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象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讲究教育艺术。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
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很难的,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刚来龙中时我接班主任不久,开班会时,一位男生低着头嘴里一直小声嘟囔,看到后立即大声斥责他,那位男生便和我顶撞起来,使得本来很和谐的班会,变成了……这件事在班中影响很不好。事后冷静下来细想,学生顶撞老师可能有原因,通过与那位男生沟通:当天进校时他与家人因琐事而大吵一场,心情极差。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冷静处理,班级工作会避免走很多弯路。
二、事发后,宜静不宜动
一些班主任在“不敬”事件发生后,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通过实践:事件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要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敬”事件,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突发事件最能体现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
学生清楚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因此,一般情况下,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隐情。在处理“不敬”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否则老师的批评教育流于形式,以后极可能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四、处理“不敬”的态度,宜真不宜假
“不敬”事件发生后,有的老师怕把事件扩大,伪装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不敬”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不光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连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更无法开展好教学工作。当“不敬”事件已经发生时,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学生的“不敬”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努力寻找适合教育的方法。
五、处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宽不宜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宽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受的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二、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当引起学生的“不敬”。
三、树立良好的班风
俗话说:“入鲍鱼之舱,久闻不知其臭”。又有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敬”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对教师的“不敬”。
四、批评学生要讲艺术,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
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往往发生在遭到批评或受到处罚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他们在家庭中是中心、是小皇帝,对家长的批评就经常“不敬”。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批评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这一权力,但也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错误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的方法。决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评的语言先“包装”一下再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力,还要有一颗爱心。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处罚的决不处罚。我也曾尝试过对学生用宽容的方法教育。我班里的一位同学性格易冲动,因经常惹事已被学校处分。我刚接班时,他大事小事不断。如果只简单地把他的处分升级,未必能教育他,很可能口服心不服。我没有简单地处罚他,而是与他谈老师对他的看法,同学们的反应,然后引导他找自己的问题,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他犯错误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处罚也正是想达到这一境界。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好处罚的尺度。
经过这样的尝试,我想,如果班主任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能用心把这些做好的话,那么,学生会对班主任产生由衷的尊敬,“不敬”事件会越来越少,甚至从此不再发生。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
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很难的,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刚来龙中时我接班主任不久,开班会时,一位男生低着头嘴里一直小声嘟囔,看到后立即大声斥责他,那位男生便和我顶撞起来,使得本来很和谐的班会,变成了……这件事在班中影响很不好。事后冷静下来细想,学生顶撞老师可能有原因,通过与那位男生沟通:当天进校时他与家人因琐事而大吵一场,心情极差。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冷静处理,班级工作会避免走很多弯路。
二、事发后,宜静不宜动
一些班主任在“不敬”事件发生后,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通过实践:事件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要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敬”事件,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突发事件最能体现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
学生清楚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因此,一般情况下,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隐情。在处理“不敬”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否则老师的批评教育流于形式,以后极可能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四、处理“不敬”的态度,宜真不宜假
“不敬”事件发生后,有的老师怕把事件扩大,伪装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不敬”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不光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连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更无法开展好教学工作。当“不敬”事件已经发生时,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学生的“不敬”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努力寻找适合教育的方法。
五、处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宽不宜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宽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受的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二、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当引起学生的“不敬”。
三、树立良好的班风
俗话说:“入鲍鱼之舱,久闻不知其臭”。又有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敬”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对教师的“不敬”。
四、批评学生要讲艺术,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
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往往发生在遭到批评或受到处罚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他们在家庭中是中心、是小皇帝,对家长的批评就经常“不敬”。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批评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这一权力,但也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错误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的方法。决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评的语言先“包装”一下再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力,还要有一颗爱心。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处罚的决不处罚。我也曾尝试过对学生用宽容的方法教育。我班里的一位同学性格易冲动,因经常惹事已被学校处分。我刚接班时,他大事小事不断。如果只简单地把他的处分升级,未必能教育他,很可能口服心不服。我没有简单地处罚他,而是与他谈老师对他的看法,同学们的反应,然后引导他找自己的问题,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他犯错误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处罚也正是想达到这一境界。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好处罚的尺度。
经过这样的尝试,我想,如果班主任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能用心把这些做好的话,那么,学生会对班主任产生由衷的尊敬,“不敬”事件会越来越少,甚至从此不再发生。