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陕西旬邑县出了一位叫库淑兰的剪纸大师,她的剪纸构图简洁、色彩鲜艳,传承着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和本土精神,折射出黄土地上劳动人民艺术创作的审美智慧。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库淑兰剪纸艺术传播的主要工具,库淑兰剪纸作品传媒化也成为一种常态。
【关键词】 库淑兰;传播;传媒化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73-02
西安培华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PHKT19063,项目名称:非遗项目的当代性与传播力研究——以库淑兰的剪纸艺术为例。
库淑兰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二字来描述。上帝似乎对她苦难的人生起了恻隐之心,特意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她在剪纸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宿。对于库淑兰的剪纸艺术的传播研究具有历史必然性。近年来,民间剪纸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 、在娱乐至上的网络语境下逐渐遭到了忽略和破坏。伴随着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家的过世,很多经典的剪纸艺术作品也随之消失,我们有责任传承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剪纸艺术,打造我国的文化自信。库淑兰剪纸艺术的传播是考察先辈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参考,甚至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等学科的重要样本。
一、库淑兰剪纸作品的艺术特征
编码者通过不同媒介将一种艺术作品编码成其他符号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才能在编码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出信息原本的意义。库淑兰的剪纸作品是以彩色贴纸为主的彩色剪贴画,不论大幅、小幅,都有着丰富且鲜艳的色彩搭配,这让她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库淑兰的剪纸和民歌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她在剪纸的时候喜欢边剪边唱,因此她的很多剪纸作品的灵感便来源于当地的民谣,库淑兰充满苦难的人生并没有将其打倒,反而促使她创作出一个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色彩的狂舞。看过库淑兰作品的人首先会被作品绚丽的色彩所吸引,库淑兰的作品几乎都是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拼接而成,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色彩是视觉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不仅可以塑造形象,也可以表达情绪、抒发情感。传统的民间艺术最常用的五种颜色是青、赤、黄、白、黑,民间艺术作品中的鲜艳的色彩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库淑兰的作品尤其讲究色彩的运用,她的剪纸作品造型比较简单稳定,几乎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色彩的选择搭配上,库淑兰经常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有红色与绿色饿搭配,紫色和黄色的搭配等。通过对库淑兰作品的观察笔者发现她对色彩的运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完全地随心所欲。如她塑造的大部分女性都会有红色的嘴巴和淡红色的脸蛋(如图)。她在作品中没有突出主要色彩,更注重整体色彩搭配的和谐度。就像她自己在民歌里唱的那样“三分剪,七分打扮”,经过她的打扮达到了一种艳而不俗的审美高度。
(二)会唱歌的剪纸。库淑兰会唱民歌,她的剪纸也会唱歌。库淑兰从小就喜欢唱民歌,这跟她出生地的民俗风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旬邑县是《诗经。豳风》的发祥地,周先祖公刘氏在这里开土拓疆,因此在古代被称之为“豳”。旬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文化形式,民歌也是其中的一种。生长在旬邑的库淑兰从小就跟会唱民歌的邻居爷爷学唱民歌,这对儿时的库淑兰影响很大,民歌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合辙押韵的语言形式为她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如描述乡土生活的民歌《绣姑娘》,“开窗窗,闭窗窗,里面坐个绣姑娘。格子里,格子外,格子外面种红菜,又想吃来又想卖,又想送人又想带”。库淑兰根据这首《绣姑娘》创作了几幅同名的剪纸作品,其中有用红色创作的抽象化的红菜,也用其他颜色添加了胡萝卜、蒜头、辣椒等多种常见的农作物,使得剪纸内容更贴近生活、更生动形象,她并没有对民歌所描述的乡土生活生搬硬套,而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库淑兰创作了多幅与民歌相关的剪纸作品,在两种艺术的融合渗透下的剪纸作品更具民俗意味
(三)丰富的精神世界。每当有人问库淑兰剪花娘子是谁,她总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剪花娘子就是我”。1985年3月,库淑兰不慎跌落悬崖,40多天之后才得以康复,从此库淑兰自称为“剪花娘子”,并有了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除自己以外的剪花娘子,她说自己的手艺就是这位叫剪花娘子的人教的,她在自己的窑洞里挂上了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剪花娘子》,将“剪花娘子”像神仙一样供奉起来,“剪花娘子”成了她最虔诚的信仰。库淑兰曾创作了一系列以“剪花娘子”为名的剪纸作品,也有人认为那是她的自画像,“剪花娘子”有站着的也有坐着的,每一张“剪花娘子”的服饰、头饰,还有周边的装饰都可以看出库淑兰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她的眼里“剪花娘子”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
库淑兰的一生有太多悲惨的人生经历,她似乎将这些苦难都化解于她的剪纸作品当中,她在自己五彩缤纷的纸屋里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吉祥灿烂的剪纸作品,表现人性的力量与辉煌。
二、库淑兰剪纸作品的传媒化现状
在平面媒体方面,与库淑兰相关的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咸阳日报》等海内外报刊均有刊登,对其作品的评论研究的期刊文章也在《环球人物》《走近科学》《民俗研究》《中国民族英文版》等杂志刊登,维普网记录的相关期刊有62篇。由于图书出书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所有以库淑兰剪纸作品为专题的图书数量有限,1997年4月,台湾汉声杂志社编辑出版《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2003年4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辑《库淑兰:剪花娘子传奇》;2013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旬邑县委员会编辑出版旬邑文史资料第十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书中展示的庫淑兰剪纸作品共231幅,传承人的剪纸作品34幅。2014年8月,金盾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库淑兰剪纸》,相比报纸期刊,专集图书虽然受众范围小,传播效果相对较弱,但图书的内容全面,有很好的传承意义和收藏价值。 在影视媒体方面,1987年10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中国民间剪纸》摄制组专程采访库淑兰,并拍摄库淑兰剪纸创作过程及剪纸作品,向国内外专题推荐。1990年3月,陕西电视台完成了专题片《剪花娘子库淑兰》的拍摄。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陕西电视台先后拍摄了专题片《怕羞的太阳》《守望者》。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张同道等人拍摄专题片《中国活态文化》。2004年3月,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栏目跟踪报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探访库淑兰。同月,陕西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纸丹青》。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主任陈大立拍摄了记录拍《流年》,获得蒙特卡罗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一等奖。2007年导演张同道拍摄了系列专题片《发现民间》,第六集是以库淑兰为主角的《剪花娘子库淑兰》。同年在中央电视台的《见证》栏目里播放并收藏。执着于民间艺术考察的管祥麟在库淑兰生前拍摄了有关纪录片,但由于敏感原因,未曾公开发布。由于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还未得到普及,所以早期的视频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有的已经彻底流失。
在美术展览方面,1986年5月,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在西安市东大街陕西省美术家画廊举办“旬邑、永寿、周至民间剪纸展览”,专门陈列库淑兰彩贴剪纸,在当时引起轰动。1988年5月,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咸阳市文化局和旬邑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旬邑民间剪纸展览”。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作品196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收藏其剪纸窑洞模型1套。1995年9月,库淑兰接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邀请,参加“中国妇女民间剪纸邀请展”。2004年4月,库淑兰作品入选“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
在新媒体方面, “二更视频” 是有着几百万粉丝的微博签约自媒体,博主在管祥麟拍摄的纪录片当中截取了少量库淑兰的镜头,结合管祥麟的人物采访,编辑了一个五分多钟的短视频,于2016年12月23日公开发布在微博上,视频虽短,传播效果却比较明显。目前还没有以传播库淑兰剪纸作品为主要目的的自媒体,不管是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公众号,都只能通过关键词检索找寻相关信息。与剪纸相关的专题网站对库淑兰的介绍犹如蜻蜓点水,作品的图片展示也十分有限。总体来看,库淑兰剪纸艺术虽然已经处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但还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得到有效传播。
在其他方面,为了传承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我国将于2018年发行《中国剪纸》系列邮票。2018年1月24日,中国邮政发行了4枚《中国剪纸(一)》特种邮票,供人们购买收藏,其中第三枚的剪纸图案选用了库淑兰的代表作《江娃拉马梅香骑》,引发各媒体的争相报道。
三、结语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内容。伴随着展示性传播的次数增多,陆陆续续有报纸杂志刊登库淑兰剪纸作品的相关信息,也有电视台的创作人为其拍摄专题片和电视节目。大众传播方式使库淑兰的作品被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和接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媒介更新速度的加快,剪纸艺术的传媒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吴飞.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马婉婉,女 ,汉族,陕西延安人,西安培华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
【关键词】 库淑兰;传播;传媒化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73-02
西安培华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PHKT19063,项目名称:非遗项目的当代性与传播力研究——以库淑兰的剪纸艺术为例。
库淑兰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二字来描述。上帝似乎对她苦难的人生起了恻隐之心,特意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她在剪纸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宿。对于库淑兰的剪纸艺术的传播研究具有历史必然性。近年来,民间剪纸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 、在娱乐至上的网络语境下逐渐遭到了忽略和破坏。伴随着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家的过世,很多经典的剪纸艺术作品也随之消失,我们有责任传承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剪纸艺术,打造我国的文化自信。库淑兰剪纸艺术的传播是考察先辈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参考,甚至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等学科的重要样本。
一、库淑兰剪纸作品的艺术特征
编码者通过不同媒介将一种艺术作品编码成其他符号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才能在编码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出信息原本的意义。库淑兰的剪纸作品是以彩色贴纸为主的彩色剪贴画,不论大幅、小幅,都有着丰富且鲜艳的色彩搭配,这让她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库淑兰的剪纸和民歌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她在剪纸的时候喜欢边剪边唱,因此她的很多剪纸作品的灵感便来源于当地的民谣,库淑兰充满苦难的人生并没有将其打倒,反而促使她创作出一个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色彩的狂舞。看过库淑兰作品的人首先会被作品绚丽的色彩所吸引,库淑兰的作品几乎都是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拼接而成,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色彩是视觉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不仅可以塑造形象,也可以表达情绪、抒发情感。传统的民间艺术最常用的五种颜色是青、赤、黄、白、黑,民间艺术作品中的鲜艳的色彩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库淑兰的作品尤其讲究色彩的运用,她的剪纸作品造型比较简单稳定,几乎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色彩的选择搭配上,库淑兰经常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有红色与绿色饿搭配,紫色和黄色的搭配等。通过对库淑兰作品的观察笔者发现她对色彩的运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完全地随心所欲。如她塑造的大部分女性都会有红色的嘴巴和淡红色的脸蛋(如图)。她在作品中没有突出主要色彩,更注重整体色彩搭配的和谐度。就像她自己在民歌里唱的那样“三分剪,七分打扮”,经过她的打扮达到了一种艳而不俗的审美高度。
(二)会唱歌的剪纸。库淑兰会唱民歌,她的剪纸也会唱歌。库淑兰从小就喜欢唱民歌,这跟她出生地的民俗风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旬邑县是《诗经。豳风》的发祥地,周先祖公刘氏在这里开土拓疆,因此在古代被称之为“豳”。旬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文化形式,民歌也是其中的一种。生长在旬邑的库淑兰从小就跟会唱民歌的邻居爷爷学唱民歌,这对儿时的库淑兰影响很大,民歌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合辙押韵的语言形式为她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如描述乡土生活的民歌《绣姑娘》,“开窗窗,闭窗窗,里面坐个绣姑娘。格子里,格子外,格子外面种红菜,又想吃来又想卖,又想送人又想带”。库淑兰根据这首《绣姑娘》创作了几幅同名的剪纸作品,其中有用红色创作的抽象化的红菜,也用其他颜色添加了胡萝卜、蒜头、辣椒等多种常见的农作物,使得剪纸内容更贴近生活、更生动形象,她并没有对民歌所描述的乡土生活生搬硬套,而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库淑兰创作了多幅与民歌相关的剪纸作品,在两种艺术的融合渗透下的剪纸作品更具民俗意味
(三)丰富的精神世界。每当有人问库淑兰剪花娘子是谁,她总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剪花娘子就是我”。1985年3月,库淑兰不慎跌落悬崖,40多天之后才得以康复,从此库淑兰自称为“剪花娘子”,并有了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除自己以外的剪花娘子,她说自己的手艺就是这位叫剪花娘子的人教的,她在自己的窑洞里挂上了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剪花娘子》,将“剪花娘子”像神仙一样供奉起来,“剪花娘子”成了她最虔诚的信仰。库淑兰曾创作了一系列以“剪花娘子”为名的剪纸作品,也有人认为那是她的自画像,“剪花娘子”有站着的也有坐着的,每一张“剪花娘子”的服饰、头饰,还有周边的装饰都可以看出库淑兰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她的眼里“剪花娘子”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
库淑兰的一生有太多悲惨的人生经历,她似乎将这些苦难都化解于她的剪纸作品当中,她在自己五彩缤纷的纸屋里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吉祥灿烂的剪纸作品,表现人性的力量与辉煌。
二、库淑兰剪纸作品的传媒化现状
在平面媒体方面,与库淑兰相关的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咸阳日报》等海内外报刊均有刊登,对其作品的评论研究的期刊文章也在《环球人物》《走近科学》《民俗研究》《中国民族英文版》等杂志刊登,维普网记录的相关期刊有62篇。由于图书出书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所有以库淑兰剪纸作品为专题的图书数量有限,1997年4月,台湾汉声杂志社编辑出版《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2003年4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辑《库淑兰:剪花娘子传奇》;2013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旬邑县委员会编辑出版旬邑文史资料第十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书中展示的庫淑兰剪纸作品共231幅,传承人的剪纸作品34幅。2014年8月,金盾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库淑兰剪纸》,相比报纸期刊,专集图书虽然受众范围小,传播效果相对较弱,但图书的内容全面,有很好的传承意义和收藏价值。 在影视媒体方面,1987年10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中国民间剪纸》摄制组专程采访库淑兰,并拍摄库淑兰剪纸创作过程及剪纸作品,向国内外专题推荐。1990年3月,陕西电视台完成了专题片《剪花娘子库淑兰》的拍摄。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陕西电视台先后拍摄了专题片《怕羞的太阳》《守望者》。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张同道等人拍摄专题片《中国活态文化》。2004年3月,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栏目跟踪报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探访库淑兰。同月,陕西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纸丹青》。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主任陈大立拍摄了记录拍《流年》,获得蒙特卡罗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一等奖。2007年导演张同道拍摄了系列专题片《发现民间》,第六集是以库淑兰为主角的《剪花娘子库淑兰》。同年在中央电视台的《见证》栏目里播放并收藏。执着于民间艺术考察的管祥麟在库淑兰生前拍摄了有关纪录片,但由于敏感原因,未曾公开发布。由于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还未得到普及,所以早期的视频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有的已经彻底流失。
在美术展览方面,1986年5月,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在西安市东大街陕西省美术家画廊举办“旬邑、永寿、周至民间剪纸展览”,专门陈列库淑兰彩贴剪纸,在当时引起轰动。1988年5月,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咸阳市文化局和旬邑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旬邑民间剪纸展览”。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作品196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收藏其剪纸窑洞模型1套。1995年9月,库淑兰接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邀请,参加“中国妇女民间剪纸邀请展”。2004年4月,库淑兰作品入选“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
在新媒体方面, “二更视频” 是有着几百万粉丝的微博签约自媒体,博主在管祥麟拍摄的纪录片当中截取了少量库淑兰的镜头,结合管祥麟的人物采访,编辑了一个五分多钟的短视频,于2016年12月23日公开发布在微博上,视频虽短,传播效果却比较明显。目前还没有以传播库淑兰剪纸作品为主要目的的自媒体,不管是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公众号,都只能通过关键词检索找寻相关信息。与剪纸相关的专题网站对库淑兰的介绍犹如蜻蜓点水,作品的图片展示也十分有限。总体来看,库淑兰剪纸艺术虽然已经处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但还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得到有效传播。
在其他方面,为了传承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我国将于2018年发行《中国剪纸》系列邮票。2018年1月24日,中国邮政发行了4枚《中国剪纸(一)》特种邮票,供人们购买收藏,其中第三枚的剪纸图案选用了库淑兰的代表作《江娃拉马梅香骑》,引发各媒体的争相报道。
三、结语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内容。伴随着展示性传播的次数增多,陆陆续续有报纸杂志刊登库淑兰剪纸作品的相关信息,也有电视台的创作人为其拍摄专题片和电视节目。大众传播方式使库淑兰的作品被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和接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媒介更新速度的加快,剪纸艺术的传媒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吴飞.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马婉婉,女 ,汉族,陕西延安人,西安培华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