓鸣,庄美琼,等.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55-56.
2 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7-35.
3 陈爱玲,赵兰才,阮金玉,等.1895例北京市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对体质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2):14-16.
4 李付英,马萍.中医养生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国医论坛,2010,2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