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找到定位,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赫赫有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一生战功累累,无人不晓,但却接受了某大学校长一职,结果毫无战绩;科学家爱因斯坦名扬四海,但却拒绝了来自各方的盛邀,始终坚守自己的阵地,结果流芳百世,这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而拥有永远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因此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尤其重要。随着课改步伐的加快,我们的老师同样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于是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在转换角色时错位了,他们认为学生是主人,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学生”,就这样,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教师成了旁观者,不能过多干涉,课堂秩序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的结论教师也不过问或持模棱两可之态。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领悟课标的实质,找到定位。固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是平等的,但那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主导性。教师在教学总体上要引导学生走,做到收放适度。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教师若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种极端。因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师定位在哪,掌握什么尺度,不妨听听下面形象的说法。有人给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教材是“窈窕淑女”,学生是“谦谦君子”,教师的引导就是传递婚恋信息的“媒妁之言”,而学校和课堂则成了“君子”们“寤寐求之”的花前月下,成了充满浪漫情调的“婚姻介绍所”,言下之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红娘”,等张生和莺莺走到一起了,红娘就不要在二者之间充当“第三者”了,我想,说到这里,我们的老师应该懂得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定位,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从而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语文课堂改革。
2. 理清思路,着力于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老师挺自信地说“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摆脱了应试教学的模式,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一堂堂的课改课却令我们的领导摇头、沉思,所谓的课堂教学设计仍是沿袭传统的备课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目标教学,一堂课完成预定目标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不可否认教学要有目标,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得做到心中有目标,这就是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方向,但是我们的教学却不能为目标而目标,目标如果控得过死,就会垄断课堂教学,阻碍学生的思维,中断学生的体验。课改实验中,我们许多老师仍将自己封闭在设计好的教案里。还记得一位老师在《七颗钻石》的公开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变成普照大地的明星?”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人人充满爱心”还有学生说:“是希望爱心充满人间”可是这位老师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他一直苦苦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定答案上靠,学生想了又想,最终也没有答出和他一样的“标准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阵了。他说:“七颗钻石是由小姑娘的爱心而来,所以它应是爱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让爱心充满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吗?所以要想步入课改的天堂,必须好好落实课堂教学设计这一块。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体验的王国。《新课程标准》对老师触动最大的就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体验,缺乏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而老师课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这个“过程”,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我们的老师目前仍会以自身任务为目标,认为如果学生活动“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时间太多,自己书就教不完,“目标”就没达成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许多热闹的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令而止,从而让学生从“过程”中匆匆走下来直奔预设目的。结果展示成果的往往还是几个优秀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看客”,不能发挥通过讨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能力的作用。所以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学要一改以往以自己的教学将学生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的教学思路,因为那种以“教”代“学”的设计思路最终只会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致使课改停滞不前。
3. 把握方向,避免空洞的热闹 新课程改革步伐匆匆,课改实验课活动频频,这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你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来回走动,教师可以任意参与,除了小组讨论还可以大班交流,除了演讲还有小品表演,好不热闹。从这个角度审视语文教学,学生学得轻轻松松,教师教得潇潇洒洒,这不就是我们的学生所追求的学习境界,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吗?这似乎迎合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渗透了课改的新理念。但是这些气氛活跃的课改课却令各方听课老师及领导纳闷,外表热闹的课堂学生是否收获多多?答案是否定的。是啊,新教材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探索,注重实践活动,结果一不小心,我们的教师却刻意于外在形式的“轰轰烈烈”让各种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忽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等等,这可能就是为何不见成效甚至语文成绩反而下降的原因吧。可能我们的老师都会有这种体会,你的学生讨论起来头头是道,思维也很敏捷,可是读起文章来疙疙瘩瘩,写起文章来错别字连篇,考试成绩当然不尽人意。这就是语文教学弱化语文工具性这一本质的结果。记得特级教师陈仲梁老师曾言“语文教学最讲究咬文嚼字的”。其实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的老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人文精神的同时,更得把握教学的尺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者引、导的作用,善于在改革的的风浪中掌好舵,不要把语文课变为活动课,把语文课堂当作大拼盘,让我们的付出带来成效!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于是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在转换角色时错位了,他们认为学生是主人,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学生”,就这样,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教师成了旁观者,不能过多干涉,课堂秩序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的结论教师也不过问或持模棱两可之态。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领悟课标的实质,找到定位。固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是平等的,但那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主导性。教师在教学总体上要引导学生走,做到收放适度。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教师若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种极端。因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师定位在哪,掌握什么尺度,不妨听听下面形象的说法。有人给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教材是“窈窕淑女”,学生是“谦谦君子”,教师的引导就是传递婚恋信息的“媒妁之言”,而学校和课堂则成了“君子”们“寤寐求之”的花前月下,成了充满浪漫情调的“婚姻介绍所”,言下之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红娘”,等张生和莺莺走到一起了,红娘就不要在二者之间充当“第三者”了,我想,说到这里,我们的老师应该懂得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定位,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从而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语文课堂改革。
2. 理清思路,着力于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老师挺自信地说“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摆脱了应试教学的模式,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一堂堂的课改课却令我们的领导摇头、沉思,所谓的课堂教学设计仍是沿袭传统的备课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目标教学,一堂课完成预定目标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不可否认教学要有目标,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得做到心中有目标,这就是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方向,但是我们的教学却不能为目标而目标,目标如果控得过死,就会垄断课堂教学,阻碍学生的思维,中断学生的体验。课改实验中,我们许多老师仍将自己封闭在设计好的教案里。还记得一位老师在《七颗钻石》的公开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变成普照大地的明星?”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人人充满爱心”还有学生说:“是希望爱心充满人间”可是这位老师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他一直苦苦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定答案上靠,学生想了又想,最终也没有答出和他一样的“标准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阵了。他说:“七颗钻石是由小姑娘的爱心而来,所以它应是爱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让爱心充满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吗?所以要想步入课改的天堂,必须好好落实课堂教学设计这一块。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体验的王国。《新课程标准》对老师触动最大的就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体验,缺乏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而老师课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这个“过程”,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我们的老师目前仍会以自身任务为目标,认为如果学生活动“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时间太多,自己书就教不完,“目标”就没达成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许多热闹的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令而止,从而让学生从“过程”中匆匆走下来直奔预设目的。结果展示成果的往往还是几个优秀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看客”,不能发挥通过讨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能力的作用。所以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学要一改以往以自己的教学将学生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的教学思路,因为那种以“教”代“学”的设计思路最终只会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致使课改停滞不前。
3. 把握方向,避免空洞的热闹 新课程改革步伐匆匆,课改实验课活动频频,这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你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来回走动,教师可以任意参与,除了小组讨论还可以大班交流,除了演讲还有小品表演,好不热闹。从这个角度审视语文教学,学生学得轻轻松松,教师教得潇潇洒洒,这不就是我们的学生所追求的学习境界,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吗?这似乎迎合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渗透了课改的新理念。但是这些气氛活跃的课改课却令各方听课老师及领导纳闷,外表热闹的课堂学生是否收获多多?答案是否定的。是啊,新教材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探索,注重实践活动,结果一不小心,我们的教师却刻意于外在形式的“轰轰烈烈”让各种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忽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等等,这可能就是为何不见成效甚至语文成绩反而下降的原因吧。可能我们的老师都会有这种体会,你的学生讨论起来头头是道,思维也很敏捷,可是读起文章来疙疙瘩瘩,写起文章来错别字连篇,考试成绩当然不尽人意。这就是语文教学弱化语文工具性这一本质的结果。记得特级教师陈仲梁老师曾言“语文教学最讲究咬文嚼字的”。其实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的老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人文精神的同时,更得把握教学的尺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者引、导的作用,善于在改革的的风浪中掌好舵,不要把语文课变为活动课,把语文课堂当作大拼盘,让我们的付出带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